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普济桥--位于山西原平崞(音郭)阳镇南门外。由当地官府(也有说是当地富豪游完出资),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初名“迎恩桥”、“来宣桥”,俗称“南桥”。因桥旁坐落普济寺,后称“普济桥”。寓“普度众生、济世利民”之意。石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宽8米、高七米,两端各有引桥。券脸均有精美的石刻浮雕。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道光十年,因桥洞坍塌又予重修。但主体结构仍然保留了金代构建和风格。</p> <p class="ql-block"> 普济桥桥身为敞肩石砌拱桥。桥面分为三行道,护栏由望柱与栏板构成。</p> <p class="ql-block"> 普济桥重修碑记(1998年10月1日立)。</p> <p class="ql-block"> 原平县立《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碑。</p> <p class="ql-block"> 桥头立有《普济桥赋》石碑。</p> <p class="ql-block"> 佛手、望柱、栏板。</p> <p class="ql-block"> 从跪着的姿势判断应该是只动物。但是缺少头部,无法确定究竟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像不像南瓜?栏板为整石镂花工艺。</p> <p class="ql-block"> 浮雕下部雕有水的波纹图案,水中还雕有花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蛟龙出水图。</p> <p class="ql-block"> 江翁独钓图。</p> <p class="ql-block"> 人物生活图。</p> <p class="ql-block"> 汲水神兽,民间传说其可镇压水患。</p> <p class="ql-block"> 金翅鸟与人鱼图。金翅鸟是印度和佛教中的神鸟。</p> <p class="ql-block"> 卧读图。</p> <p class="ql-block"> 蛟龙出水图。</p> <p class="ql-block"> 次孔与小券。</p> <p class="ql-block"> 普济桥两端的小券用于洪水时分流,以降低洪水对桥体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 汲水兽与法伞。法伞在佛教中象征着避开欲、障、疾病和邪恶。也是佛祖尊贵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桥面以石板铺就,分为三个行道。有两条与桥身走向一致嵌就的立石带分隔。古代就已对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划分了道路。</p> <p class="ql-block"> 普济桥横跨滹沱河的支流。目前桥身的低洼处存有水洼,桥下大部分地方都处于干涸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看似桥下已经常年不见有水。桥体不再受水的侵蚀,或许这正是普济桥得以留存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根据史料记载,普济桥处于南城门外,听当地人说这个门楼上过去就是城墙,按此推断这里应该就是南城门。</p> <p class="ql-block"> 崞阳镇普济桥,是一座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金代石拱桥。历经岁月沧桑、风雨浊蚀依然屹立不倒,其稳固的结构,精美的雕刻成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珍贵遗产。桥面上凹凸不平的车辙印记、每一块精美的雕刻、浮雕、甚至从桥上掉落下的每一粒渣土,都是对普济桥这座承载了800百多年厚重历史的记忆。走在桥上,如同踏上了古人的足迹,耳边回响着那个年代所发生的故事…从骡马时代到车机时代,普济桥成为研究金代桥梁历史的活化石,作为古代造桥技术与雕刻艺术的结晶,被载入《中国古代桥梁史》。</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