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旅~晋祠

syx

<p class="ql-block">昵 称:syx</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6471488</p> <p class="ql-block">5月27日下午 晴</p><p class="ql-block">太原晋祠</p> <p class="ql-block">太原晋祠最火的一句是“<b>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b>这句话源自清代学者刘大鹏的《晋祠志》,以凝练的语言将晋祠定位为晋阳(太原古称)乃至整个三晋大地的文化精华所在,高度概括了晋祠在山西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中的核心地位。</p><p class="ql-block">该句的内涵:前半句“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强调太原作为山西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后半句“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则突出晋祠集建筑、园林、历史于一体的独特性。</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周武王次子,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踏进晋祠,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古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布在苍松翠柏之间,唐园、飞龙阁……,这些大气恢宏的木制建筑群给人以深深震撼。梁思成曾赞誉晋祠<b>“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b>体现其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今天有幸遇见,是上天赐予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正门牌匾中的<b>“晋祠”</b>二字取自<b>唐太宗李世民的《晋祠之铭并序》</b>,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楹联<b>“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b></p> <p class="ql-block">晋祠古建筑群是中国传统技艺的集大成者:圣母殿的盘龙木柱、鱼沼飞梁的十字形桥梁结构、献殿的纯木榫卯工艺,均体现了古代匠人的超凡智慧。‌‌‌‌</p> <p class="ql-block">晋祠融合多朝代建筑风格以<b>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绝: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b>著称。这些建筑和自然景观不仅展示了古代工艺的高超,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 ‌:这是晋祠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宋代,大殿飞檐及廊柱门窗都是原木色,没有油漆,十分古旧沧桑,也更显示历史的厚重。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供奉着晋国的始祖母亲邑姜,殿内有许多精美的彩塑和壁画,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p> <p class="ql-block">看圣母殿前的游人,横梁上古迹斑驳的匾额,就知道历朝历代对圣母殿的崇拜。如今人们把圣母殿当做水神祭拜, 保佑晋祠大大小小的泉眼永不干涸,福泽一方,造福桑梓。</p> <p class="ql-block"><b>晋祠圣母殿前的盘龙木雕:</b>这栩栩如生的八条盘龙,是雕刻好后用榫卯结构拼接在木柱上的。榫卯结构使得这些龙非常的坚固,历经千年,盘龙依然鳞甲须髯极富灵动,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好像随时都能腾飞一样。站在这里,只能感叹古人的工艺真是太棒了。据说这是中国境内现存最早且唯一的木雕缠龙。</p> <p class="ql-block"><b>‌ 鱼沼飞梁 ‌:</b>鱼沼飞梁是一座古桥 ,西依圣母殿,东邻献殿,横跨于鱼沼之上。该桥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这是我国最早的十字形立交桥雏形,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因其精美的石雕和历史价值而备受游客推崇。</p> <p class="ql-block"><b>献殿:</b>是晋祠的“古建三宝”之一,纯木制榫卯结构,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献殿是古代祭祀时献祭品的场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晋祠除拥有以“三宝为代表的宋代建筑群外,还有<b>三绝:难老泉、侍女像、周柏</b>等核心景观,引来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拜访。</p> <p class="ql-block"><b>晋祠周柏:</b>齐年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这株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这株古柏从周代,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然健壮,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齐年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近3000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株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这株树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晋祠圣母殿旁,依然苍劲挺拔,品位不凡,枝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不拘一格,既威风又潇洒。</p> <p class="ql-block"><b>宋代彩绘侍女像:</b>圣母殿中有彩绘塑像四十余尊,均为北宋时期作品。圣母坐像居正中位置,高2.28米,凤冠蟒袍,端庄气派,周围有众多女官、侍女环绕。她们的动作姿态各不相同,神态性格都刻画得十分生动自然,是晋祠彩塑中最出色的一组人物塑像。</p> <p class="ql-block"><b>难老泉:</b>是晋祠内最著名的泉水之一,四季不涸,清澈甘甜,因寓意难老而闻名,具有2400多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唐代李白曾以“晋祠流水如碧玉”赞誉其景。作为“晋阳第一泉”,其灌溉孕育了晋祠大米等农业产物,并以“难老泉声”位列晋祠八景之最。‌‌1961年起因降雨减少、岩溶水开采及采煤漏水,流量逐年衰减,1994年彻底断流,2025年1月泉眼复涌,水位达31年最高,标志着华北地下水治理的重大突破,更成为生态修复的标志性事件,让游客有幸欣赏到<b>“微波龙鳞莎草绿”</b>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三晋名泉是山西地区历史悠久的泉水群代表,尤以太原晋祠泉为典型,包含难老泉(流量最大)、善利泉、鱼沼泉三大主泉,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价值。‌这些泉水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还孕育了晋祠等千年古建筑群,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园林艺术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晋祠泉群‌,位于太原市悬瓮山麓,泉水温度恒定17.5℃,属碳酸型水质。其灌溉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曾支撑晋祠大米等特色农产。‌‌‌‌</p> <p class="ql-block"><b>晋祠三匾:</b></p><p class="ql-block"><b>“水镜台”</b>匾,悬挂于晋祠入大门正对的古戏台之上,取意于《汉书》中的“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象征着人世间的善恶忠奸无所遁形。</p> <p class="ql-block"><b>“对越”</b>匾 :位于晋祠中轴线对越坊上,匾额上的“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p> <p class="ql-block"><b>“难老”</b>匾,位于圣母殿一侧的难老泉亭,由傅山所题,被誉为“神奇之笔”。其出自《诗经》中的“永锡难老”,寓意着生生不息,青春永驻。</p> <p class="ql-block"><b>晋祠公园内的龙兴晋阳群雕,</b>是2003年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而铸造的青铜雕塑。这组雕塑以唐太宗李世民晋阳起兵的历史背景为创作主题,生动展现了李世民的戎马一生和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雕塑中间骑马者是唐太宗李世民,左右是其文臣武将,包括长孙无忌、李绩、尉迟恭、魏征和马周。‌</p><p class="ql-block">雕塑高6.99米,宽9.5米,重2500吨(或吨,是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p> <p class="ql-block"><b>“诸神之威、三晋之美、人间之巧、汇于晋祠”。</b>晋祠依山傍水,自然景观独特。悬瓮山与难老泉共同构成“晋阳之胜”,周柏唐槐等古树群落更以千年生命力 ,呼应三晋大地的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很大,半天时间我们一直都在匆匆行走 ,亲身感受晋祠的美,不仅在于她的建筑与泉水,更在于她承载的文化与历史。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三晋的故事。漫步于古朴的亭廊之下,仿佛与远去的历史不期而遇。晋祠将唐风晋韵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今日游览晋祠,感受到晋祠不仅是一个景点,更是一个文化的殿堂。她用她的美,用她的历史,用她的智慧,向世人展示着三晋文化的深厚底蕴。站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震撼,一种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带着对历史的尊重,游览晋祠是<b>“如画游览,古韵长存”。</b>晋祠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如画景致让人流连忘返 ;同时,它承载着的深厚历史让人敬佩感叹。</p> <p class="ql-block">今日我们一行游览晋祠,虽走马观花,也感受颇深 ,3000余年历史的晋祠,岂能这些文字能说尽?有机会还是亲临其境,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先祖的灵气。</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来访赏阅,祝福朋友们夏日吉祥🙏🏼🙏🏼🙏🏼</p> 谢谢您来访欣赏阅 <p class="ql-block">文字:syx</p><p class="ql-block">图片:syx手机随拍</p><p class="ql-block">编辑:syx</p><p class="ql-block">创作地址:甘肃省兰州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