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胜华的美篇,《粽香里的思念》一一纪念母亲逝世五周年

黎胜华

<p class="ql-block">  五年前的大端午,雨落纷纷,您乘着龙舟节的烟雨远行。九十五个春秋,您把最后的时光留在了这个充满粽香的节日里,仿佛在用最温暖的方式与我们告别。如今每逢端午节时,脑海里又映出您忙着包粽子过节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您走的那年,菜园里雪白的绣球花开得特别旺盛,坡上的粽叶也格外青翠。五月十五那天,细雨绵绵,艾香幽幽。而您却在粽叶飘香的时节安详离去。这几年来,每逢端午节,我总会想起您的教诲,想起您”嘴角的笑纹,耳边仿佛又听到您教我包粽子的声音,那么清晰,那么温暖……</p><p class="ql-block"> 记得2015年正月,当您的生日刚过,贤春表姐因回家盖房子,姊妹们商量着另外请人照顾您,您倔强地摇头说不需要再请人。望着母亲日渐佝偻的背影,我突然意识到:尽孝这件事,真的等不得,能陪您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那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福分。我毅然请了一年长假,即便少拿三万多工资也心甘情愿,并感值得!</p><p class="ql-block"> 三月十四那天,二哥开车送我去您那儿,大姐三姐一路叮嘱个不停,生怕我这个老幺照顾不周,仿佛我还是那个需要照顾的小女儿。</p><p class="ql-block"> 我和您一起生活一晃就是两个月。</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前三天,您开始念叨,“后天过节了,去打听谁家杀猪,再买只土鸡。”我满口应着,心里却为包粽子发了愁。您笑着宽慰道:“包粽子到是不怕,关键是没有粽子叶”。我说:叶子我负责”。</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拂晓,我便带着邹家三女去梅子沟陈家屋坎下采粽叶。晨露未干的五月,新插的秧苗在微风中翻起碧浪,我们踩着晶莹的露珠,摘回一沓沓青翠欲滴的粽叶。母亲抚摸着鲜嫩的叶片,眼睛笑成了月牙:申出大姆指说:“嗯,这叶子好!</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粽子母亲包得格外讲究。粽叶和粽绳都必须新鲜的。糯米需用井水淘洗至水色澄清,里面还需拌入少许的碱面,包的时候,将两片叶子叠成漏斗壮,舀入拌好的糯米,用筷子头在漏斗里插几下,糯米装得合适时盖上叶子,最后用棕叶子绳儿捆扎起来。按照这个步骤流程,您首先教我修剪叶子,然后洗净,再放开水锅里打几个滚,您说:这样叶子才会柔韧不裂,这既是消毒又能使叶子变软。我年幻时总嫌这工序繁琐,即便站在一旁也看都不看,从没学过。</p><p class="ql-block"> 叶子处理好后,我开始淘米、泡米,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到一丝不苟。</p><p class="ql-block"> 下午包粽子时,您持别精神,只见您那双青筋微露的手将糯米裹进碧绿粽叶里,手指灵活翻飞着,那神情专注的,就像在完成一件艺术品一样,您包的那些粽子,摸着结实,看着漂亮。我知道,这一套工序,对您老人家来说那简直就是小莱一碟。这既是您几十年的经验,更是您生活美学的智慧。您说过:粽子要包好,首先叶子要鲜,二是米要装好,三要包严实,四要挷紧扎。如果包出来的粽子漏米或摸着软不邋遢,说明粽子没包好。”在您的指导下,我笨手笨脚的包第一个粽子漏了米,您却笑着拆开重来,就像小时候为我系红领巾那样耐心。由于刚学着包,度速很慢,包上三五个时,心里就有些在烦了。您说:"做事需要有耐性,少一道工序就少一分味道,着急忙慌可不行。”您的言传身教和示范,让我第一次学习尝试了这门手艺。</p><p class="ql-block"> 浸泡烫软了的粽叶散发着清香。夕阳西斜时,我们终于包完了最后一串粽子。</p><p class="ql-block"> 那晚,蜂窝煤炉子里火苗升得很高,您坐在藤椅上告诉我:大火煮一个多小时后,将炉盖转中火煮一个晚上。”</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上十一点多,锅里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小院。 </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黎明,我揭开 锅盖,满屋粽香。我舀了一瓢冷水,倒在不锈钢的盆子里,迫不及待的用筷子夹了一串正冒着热气的粽子放进冷水中,然后,顺手拿了一个剥开一看,哇塞!那粽子,简直就是一颗透着淡雅的果绿色玉石,那粽子色泽透亮,看后真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咬了一口尝,感觉那味道中弥漫着一种竹叶清香,十分诱人。您拿着白糖走近厨房问:”粽子乍样“?我说:“老把式亲自包的粽子,味道好的很!"。您把白糖放在厨房案板上,心里美滋滋的看了一眼放在盆子里的粽子,笑着说:“都是我幺女儿的功劳,不是你在这儿受累,自己去摘的好叶子,今个的粽子吃不吃得成那还是两个字!”听到母亲又在給我带高冒子,于是,赶紧把剥的粽子双手递给她,然后,笑着说:祝母亲大人端午安康,粽子来了,请老师傅品尝!她哈哈一笑,接过粽子,用普通话连声说:“好好好,谢谢幺女儿”。</p><p class="ql-block"> 我和母亲一边吃着粽子,各自沉浸在端午节的幸福快乐中。</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端午节仪式感就浓。除了包粽子,还要有雄黄酒,您说喝雄黄酒能驱蚊辟邪。晚上,您用早晨采回带露水的艾草、菖蒲、金银花藤、阴招风、九里光等中药草熬水让我们洗澡,说能去风败毒。还给我们在五颜六色的香荷包里面塞着艾叶、雄黄,闻着冲鼻子,挂在身上却有一种奇异的安心。那时候过端午,我就象过年,新衣服、新鞋子,一套数齐。端午节头一个晚上,高兴的我激动得觉都睡不着,心里只盼着天亮。</p><p class="ql-block"> 2015年的我,己是人到中年,您都九十岁的人了,在端午节时,再次让我亲身感受到您还是这样早早张罗节日,第一次教我包粽子,要买肉、杀鸡,还要电话通知城里的亲人回家过节的温馨安排,真是让人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曾问她:为什么要这样讲究?她说:"过日子要过出个样子来,生活才有滋有味”。在我记忆里,以前我家的端午节氛围感就很浓。除了包粽子,准备雄黄酒、煮盐鸭蛋外,母亲会最早起床,把艾草菖蒲挂在门楣上。晚上还让我们洗个药草水澡。给我们带五颜六色的香荷包,香荷包里面塞着雄黄和艾叶,闻着冲鼻子,带在身上却有一种奇异的安心。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在母亲做来却格外的庄严神圣。</p><p class="ql-block"> 重视节日感是母亲一贯作风。她虽不识字但记性非常好。一年二十四节气她比谁都记得牢。一到腊月,她就掰着手指算日子,哪天该做什么,从未出过错。</p><p class="ql-block"> 先是做“阴米子"。她把糯米蒸熟,摊在竹席上晾着,不时用手翻动。晾干的糯米成米粒,再投些绿红染料,白晒夜露半个月,然后,用油炸或是用沙子炒,下锅便哗地一声爆开,成了雪白的米花。我小时候常蹲在灶前看她炒米花和玉米花,那噼里啪啦的声音像极了鞭炮,偶尔从锅里蹦出来一颗,有时打在我脸上,热乎乎的带着香气。</p><p class="ql-block"> 还有腊肉,也是必须烘的。母亲在杀猪后,把一块一块猪肉抹上盐、花椒、白酒,淹两天,挂在灶台上方。等肉晾干水气后,用扁白树枝子烧的烟火日日熏着,那肉便渐渐泛出琥珀色,油珠子凝在表面,欲滴不滴的。有一次,她把刚煮熟的腊肉,选半肥半瘦的切下一块给我尝,她说这叫:“砧板肉,”肉上抹点豆腐乳,那种咸香味在舌头上久久不散。</p><p class="ql-block"> 除夕前几日,母亲更忙了。蒸年糕的米要泡三天,芝麻要炒到刚好岀油。一次我看她做芝麻糖,站在旁边馋得只流口水,于是,就偷吃了一块还没成型的芝麻糖,她面带微笑的指着我说:你这个馋猫,烧粑等不得热,晾一会吃会更香脆”!</p><p class="ql-block"> 每缝腊月二十四,她要”打扬尘”。她说:“这天是老鼠嫁女”。早晨起来后就开始搞清洁打扫除。接下来就是用一些看过的旧报纸,整齐的把房间贴一遍。母亲负责打一盆磨玉浆糊。四间屋,报纸除了父亲看过的外,还让三姐再外面找些回来。母亲负责给我们供应浆糊,我给三姐当帮手,把浆糊轻轻的投入报纸的四周,然后递给站在大条桌上的三姐,她负责往墙上贴。这活干完需要三天时间。其难度最大的是糊顶部,双手将报纸举过头顶,上下左右对齐,贴的时侯,两只手臂举得酸痛还停不下来。个子小的直接试都不用试。报纸贴完后,就在三十头两天,当满屋都亮亮堂堂,里里外外,干干净净,家具收拾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时候,再贴上几张漂亮的年画,要数三姐最爱美,她还拿出一块好看的桌布往那张发旧的八仙桌上一铺,摆上我擦洗得明光交钻的洋瓷茶盘和几个漂亮带盖的瓷茶杯。经这一部置,过年的氛围感就有了。母亲在厨房也是一样,赶紧乘打豆腐用过的水,连平常都舍不得用的青花瓷碗碟也都请出来,特意让我用这水洗,洗干擦净后过年备用。她说:"这水去污力强而且环保安全。过年嘛,既要吉祥,还得有点新气象”。</p><p class="ql-block"> 还有中秋节,那更是隆重。提前十天就开始准备有“花好月圆”几个字的月饼和一桌好菜。让全家人在团圆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渐渐明白,您如此重视过节,是因为您把每个节日都当做对抗遗忘的武器。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您用“节气”感为生活镀金:在儿女离巢的岁月,您用节日维系亲情。那些精心准备的吃食及老规矩,都是您对生活的深情告白。</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姊妹几个也都继承了您的这些"节气”。每到传统节日,我们也会像你一样认真准备。这不是单为过节而过节,而是为了记住:生活不该只有苟且,还需要一些郑重其事的时刻,让我们在奔忙中停下脚步,感受时光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想起您包粽子、想起您拿五彩线绣香荷包那双灵巧的手,忽然懂得:所谓"节气”感,不过是您用心生活的另一种说法。您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诗,而节日就是这首诗里最动人的韵脚。</p><p class="ql-block"> 那年照顾您时,恰逢端午节,就在那回,让我又一次感受什么是”节气”,教我包粽子,还要买肉、杀鸡、 通知城里亲人回来过节的温馨安排,就像老照片一样鲜活在目。尤其是您在那么大岁数还保持着对传统节日的重视,那种把生活过得有“节气”感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当五月的阳光穿过门窗玻璃,洒落在包好的粽子上,历经十年后的我,仿佛听到您还在念叨:“大火煮一个多小时后转中火煮一晚上”。此时此刻,仿佛看到您老人家就在我的身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慈恩长存》</p><p class="ql-block"> 粽香犹在忆慈颜,</p><p class="ql-block"> 九旬沧桑鬓己斑。</p><p class="ql-block"> 巧手拈来千缕爱,</p><p class="ql-block"> 柔怀化尽一生艰。</p><p class="ql-block"> 常将勤劳传家训,</p><p class="ql-block"> 更以仁慧教子娴。</p><p class="ql-block"> 今日院庭谁共语,</p><p class="ql-block"> 唯将思念寄云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家老宅院子</p> <p class="ql-block">包粽子用的棕叶子。</p> <p class="ql-block">煮粽子的炉子。</p> <p class="ql-block">大哥的绿色环保凉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