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稀土之魂:徐光宪的科学人生与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题记: 稀土之战,成为今天中国制衡美国的利器,但国人很少知道稀土之父徐先生。今天是看任正非先生的人民日报访谈,对基础研究一定要重视,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深以为然。稀土问题的解决,与萃取剂分子结构密切相关,它们的理论基础就是量子化学。徐先生的理论功底很深,更幸运的是两大理论大家(唐敖庆,量化之父,两次自然一等奖获得者,哥伦比亚校友)的相遇相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量子化学的拓荒者与理论奠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6年,徐光宪怀揣"科学救国"的理想踏上赴美求学之路。在哥伦比亚大学,这位来自中国绍兴的青年以两年零八个月的惊人速度拿下量子化学博士学位,连续两年蝉联全系第一,当选Phi Lambda Up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他的博士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在化学键理论领域投下一颗重磅炸弹,首次将量子力学与旋光现象结合,为分子手性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其核心贡献在于揭示了化学键四极矩对分子旋光性的主导作用,并建立了旋光性与分子电子云分布的定量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51年,徐光宪放弃美国优厚待遇,与妻子高小霞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红楼的实验室里,他开设了新中国首个量子化学课程,编写的《物质结构》教材成为全国高校统编教材,影响了几代化学人。他提出的"nxcπ结构规则"和分子周期律,将量子化学理论推向新高度。其中,nxcπ结构规则通过分子片(由中心原子和配体组成的结构单元)的价电子数(n)、循环数(c)、π键和δ键总数(π)以及超额电子数(x)来定义原子簇及相关分子的结构类型,为分子设计提供了系统性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不仅用于解释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更成为设计高效萃取剂的关键工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徐光宪与黎乐民合编的《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上、中、下册)是国内首部系统阐述量子化学理论与计算方法的研究生教材。该教材上册涵盖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群论基础及应用,中册详细介绍量子化学积分、自洽场计算、密度泛函理论等核心方法,下册深入探讨高级理论方法,如电子相关能计算和相对论效应处理。教材中提出的"分子轨道自洽场计算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在分子设计中的应用",为稀土萃取剂的分子设计提供了直接理论支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稀土王国的逆袭之战:理论与实验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2年,一项紧急军工任务落在北大化学系:分离稀土元素中最难分离的镨钕。这对"孪生兄弟"的分离纯度要求达到99.9%以上,当时国际上仅有法国罗地亚公司掌握核心技术,且对中国严密封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年过半百的徐光宪临危受命。他带领团队查阅上万篇文献,在实验室里用最原始的"摇漏斗"方法模拟萃取过程。经过三年日夜攻关,终于创立"串级萃取理论",将镨钕分离系数从国际水平的1.4提升至4.0,纯度突破99.99%。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量子化学计算优化萃取剂分子结构,利用"恒定混合萃取比规律"实现多级萃取的精确控制。徐光宪发现,萃取剂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和配位能力可通过量子化学参数(如前线轨道能级、电荷密度)定量描述,从而指导萃取剂的定向设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理论层面,徐光宪将量子化学中的配位场理论与萃取过程结合,提出"推拉体系"概念:通过选择具有强供电子能力的萃取剂(如P507)和弱供电子能力的络合剂(如DTPA),形成协同作用,显著提升分离选择性。这种理论创新不仅解决了镨钕分离难题,更建立了普适性的稀土萃取体系设计方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8年,徐光宪在上海跃龙化工厂举办"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将核心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全国同行。他设计的萃取工艺流程实现了"一步放大",原本需要数月的实验,如今通过计算机模拟仅需一周即可完成。到1986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已占全球70%,彻底改写了世界稀土产业格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科学挚友与学术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徐光宪与唐敖庆结下深厚友谊。两人共同发起成立"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积极组织爱国活动。唐敖庆后来成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而徐光宪则在他的引荐下进入北京大学任教,开启了半个世纪的北大情缘。两位科学家虽研究领域不同,但始终保持学术交流,共同推动中国化学学科建设。唐敖庆提出的配位场理论与徐光宪的萃取化学研究形成互补,为稀土分离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敖庆的八大弟子之一戴树珊,在量子化学和结构化学领域有重要贡献。他长期从事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总π能及前沿轨道能级的近似计算方法",并将量子化学方法应用于稀土萃取剂的设计。例如,他通过INDO方法研究H₂C=N-系列分子的气相酸度,揭示了分子结构与萃取性能的内在联系。戴树珊的研究为徐光宪的串级萃取理论提供了分子层面的理论支持,两人在稀土萃取剂的分子设计上形成了理论与实验的紧密协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稀土研究中,徐光宪组建了一支跨学科团队。他的学生严纯华继承衣钵,将串级萃取理论进一步发展,实现了稀土分离技术的智能化升级。1982年,为支持稀土研究,同事吴瑾光教授将自己最优秀的研究生严纯华推荐给徐光宪,这段"学术接力"成为学界佳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钍资源的守护者:理论指导下的战略布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进入新世纪,徐光宪将目光投向另一个战略资源——钍。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在开采稀土的同时,每年产生数万吨钍尾矿,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带来放射性污染。2005年,他联合15位院士向国务院递交《关于保护白云鄂博钍和稀土资源的紧急呼吁》,引起温家宝总理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徐光宪指出,中国钍储量居世界第二,但利用率长期为零。他推动建立钍资源回收体系,采用萃取法从稀土矿中分离钍,成本仅为每吨2万元。这项技术已在包钢实现工业化应用,成功生产出高纯度草酸钍。他还积极倡导钍在核能领域的应用,参与起草《钍的核能利用研究报告》,为国家能源战略提供科学支撑。在理论层面,徐光宪运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钍的配位化学性质,优化萃取剂分子结构,确保钍的高效分离与回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精神遗产与时代回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09年,89岁的徐光宪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他将全部奖金捐赠给稀土研究中心,设立"霞光奖学金",资助贫困学子。晚年的他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亲自带队考察四川攀西稀土矿,提出"稀土绿色提取"理念,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5年4月28日,徐光宪走完了95年的科学人生。他的学生们继承遗志,在稀土功能材料、量子化学等领域继续开拓。如今,中国稀土分离技术仍保持国际领先,白云鄂博的钍资源开发已列入国家战略。徐光宪用一生诠释了科学家的担当:既要仰望星空探索真理,更要脚踏实地服务家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徐光宪的铜像静静矗立。这位"稀土之父"的目光,始终注视着中国化学事业的未来。他留下的不仅是科学遗产,更是一种精神坐标——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让科技之光闪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的量子化学理论、串级萃取技术,以及与唐敖庆、戴树珊等科学家的学术传承,共同铸就了中国稀土工业的辉煌,也为全球资源开发提供了"中国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