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父母讲我们小时候的故事

静待花开

<p class="ql-block">  父母亲老了,总是讲我们小时候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我也总不厌其烦地听他们讲重复的故事,并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母亲和父亲在1970年结婚,那年,母亲22岁,父亲也22岁。母亲出生于辛安镇百年古村一一石桥村,护村河的滋养使母亲生得肤白貌美,温顺善良。身弱多病的父亲干不了庄稼活,由哥哥姐姐们护佑着一直在学校上学,父亲成绩优秀,与母亲结婚时他还是舞阳高中的一名在校学生。他是班长,也是学生会主席,总是帮老师组织开展一些学校活动,他充满朝气的工作状态是学生心中的一道光,照到哪里哪里亮。1971年1月父亲毕业了,7月,哥哥呱呱坠地,为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笑和新的力量。已是父亲身份的父亲先去大队建的茨元张学校中学部任教兼茨儿张村团支部书记、乡团委委员并下乡驻村包村,为家庭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着。</p><p class="ql-block"> 1974年4月,姐姐出生了,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让忙于工作的父亲,忙于孩子穿衣做饭干农活的母亲顿时感到力不从心、难以招架。无奈之下,父亲和母亲商量着,忍痛把一岁多的哥哥送到姥姥家照管。姥姥姥爷生了5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五朵金花纵然美丽,但没有男丁的农村家庭存在着令人抬不起头的缺憾,所幸姥姥姥爷性格开朗,看得开明,并不把别人蔑视的目光当回事。但人前欢颜,背后的失落感也只能独自品尝,哥哥的降生无疑给他们青一色的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姥姥姥爷欣喜若狂的心情像春天怒放的花朵。母亲为娘家生了第一个男丁,让姥姥姥爷在村子里第一次扬眉吐气,挺直了腰板。因为血脉的传承,他们养育哥哥分外的用心,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把哥哥养得白白胖胖的。家里未出嫁的娟姨、粉姨、仙姨,对哥哥也是稀罕得很,天天不厌其烦地抢着照看哥哥,穿衣喂饭、哄睡学话、逗乐游戏。哥哥在姥姥家度过了自己幸福的幼年时期,直至入学年龄才被父亲接回了家。期间,姥姥家像是他自己的家,回我们家倒像是走亲戚,呆不了两天就攘攘着回去。哥哥的幼年成长为姥姥家带去了无尽的欢乐和幸福,是姥姥家逗乐的小活宝、开心果。成年后的哥哥性格开朗豁达、不拘小节、乐观积极,我觉得应该是幼年时期无拘无束、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造就的。</p> <p class="ql-block">  哥哥在姥姥家期间,父亲和母亲的生活仍然很忙碌。平时,父亲在学校教课,母亲除了在家洗衣做饭,还要下地干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于父亲,母亲一般是指靠不上的。现在学校老师多,并且都是专业型教师,一般一人只教一门学科。那时的学校,教师人员少,并且也没有分什么专业不专业,哪里需要哪里搬,父亲教过初中的好几门学科,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后来,又去小学任教。他曾无奈又不失自豪地说过,教学一辈子,只有英语没教过,其他的全都教过。常常半天的课下来,嗓子眼儿直冒火,头顶儿冒金星,每天超负荷的工作让下班后的父亲只想躺在床上休养生息,哪儿还有力气下地干活呢?所以,时间久了,母亲已不对父亲抱有幻想,能自己干的就不攀扯他。</span></p><p class="ql-block"> 听母亲说,姐姐小时候任性爱哭闹,但农家人怎会丢下田地的活只呆在家里看孩子呢?干不完农活的母亲总是带着姐姐去田地里干活,大队发给父亲的那把油纸伞、一串小铃铛、一块破垫布往地头上一放、一铺,便是烈日下姐姐的游乐场。母亲头顶烈日,边干活边逗着独自玩够后哭喊的姐姐,汗水浸湿了母亲的头皮,顺着头发丝往脸上滴,流进了母亲的眼睛、嘴巴,咸咸的,母亲却无暇顾及,任凭它流淌,只为多干点活儿。哭在孩儿身,疼在娘心。为了生活,母亲也只是在姐姐哭闹得厉害时慌忙过去哄逗一下姐姐又赶紧干活去了,有时候实在哄不下,只能一手抱着哇哇的她,一手干着活。一个幼小的孩子,正是需要在母亲怀抱里摩挲撒娇、寻求安全感的年龄,强制性地离开就像一片被风吹得任意飘摇的树叶,怎会不哭闹呢?说来也是,正哭闹得厉害的姐姐只要母亲一抱她,便立刻安静了,这便是母亲的力量。母亲的爱像春风,它轻拂着孩子焦躁的心田;母亲的爱像大海,包容着孩子无助的脆弱;母亲的爱像泉水,润泽着孩子干涸的灵魂,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着我们的幼小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幼年时把闹人的劲都用尽了,长大后的姐姐听话懂事、心灵手巧。记忆中,正在上小学的姐姐曾经自己偷偷裁剪了一件绿色的上衣外套,也不知道她啥时候学会的缝纫机,还缝得有模有样的。学习上,我们姊妹3人就数姐姐省心,记忆力强、悟气高,成绩当然也是最优秀的。小时候,剥玉米的活是一场持久战,一棒一棒、一粒一粒全部都是用手工剥离的,手总是被摩擦得红肿生疼。我清晰地记得我们兄妹3人一同剥玉米的场景,为了调动干活积极性,哥哥、姐姐轮流讲故事,姐姐总是给我们不厌其烦地讲《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灰姑娘》、《青蛙王子》…还有《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我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但总是记不住词儿。现在想来,我真的惊叹姐姐超强的记忆力,那么长的故事,她竟然都记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年后的1976年,我出生了,那年父亲29岁,母亲也29岁,哥哥6岁,仍住在姥姥家,姐姐4岁仍是爱哭闹。听母亲说,孩子小时候的日子是熬着过的,好鼻子好眼好养活,一旦生病父母是如覆薄冰,日夜难寝。因为那时医疗条件差,一种对现在来说非常非常普通的药几乎都没有,孩子的命是老天给的,成不成人就看自己的造化了,所以村里总有个别孩子会在无力回天之术中夭折,父母也会在痛不欲生中用时间渐渐抹平伤口。</p><p class="ql-block"> 听父亲说,我出生前的那次产检,接生的医生说我的胎位不正,脚朝下头朝上,这是难产的胎位,医生反复交代生产时一定不要自行在家生,无论如何都要来医院生。父母亲谨听医嘱,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早早地准备了一兜白面挂在堂屋门后的土墙上,洗好的尿布也被母亲包好了,时刻准备着,只要出现阵痛就迅速掂上东西上医院。</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的那天早上,母亲还为全家人做了早饭,汤都没喝成就出现了揪心的阵痛,父亲看是时候到了,慌忙掂上提前备好的白面和尿布,拉着架子车,载着奶奶、姐姐和母亲,一路小跑向县城的人民医院狂奔。我家在漯舞公路边沿上,从家到县城也就10里多一点的路距,但此时的父亲却像是在跑道上冲刺的运动员,和分针秒针赛着跑。</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坡的车轮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力无论再大也阻挡不了父亲勇往直前的决心。干燥得直冒火的喉咙眼、被汗水淹湿透的衣衫、那一串串坚定有力的布鞋底印、那画着曲线但一路滚滚向前的车辙印,还有耳边那呼呼的风声,无一不在验证着父亲对家庭重任的挑战和担当。奶奶为父亲暗暗加油鼓劲,爱哭闹的姐姐此时也安静得出奇,只是瞪着眼紧张地看着前方。艰难旋转的车轮与焦急疼痛的心像一对反手力,在努力地挣扎,考验着父亲惊人持久的耐力,磨练着父亲坚韧果敢的意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终于,车轮滚过了漫长的陡坡,离医院越来越近了,奶奶长出了一口气,她心疼儿子,更担心马上要出生的小生命。母亲的痛感愈来愈强烈,平坦的马路让父亲的呼吸稍微舒缓了一些,脚步在待产的婴儿的呼喊中都愈加飞快了。当冲到妇产科的门口,奶奶和父亲搀扶着皱眉就腰、移步为艰、腹痛难忍的母亲,焦急的心度秒如隔世。热情的妇产医生慌忙接上母亲,母亲强忍着疼痛挤出几个字:我想解大便。女医生善解人意地劝说着,这不是解大便,这是孩子降生前的生理反应。说话间,母亲刚被搀上产床,胎儿便露出了一只脚,医生把伸出的脚又塞进去,伸手同时拉出了两只脚,婴儿被医生带到了这个广大又陌生的世界,但刚出生的我没有像正常孩子那样哇哇大哭,而是浑身乌青烂紫。父亲吓得直哆嗦,医生却不慌不忙把我的身子倒立起来,大拇指和小拇指紧扣着我紫青的双脚,照着屁股狠狠地拍了两巴掌,哇的一声啼哭让父亲和奶奶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虚脱的母亲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我的出生,父亲的肩头又多了一份责任和压力,已有3个孩子,几近而立之年的父亲此时已有7年的工作经历。生活的经历让父亲强烈地意识到生活不是一条单一的直线,而是一条充满挑战不断变化的曲线,生活会随时面临属轻属重的选择与决择,命运之神可能会在应该出现的时刻为你的生命轨迹指明方向。我出生的这一年,父亲受大队的组织安排,调整了工作,去大队当副业会计,专门负责大队的生产农具及物资的配备工作。此后,父亲更忙了,母亲更累了,刚生下我3天的母亲就到池塘边洗尿布,面对无人照顾无人帮衬的现实生活,父母亲丝毫不敢存在幻想,他们起早贪黑、自力更生、携手共济,撑起了我们的家。 </p><p class="ql-block"> 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驱使父母亲更加努力工作。他们把劲拧成一股绳,努力地经营着这个穷苦的小家庭,尽可能地为我们的成长铺就一条宽广的道路。父亲在大队里当副业会计,总是出差采购农副产品,风里来雨里去,在路上跑跑腾腾的,无法照顾家庭,更照顾不了我们兄妹3人。这不是父亲想要的生活,父亲是一个把孩子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人,要不要继续在这儿工作?父亲的心动摇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8年,父亲从对生活的磨练中顿悟到,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孩子及家庭的命运,才是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根本。父亲在深思熟虑后为家庭确定了清晰的方向,毅然决然地向大队递了辞职申请。在一而再而三地要求下父亲又成功地返回了茨园张学校的校园,他的脚步走得如此的义无反顾、坚定有力,此后父亲便开始了他教师生涯的马拉松,直至退休。我们在父亲的托举中个个不负家庭重望,成绩优秀,满墙的奖状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更像一幅幅画在母亲心头充满梦想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辛安一中是我们就读的一所初级中学,是一座历史悠久、师资雄厚的老牌学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管理模式吸引着大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校任教,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配备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名牌大学生,大量的高端人才,为国家建设贡献着力量。</p><p class="ql-block"> 有幸学校建在我们村的田地里,每天学校的广播喇叭声在村子和田间的上空盘旋回荡。清晨,它像一缕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校园;大课间,广播操的律动像一首青春的交响乐,愉悦着学生们疲惫的身心;一日三餐广播里同步播放的音乐如潺潺的溪流,传递着校园的活力与温情,那是知识传播最美的旋律和赞歌。</p><p class="ql-block"> 母亲最爱在学校院墙外的菜地里干活,我知道她更爱的是院墙内求知若渴的我们,脚步越近,牵挂的心就贴得越近。睡梦中,母亲总是探着脑袋,通过破损的围墙四下张望,她是在侧耳辨听绿荫下我们读书的声音,她是寻找我们在操场上上体育课的身影,她是在亲手编织一幅绚烂多姿的蓝图。我们的成长是她努力耕耘的力量源泉,当喇叭里传来我们得奖的喜讯时,正在地里干活的母亲总是立刻停下手中的活,站在地里侧耳倾听,生怕弄丢了一个字,把校长给我们颁奖的画面想象了一遍又一遍。没有比孩子学习好更值得令人骄傲的事情了,我们把母亲的希望和辛劳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母亲我们拼了命地学习,上下学的路上那被踩得坑坑洼洼、高高低低的黄土路;那匆匆而过、分秒必争背书的身影;那蔚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见证着我们无悔的青春和不懈的追求,路边的野花和树上的小鸟为我们的努力加油喝彩。“走出农村,走出黄土地,当一名教师,为国育人。”这是父母亲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殷切期望,也是我们读书成长的左右铭。我们以此为训,废寝忘食、刻苦拼搏,最终不负父母恩,成为了他们眼中的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