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子夏传略》序

卜识泰山

<p class="ql-block">乙巳年5月,卜氏大家庭在赣西商祠隆重纪念卜子夏诞生2532周年的时候,我为《卜子夏传略》撰写的序言,简明扼要地从历史背景、学术贡献、思想影响等多角度展现子夏生平及其时代价值,可以帮助读者解读《传略》。</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星河璀璨,写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堪称最耀眼的篇章。在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时代,有一位先哲以“文学”之造诣位列孔门十哲,以“设教西河”之功绩泽被后世,一生致力于传经授徒,他的善举为无数后人带来了希望,他以“经术传授”之脉络深刻影响中华文明——他就是卜子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孔门问学在斯文传承中奠定根基</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07年,子夏生于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此时的中原大地,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变局已现端倪。子夏出身贫穷,少年时便目睹社会动荡,却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志向,于公元前493年暮春,14岁的卜子夏不远千里奔赴曲阜,拜入孔子门下。 作为孔子晚年重要弟子,子夏以“文学”见长。《论语》中记载其与孔子论学的诸多片段,尽显思辨锋芒。他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孔子答“绘事后素”,子夏由此领悟“礼后于仁”的深意,被孔子赞为“可与言《诗》已矣”。这种由具体文本而通乎义理的治学路径,奠定了其日后阐释经典的方法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孔门,子夏不仅研习《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更深受孔子“克己复礼”“为政以德”等思想浸润。他曾言“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将道德实践置于知识学习之上,体现了儒家“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这种对“学”的实践性诠释,成为其日后教育思想的重要源头。</p> <p class="ql-block">西河设教在文明裂变中播撒火种</p><p class="ql-block"> 孔子逝世后,儒家学派进入“散游诸侯”的传播阶段。子夏选择西入魏国,在黄河之滨的西河(今陕西韩城一带)开坛讲学,开启了其教育生涯的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 战国初年,魏国正值李悝变法,力图以革新图强。子夏的到来,为这片新兴的变法热土注入了中原文明的基因。他设立学堂,广收门徒,上至贵族公子(如魏文侯),下至寒门子弟,皆得亲炙其教。史载“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这些弟子后来或为变法重臣,或为军事名将,或为学术宗师,深刻影响了战国初期的政治格局与思想走向。</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实践中,子夏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理念,打破了贵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士人阶层的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注重“洒扫应对进退”等基本礼仪的培养,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将道德修养与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这种“通经致用”的教育模式,使西河之地成为与齐鲁并称的文化中心,时人谓之“孔子之道术,子夏传其宗”。</p> <p class="ql-block">经术传薪在典籍诠释中构建体系</p><p class="ql-block"> 子夏对中华文明最深远的贡献,在于其对儒家经典的系统阐释与传播。汉代学者认为,《诗经》《春秋》等典籍的传授脉络中,子夏皆居关键地位。</p><p class="ql-block"> 一、《诗》学:开启以情释经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子夏传《诗》,注重以“情志”解诗义。今存《毛诗序》相传为子夏所作(或其弟子整理),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命题,确立了中国诗学“言志”的传统。他通过注解《诗经》,将个体情感与王道政治相联结,如释《关雎》为“后妃之德”,开“美刺”说之先河,使《诗》成为儒家伦理教化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二、《春秋》学:显露微言大义的发端</p><p class="ql-block"> 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以简练文字寓褒贬之意。子夏深谙其旨,曾助孔子整理《春秋》,并将“一字褒贬”的书法传于弟子。汉代公羊学、穀梁学皆追溯其源,形成“春秋决狱”的司法传统与“以史经世”的政治哲学。清代学者皮锡瑞称“传《春秋》者,实始于子夏”,足见其在史学诠释史上的开创性地位。</p><p class="ql-block"> 三、《易》学与《礼》学:夯实义理阐释的奠基</p><p class="ql-block"> 子夏著有《子夏易传》(现存为后人辑本),以儒家伦理释《易》,如解“谦卦”曰“谦者,德之柄也”,将卦象与君子德行相贯通,开创了义理派易学的先河。其论《礼》,则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礼仪背后的情感基础与社会和谐功能,与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形成互补。</p> <p class="ql-block">思想回响在历史长河中激荡余波</p><p class="ql-block"> 子夏的思想如同一束强光,穿透时空,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激起回响。</p><p class="ql-block"> 汉代经学的源头活水</p><p class="ql-block"> 汉初,儒学复兴以经学为根基,而经师多出自子夏学派。如传《诗》的辕固生、申培公,传《春秋》的公羊寿、穀梁赤,皆自认传承子夏衣钵。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五经博士体系的建立,实则是子夏“通经致用”思想的制度性实现。可以说,汉代经学的兴盛,子夏之功不可磨灭。</p><p class="ql-block"> 宋明理学的隐秘脉络</p><p class="ql-block"> 宋代理学家虽多以曾子、孟子为道统正宗,但其思想深处却暗合子夏精神。程颐称“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此孔门学脉也”,朱熹注《论语》时亦多次引用子夏言论。尤其是子夏“心统性情”的提法(见于《论语集解》引),为宋明理学“性即理”“心即理”的论争提供了思想资源。</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的价值重估</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降,随着西学东渐,儒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子夏“好学深思”“经世致用”的精神,却成为知识分子沟通中西的桥梁。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称子夏学派“重实际,切人事”,与荀子学派共同构成儒学的“实践理性”传统,这种特质使其在现代社会仍具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重读子夏在文明对话中探寻启示</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当下,重读子夏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牢记教育的本质培养“完整的人”</p><p class="ql-block"> 子夏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并非将学习等同于功利性的“仕进”,而是强调通过学习成就健全人格。这与现代教育倡导的“全人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在“内卷”与“躺平”并存的社会焦虑中,子夏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思考者,而非单向度的“工具人”。</p><p class="ql-block"> 注重经典的价值在阐释中激活传统</p><p class="ql-block"> 子夏对经典的诠释,始终秉持“以今释古、以古喻今”的原则。这种诠释精神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使其与当代生活产生“视域融合”。如《毛诗序》以“言志”统摄诗歌,可与现代文学理论中的“主体性”概念相互发明;子夏的“春秋笔法”,亦可在当代史学与新闻学中找到新的表达形式。</p><p class="ql-block"> 讲究文明的对话在差异中寻求共识</p><p class="ql-block"> 子夏身处多元文化碰撞的春秋战国,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传播儒学,同时吸收三晋文化的务实精神。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为当代文明对话提供了历史镜鉴。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需要以子夏“博学”的胸怀,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内核,在差异中寻找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西河墨宝,永恒的文化看市场</p><p class="ql-block"> 《卜子夏传略》新作以时间为经、思想为纬,突出子夏在儒学传承中的枢纽地位。通过学术贡献、教育实践、思想影响的多维度呈现,展现其作为“传经之儒”的历史角色与现代启示,值得一读。</p><p class="ql-block">从曲阜杏坛到西河讲堂,从春秋乱世到现代文明,子夏的身影始终贯穿在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中。他是经典的诠释者,更是文明的播种者——将孔子的思想火种播撒于西河大地,在历史的淬炼中锻造成照亮未来的火炬。</p><p class="ql-block"> 《卜子夏传略》的撰写,旨在拂去时光的尘埃,重现这位先哲的思想光芒。我们希望通过对其生平、学术、教育实践的系统梳理,揭示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独特坐标:他是孔门思想的继承者与转化者,是经学传统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更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精神的早期践行者。</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子夏的思想,如同黄河之水,虽说历经二千五百多年的冲刷,却依然奔放着鲜活的生命力。愿这部《传略》能成为一把钥匙,打开通往先哲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在传统与AI时代的历史对话中,重新发现中华文明的深层基因,汲取面向未来的精神力量,为我所用,造福人类!</p><p class="ql-block">诚以为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