<p class="ql-block">粽叶飘香,沁人心脾。端午节晨练回到家里,老伴已把从超市里挑选、购回的粽子加热端上了餐桌。看着一个个精致秀美的粽子,闻着香气四溢的传统美味,我慢慢剥开露出诱人的糯米红枣馅儿,只轻轻咬下一小口,便满口留香、留甜,思绪顿时回到60多年前的千里之外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那是我10岁左右刚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过端午节了,我去外祖母家,第一次看到自家包粽子。那时农村生活比较艰苦,粽子的种类也很单一,多是糯米、小米红枣作馅,所用外包是从水塘边折来的芦苇叶子,捆绑的线绳是自备的棉麻混搓而成,但包出的粽子依然香甜精美,吃到嘴里胜过平时所有的吃食,所以我们这些馋嘴的孩童对能吃到粽子这样的美味还是相当期待的。我给外祖母搬个凳子坐下,自己找个小凳坐在她旁边。说话间,只见外祖母将之前准备好的原材料一一放到案板上,在我眼馋的目光下,熟练地开始操作起来:只见她左翻右折卷起芦苇叶子成为斗状,填入泡好的糯米、小米和枣子,然后用棉麻线三缠两绕再扎紧实,馋人的粽子就一一成型入锅,开始架火蒸了。小姨在外祖母的指挥下负责烧火,大锅很快就“咕嘟咕嘟”冒大气了,浓郁的清香味也随着“咕嘟”声四处飘散,十分诱人。</p><p class="ql-block">吃粽子我是当仁不让的主力,虽说年纪不大,但食量不小,直到吃饱了,偏爱我的外祖母还劝我再吃一个,说:“吃得多才能长大个,将来干架、干活才不吃亏。”也就是从那时起,外祖母包制的粽子的香味,便一直长留在心,存储至今,成为我后来品尝其它种类粽子的基础香味。</p><p class="ql-block">回到学校听老师讲课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很有意义,与中华文明密切相关。三种主要说法流传甚广:一是源于上古先民的龙图腾祭祀和天象崇拜,二是为纪念战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三是与夏季时令驱邪避疫的习俗相关。当时老师还特别讲到,端午节和许多传统节日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根系之一,意义重大,必须铭记在心。故此,我对家乡端午习俗中的吃粽子、插艾草、赛龙舟、戴香囊等,不仅有了新的认识,经年不忘,而且对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更加理解与敬重。</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初,我报名参军来到了距家千里之外的山西,此后再也没有吃到过家乡、外祖母包制的粽子,但却吃上了第二故乡、当地房东大娘包制的粽子。</p><p class="ql-block">那是我当兵第二年的端午节,部队执行国防施工任务,临时借住在当地群众家里。我们班的房东大娘身材微胖,慈眉善目,干净爱笑,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四个儿女的母亲。她最小儿子的年龄与我接近,还在县城上学,视我们为自家孩子一样。端午节那天,我们施工回来,房东大娘提着半篮子热气腾腾的粽子来到班里,说是过节了,要我们吃粽子。说实话,当时看到大娘篮里香气诱人的粽子,说不想吃是假的,只是因为部队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管着,不能违犯。班长再三推辞,说是部队有纪律,不能吃。大娘不允,说军民一家,吃个粽子还不应该吗,坚持要让我们吃了。几番推让,后经请示连队领导,我们收下了房东大娘送来的粽子,因为那粽子已经不再普通,而是承载了人民群众对待子弟兵的一片深情厚意。事后得知,那天收到房东送粽子的不止是我们班,许多班都有;部队撤离时,连队统一安排司务长跟各家结了账,并成为当地拥军爱民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快吃,快吃!吃完还要看电视里的龙舟比赛呢!〞老伴的提醒让我打断了回忆,于是便将注意力从遥远的时空收回到餐桌上散发香气的粽子上,继续食用。此时,电视直播中的南方某地江河上的龙舟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多队龙舟如弦离箭,争先恐后,奋力向前,势不可挡,呐喊声与划水声响成一片,场面十分壮观。</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见此情景,我不禁想到,这端午节带给人们的,不仅有着粽叶令人难忘的香气,更有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志气、勇气和正气,如同这激流勇进的龙舟,一路向前,走向复兴!</p> <p class="ql-block">说明:多数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