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忠英雄史可法

佳人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老而富庶,人杰地灵。隋唐时期,作为大运河枢纽,扬州富甲全国,有“扬一益二”之美誉,名扬四海。李白、杜甫、杜牧等诗坛巨匠流连于此,留下千古名句。从古至今,扬州以秀丽风光、富饶经济、诗意情怀和深厚文化闻名遐迩。然而,如同许多中国名城,扬州也背负着历史的痛苦伤痕。</p> <p class="ql-block">“520”在今人眼中是充满爱意的吉祥数字,但1645年5月20日却是扬州城的黑暗之日。当日,满清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率军攻破扬州,随即展开惨绝人寰的屠城。幸存者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记录了这血雨腥风的十天:清军以冷兵器屠杀数十万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反复的杀戮与劫掠,纪实描述令人毛骨悚然,不忍卒读。这便是汉民族刻骨铭心的“扬州十日”。</p><p class="ql-block">↓史可法衣冠墓</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到访扬州,因行程所限,我未游览瘦西湖或扬州八怪纪念馆等热门景点,而是于5月22日上午径直前往史可法纪念馆,致敬这位抗清英雄。</p> <p class="ql-block">1644年3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福王朱由崧(弘光帝)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明政权,任命史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5月13日,清军围困扬州,史可法孤城死守,誓不屈服。16日,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歧凤出城投降,守城力量愈发薄弱。多铎先后五次致书劝降,史可法皆不启封。5月20日,清军以大炮轰塌城墙西北角,攻破扬州。史可法被俘,仍凛然不屈,慷慨就义。</p><p class="ql-block">↓史可法手迹</p> <p class="ql-block">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并非因战功卓著——有人甚至批评他错失战机、优柔寡断,守城仅一日便失陷。他之所以为后人缅怀,全因其视死如归的忠义精神。</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改朝换代的历史中,外族入侵导致的亡国悲剧以元灭宋和清灭明最为典型。蒙古人彻底征服南宋耗时五十余年,虽投降者众,但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忠臣义士仍誓死捍卫宋室。1279年崖山之战,陆秀夫见大势已去,背负7岁幼帝赵昺投海殉国,约10万宋军将士与百姓随船沉没或投海,场面悲壮。可见,宋朝三百余年的皇权专制并未完全磨灭士大夫的封建共同体意识,仍有许多人选择舍生取义。</p> <p class="ql-block">反观清军1644年入关时,明朝士大夫在腐败的皇权统治下早已丧失血性。满清仅凭15万兵马,十余年间便征服了人口约两亿的明朝。清军所至,明朝文臣武将纷纷降敌,在一片投降叛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风气中,唯有史可法等极少数重臣高举忠义大旗,亲赴前线阻击清军。宋、明两朝灭亡过程对比鲜明,令人感叹“崖山之后无中国”。</p><p class="ql-block">↓史可法首下将士神位</p> <p class="ql-block">史可法督师扬州时,已知局势不可逆转。他五次拒绝多铎劝降书,同时写下四封遗书,嘱咐义子兼副将史德威:死后愿归葬南京钟山明太祖孝陵之侧,若不可,则葬于扬州梅花岭,足见其舍身取义、捐躯殉国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史可法监造铁炮</p> <p class="ql-block">扬州城破后,史可法遗体无从寻觅。次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梅花岭下。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谥号“忠正”。咸丰年间祠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重建。1935年和1948年两度修缮。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多为晚清所建。1949年后,纪念馆多次修葺,现为“史可法纪念馆”,供后人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