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手记. 我陪伴过的学生(5)

生若夏花

<p class="ql-block">她曾一度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为了避开国内愈演愈烈的“内卷”,父母在她八年级时便将她送往海外求学, 妈妈陪读。</p><p class="ql-block">最初,她在纽约州一所教会学校就读了两年,却未见明显起色。九年级结束,一家机构建议她转往澳大利亚的私立学校。由于南半球学年从一月开始,时间上略显尴尬,她便先在语言学校过渡了半年。然而真正入学后,学习成绩依旧平平。家长最终决定,让她回到纽约州的私校就读。</p> <p class="ql-block">那年九月,我正好在西雅图带领新生参加入学培训。新生参观校园时我拍了些短片,分享到高中完成计划的家长群。她的母亲看到视频后,私信我,说想把女儿转来就读。我略感迟疑——彼时新生已经开学,距离正式上课只剩三天,而国际生办公室也正处于最为繁忙的时段,几乎难以腾出手办理入学手续。她的母亲坚持说,已有学生签证,手续应该很快。于是我向国际生办公室的老师们咨询,大家在了解情况后决定加班处理;我也迅速为她安排好寄宿家庭。</p> <p class="ql-block">三天后的周末,母女俩从东部飞抵西雅图。周一早上,女孩走进国际生办公室,与指导老师见面,在英语和数学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自我评估。结果显示,她需从最低阶的课程开始学起。当时她只读完9年级, 也刚刚满16岁。</p> <p class="ql-block">我每周都会检查每一个学生的成绩, 写下成绩报告发到每个学生的家庭群里。 每到检查她的成绩,不免有些失望:即使选择了最基础的课程,成绩仍迟迟不见起色,与其他学生之间差距明显。她的妈妈也难掩焦虑,曾质问我为何同一个寄宿家庭的另一位女生门门都是4.0,而她的女儿却总是落后。我俩都是急性子,一时间情绪激烈,言辞交锋,我最后只留下一句话:“还没到时候。”</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学期女孩的状态开始转变。我的每周成绩报告上,针对她的提醒也逐渐减少。她的寄宿同伴,正是故事一中的那位自律女孩,两人朝夕相处,潜移默化中,女孩的行为与学习态度悄然改变。她的母亲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经常夸赞那位女孩。她不仅热心接送两人上下学,周末也常带她们外出。两个女孩皆高挑美丽,行走在校园与街道上,常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那个冬季还没有结束, 美国爆发了疫情, 妈妈带着女儿回到国内。 </p><p class="ql-block">真正的转变发生在那个春季。四月,她的室友收到了包括 UCLA 在内的八所名校录取通知。这深深触动了她——曾经住在同一个寄宿家庭的女孩,如今即将奔赴顶尖大学,她忽然渴望自己也可以拥有这样的未来。从那个春季开始,她仿佛焕然一新。此后四个学期,她每学期修读四门课程(一般学生每学期三门课),课程越来越难, 却门门成绩都在 3.9–4.0 之间,GPA显著上升。我惊讶:这个女孩竟有如此潜力。 </p><p class="ql-block">她的母亲常与我交流,感叹说:曾经是催着学习也不动,如今却要劝她休息,怕她太辛苦。女孩自幼习舞,在线上课期间,舞蹈成了她缓解压力的方式,且越练越专注。</p> <p class="ql-block">她的GPA最后提升到3.81, 先后获得了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与当年排名 Top 30 的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录取。她最终选择了华大的教育学院,主修幼教方向。在这里,她不仅延续了高中完成计划时期的学习状态,更积极参与实习。 在华大上课期间, 她在附近的教会学校实习, 暑假回到国内又去残疾儿童学校实习。</p> <p class="ql-block">2023年的春假, 我带学生去华大赏樱, 约女孩过来与学弟学妹们合影。 女孩匆匆过来,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她, 她到达西雅图时我刚好离开, 之后因疫情她在国内上网课直到转学之后才回到美国。 大合影之后她又匆匆离去,因为需要与同学一起做小组项目, 她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凑。</p> <p class="ql-block">我们始终保持联系。每逢学期结束,她都会主动把成绩单发给我。在华大的 GPA 达到 3.93,申请研究生时,我们几乎没有犹豫:目标直指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与哈佛大学。哈佛因专业匹配度不符而遗憾落选,哥大与宾大皆抛来橄榄枝。她最终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正好与昔日室友在哥大校园重逢。</p> <p class="ql-block">她抵达纽约开学时,我特地去曼哈顿探望她和另外两位来自高中完成计划的女生——一位是她的室友正在哥大读研,另一位是刚刚转入哥大巴纳德学院的大三学生。三位女孩,来自不同背景,却都在纽约最负盛名的学府求学。她们的蜕变,见证了成长的力量,也成就了我身为教育者的一份深切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