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游日记 2

狐狸

<p class="ql-block">第三个目的地—淮安府署</p> <p class="ql-block">淮安府署2006年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淮安府署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50余年历史。淮安府署在明朝时管辖区域为赣榆、海州(今连云港)、 郅州、沭阳、宿迁、睢宁、桃源(今泗阳)、清河、安东(今涟 水)、盐城、山阳(今淮安区)等九县两州,是江苏辖区面积最大的府署。</p><p class="ql-block">淮安府署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府署之一(另一为河南南阳府署),占地五万余平米,府署原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淮安府署分东、中、西三路而建。中路前段为办公机构,主要建有仪门、戒石坊、正堂、六科、二堂;中路后段为知府及家人居住场所,主要建有:上房、东西厢房、青玉堂等;东路为迎宾游宴场所;西路为军捕厅署。</p> <p class="ql-block">插序:2019年我们曾去河南参观南阳府署,其始建于元代(1271),有740余年可考历史,2001年定为全国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淮安府署仪门</p><p class="ql-block">也称礼仪之门。在封建时代,当新官上任、上级官员来访时,在仪门正门前下轿,由等待的官员迎入仪门内。当遇到祭祀大典,嘉庆活动,迎接圣旨时候,仪门也是要打开的</p> <p class="ql-block">戒石坊</p><p class="ql-block">它是宋朝以后历代衙门所必有的规制,是皇帝赐给衙门作为官场箴规用以警戒官员的。 正面上书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 所撰的"公生明"三个大字。 背面题写五代十国的后蜀皇帝孟昶所撰、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所书"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坊后文武科分列东西各三房</p> <p class="ql-block">文三科(吏户礼)</p> <p class="ql-block">武三科(兵刑工)</p> <p class="ql-block">淮安府署正堂</p><p class="ql-block">是知府迎接圣旨、嘉庆活动,举行祭祀大典、审理重大案件之场所。</p><p class="ql-block">千古奇冤“窦娥案”发生地</p><p class="ql-block">清代四大奇案之一“李毓昌赈灾案”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淮安府署正堂高10米,面积500余平方米,气势宏大,威严壮观,为全国府署正堂之最。</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二堂</p><p class="ql-block">淮安府署的二堂被称之为『筹边堂』,可以理解为运筹策划边疆事务的地方。二堂是知府預审案件、审理隐私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 憩之所。二堂两侧的两个厢房:东边是茶房,是知府议事、休息、聊 天、饮茶的场所,而另外一侧这个叫房,分为南厢和北 厢,南边的厢房是知府的下属招书(书记员)办公的办公 室,另外一侧是官员在审理案件之前更衣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宅门</p> <p class="ql-block">清德堂</p><p class="ql-block">知府的内邸,相当于府署的第三堂。</p><p class="ql-block">清德堂是知府及夫人会客和居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p><p class="ql-block">官亲、 长随平日聚集、落脚之处。官亲指官员的远近亲戚、千亲、世交等。 他们在衙门中 的地位较高,甚至可指挥官、幕、吏、役等人。长随俗称二爷,是老爷雇佣的仆人。在这两类人中,有些人自幼不听父兄管束,不学手艺, 游手好闲,恨上怨下,结党成群,终日游戏,日夜醉赌,见利忘义。他们虽无官之责,但有官之权;他们既是老爷的跟班,又为老爷监视府内所有人和事;他们因地位的特殊而依势弄权,营私舞弊,索贿受贿。</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p><p class="ql-block">两位重要幕僚『钱谷师谷』和『刑名师爷』 的办公之所。师爷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特殊的人事制度。 是地方官自行聘请的私人顾问、参谋、秘 书,他们有专门的修养和独特的技能,因而 是地方官处理政事的得力助手。</p> <p class="ql-block">青玉楼</p><p class="ql-block">整栋楼分为上下两层</p> <p class="ql-block">楼下是知府的小妾(小夫人)生活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楼上是知府的子女生活和学习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的高档是南阳府署远不可及的。</p> <p class="ql-block">做官之余还要修身养性</p> <p class="ql-block">皖足疾未入内参观,我独自选中路游览至13:49,用时将近1个钟头。好在我们在入府署仪门前,吃了小脚卷垫饥,家乡口味怪好吃的。</p> <p class="ql-block">中国两个府署之最我都参观过了,南阳府署较之淮安府署要早一百年,其格局和规模当然没有淮安府署大,加之淮安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淮安府署从建筑角度是堂而皇之的。俗话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由此可看出无论衙门大小都是统治老百姓的治所。</p> <p class="ql-block">13:40被导航带到第四个游览目的地中国漕运博物馆的北门,南门是入口,博物馆要求从南门进,不得反其道而行之。</p> <p class="ql-block">中国漕运博物馆北门(出口)</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我只好绕到南门,中国漕运博物馆入口处,所幸建筑物不大。</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建造在“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上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但是它的展示场所是步入地下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漕运是历代封建国家经济血脉,对于维持中央政府政治、军事、 经济的正常运转有着巨大的意义。作为主管漕粮运输事务的漕运总督,与仓场总督、河道总督,共同构成了机构健全、管理完善、分工明确的国家漕运系统。除掌控漕粮收兑、运船修造、漕丁检选、查验回空、催趱漕欠外,漕运总督还担负着部分河道、 仓储、盐政、屯田、赈济、军事事务,在封建国家行政体制上的位置异常重要与历朝国运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序厅</p><p class="ql-block">180度巨幅投影卷轴与艺术沙盘模型,将漕运概念高度浓缩,呈现出一场多感官的视觉盛宴, 以具象而有震撼力的方式,还原漕运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原貌。让我们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千年漕运的兴衰成败。</p> <p class="ql-block">漕运渊源(历史厅)</p><p class="ql-block">历朝历代兴盛时期,也是漕运兴旺之时,运河开凿沟通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带动了两岸城市的发展。千年发展而建设起来的大运河及其漕运,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漕运水系图</p><p class="ql-block">历代开凿漕运运河,上下貫通两千五百余年, 几乎占我国有文字记载历史的一半;南北直通二千六百公里,纵向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銭塘江、珠江 六大东西水系, 形成了覆盖大半中国的漕运水网体系,涵盖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我国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富庶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逐鹿中原 漕运始兴</p><p class="ql-block">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p><p class="ql-block">时间 漕运形成阶段</p><p class="ql-block">空间 早期运河时期</p><p class="ql-block">作用 主要服务战争</p> <p class="ql-block">歌舞升平 漕达天下</p><p class="ql-block">隋唐宋</p><p class="ql-block">时间 漕运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空间 南北运河时代</p><p class="ql-block">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繁华尽现 帝国命脉</p><p class="ql-block">元明清</p><p class="ql-block">时间 漕运鼎盛阶段</p><p class="ql-block">空间 京杭运河时代</p><p class="ql-block">作用 帝国政治制度</p> <p class="ql-block">漕运(运河厅)</p><p class="ql-block">漕运成就运河,运河载动漕运,漕运和运河是分不开的。淮安自古就和杭州、扬州、 苏州并称为运河上的四大都市。展厅展示了一系列漕运文化,包括漕运与经济、漕运与人物、漕运与民俗及漕运与城市四个篇章。</p><p class="ql-block">全厅采用超级互动桌、超级交互光影运河中,可满足多人多点同步操作演示,使展示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在表现形式上更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p> <p class="ql-block">漕运与经济</p><p class="ql-block">漕运运粮之事乃为漕运功业上微末之一端,漕运拓展商品流通,成就中国传统商业经济、城市经济,曾于世界经济版图璀璨千余年,西方依海而行的孤帆远影只能望漕运林立帆樯之项背,连马可波罗亦惊诧此东方神话。</p> <p class="ql-block">漕运与人物</p><p class="ql-block">帝王</p> <p class="ql-block">将相</p> <p class="ql-block">社会帮派</p> <p class="ql-block">漕运与城市</p><p class="ql-block">漕运主要载体运河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布局,产生极其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运河的开通,漕运的发展为城市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p><p class="ql-block">运河促进了滨河城市的发展和互相间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直接加速一批运河城市的兴起(继苏州、杨洲、杭州后,为西安、洛阳、开封、济宁、聊城、临清、天津、通州)</p><p class="ql-block">漕运是城市发展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淮安三城——漕运历史上淮安地位特殊,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城边交汇,使其成为南北交通咽喉,军事重镇,是历代县州郡府治所,其城池建筑风格独特。明清形成老城、新城、联城三城相连的特殊结构,老城为淮安主体。淮安三城西接运河,北阻黄淮,三城一体,首尾呼应,坚固高峻,享有“铁打淮安”之誉。</p> <p class="ql-block">漕政咽侯(淮安厅)</p><p class="ql-block">淮安漕运文化,见证淮安千年历史、大度恢宏的淮安在漕运史上举足轻重,展现"漕都"淮安的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及经济繁荣。</p><p class="ql-block">漕运兴盛促进淮安经济、文化的繁荣。自古以来,淮安便是运河枢纽,运河在淮安以北的河道几经变更,至明代迁都北京后,北方巨量的物资需求促进漕运前所未有的兴盛。至明清时期漕运、盐运得到空前发展。淮安城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抒,淮安城市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漕运遗韵(文物厅)</p><p class="ql-block">集中展示淮安区从新石器时期青莲岗文 化到历朝历代精品文物。全面展示了淮安古代的历史文化成就,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厚实的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石刻铭文照像碑</p> <p class="ql-block">豆青釉双龙耳大瓶</p><p class="ql-block">清.雍正</p> <p class="ql-block">陶制龙纹鸱吻</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鼓</p> <p class="ql-block">愿景厅</p><p class="ql-block">淮安市在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淮安将成为运河人文的先行者和力行者,推动沿江运河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在漕运博物馆我用近一小时,匆匆一瞥受教益很大,博物馆用现代的声光影技术,较全面展示了运河和漕运的前世今生,我希望中小学生都来看看,充电自己的历史地理知识,开阔自己的国内外视野。</p> <p class="ql-block">路拍,韩侯钓台附近的桥,很漂亮,不是跨下桥。</p> <p class="ql-block">14:29终于要去拜访第五个游览目的地,我们在儿时神往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故居了,三十多年前,路过时,它还仅是个木牌子。</p><p class="ql-block">吴承恩故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全球首部立体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的拍摄基 地,是国内目前唯一综合展示西游记文化和纪念吴承恩的场 所。馆内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为明代风 格的古典园林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故居本体展示了吴承恩的生活,创作《西游记》的环 境;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展示了六小龄童家族四代人的猴戏生涯及其有关的艺术珍藏品;吴承恩生平陈列厅运用图片、文 字、实物和多媒体技术,动态地介绍了吴承恩生平事迹《西游记》创作过程及《西游记》与淮安地方文化的联系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据说,连云港有个西游记的花果山,而想把作者吴承恩的故居搬去连云港。</p> <p class="ql-block">竹林</p> <p class="ql-block">客厅</p> <p class="ql-block">“射阳簃” 赵朴初题</p> <p class="ql-block">吴家古井</p><p class="ql-block">此井为吴承恩高祖父吴鼎所挖,是吴家几代的生活用井。</p> <p class="ql-block">书斋</p> <p class="ql-block">卧室</p> <p class="ql-block">悟园—后花园入口</p><p class="ql-block">悟园是吴家的后花园,占地4800平方米。相传吴承恩就经常在这里揣摩构思《西游记》。园中的许多景点是儿时的吴承恩听父母讲神怪故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公厕修得象花果山</p> <p class="ql-block">小尘世</p> <p class="ql-block">船舫</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吴家用来聊天、喝茶、乘凉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六角亭</p> <p class="ql-block">神针</p><p class="ql-block">这是吴家一块海中之石,形似杆状,高高瘦瘦的矗立在地上,非常奇特,上面写着“神针”两个字,这给吴承恩创作“如意金箍棒”带来了灵根。传说千万年以前,我们脚下就是一片东海,这根“定海神针”就是孙悟空金箍棒的化石,你可以摸一摸上面的自然水纹,摸一下有神通,摸两下有福气,摸三下交好运。</p><p class="ql-block">我眼神不好,看不清字,也没有其他游人在摸,自然丧失了这个福抱。</p> <p class="ql-block">玄奘大师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六小龄童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这块太湖石象调皮的孙悟空</p> <p class="ql-block">三王石雕</p><p class="ql-block">三王石雕系元代之物,原为新疆与甘肃交界处某道观镇观之宝。石雕将猴、龙、虎"三王"刻画得栩栩如生,更为奇特的是猴居龙上。上世 纪九十年代初,六小龄童重金购得此石,于二零零四年九月陈列此馆。</p> <p class="ql-block">猴王世家</p><p class="ql-block">两代猴王:六龄童与六小龄童</p><p class="ql-block">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章氏猴戏第四代传人,国家一级演员。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饰演孙悟空而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1957年,周恩来总理观看绍剧《大闹天宫》后,曾怀抱小六龄童(六小龄童的二哥)扮演的小罗猴合影留念。但不幸,小六龄童1966年患白血病去世。</p><p class="ql-block">小六龄童夭折后,六小龄童接替他的位置,父亲将“小六”颠倒,便有了“六小龄童”这个艺名。</p> <p class="ql-block">中国戏剧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脸谱各种人物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p><p class="ql-block">为更好的宣传西游记文化,工作室着手从传统京剧脸谱入手,选出人们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人物绘成脸谱,陈列于美猴王艺术馆,在广大游客观赏之余,感受中国传 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唐僧率领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西天取经队。</p> <p class="ql-block">吴承恩编著的小说《西游记》,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 、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故事,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不朽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我来参观的目的就是探寻吴承恩为什么想象力那么丰富?构思那么奇妙?而又大胆的上天入地,妖魔鬼怪?他无非就是儿时听听大人讲的神怪故事,花园里有山水花草,有一根神针海之石…我想猜吴承恩小时候就穿越过之前的几千万年,之后的百千万年,非常人能通晓的。</p> <p class="ql-block">路见仿古建筑“魁星阁”</p> <p class="ql-block">15:22往第六个景点镇淮楼找去,却发现“总督漕运部院遗址”(中国漕运博物馆),正对着镇淮楼,即它们在一条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前来淮安,镇淮楼就在路中间矗立,车马绕它而行,没有保护措施,很破败。</p> <p class="ql-block">镇淮楼</p><p class="ql-block">镇淮楼,古称满楼,雄居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中心,镇淮楼从南北朝时起,经历隋、唐、宋、元、 明、清,已有一干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座具有中国民 族风格的古代宫殿式建筑,飞檐雕栋,宏伟壮观。</p><p class="ql-block">春秋末期,古代中国东部的伟大工程﹣﹣大运河工 程开始兴建,淮安城便成了"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 通之孔道。"南方的物资北运,都要从长江进入这条运 词,大运河经过多次改道、疏浚和兴修。这条贯通中国 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自隋朝起,淮安设立了漕运专署,至宋代设江淮转运使,明景泰二年,开始设立漕运总署,一直延续到清光绪年间。总督漕运部院正南方的镇准楼,雄居淮安城中央,俯视大运河从它的东侧由古末口入淮河,后改道由它的西侧去清江浦,直接见证了漕远的兴衰。</p><p class="ql-block">明代南方的船只到达淮安才视为安全,众多文武官员,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在 此下船,登镇淮楼,跳望运河和淮河,并留下众多的诗篇。并且在当时,楼上开始放置铜壶滴漏,用以报时, 后又置鼓打更,报警,故又称鼓楼。清嘉庆初年,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更名为镇淮楼。</p><p class="ql-block">镇淮楼历经千年,不断维修,现存建筑是按照光绪七年十月修建的样式。镇淮楼坐北朝南,底座是砖石高台,正中是拱形门洞,是当年城中南北江铜的通道。基台略呈梯台形,两侧有砖砌梯道供上下行走。台顶四周设栏杆。基台上部为木结构两层楼洞,两宽三间,重檐青瓦歇山顶,十分古朴。镇淮楼是江苏省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镇淮楼赋</p> <p class="ql-block">五面大鼓</p> <p class="ql-block">铁锚</p><p class="ql-block">仿刘基铸的铁锚</p> <p class="ql-block">淮安城历史简介</p><p class="ql-block">春秋时代,淮河之北属齐国,淮河之南属吴国;淮安則为吴国之地。(公元前 四八六年),吴王夫差打败越国,淮安归属吴国。越王勾践经过十年卧新尝胆之后,又东山再起, 淮安归属了越国。又过去几十年,处于湖北楚国夺取了淮河南北的地盤,淮安进入了楚国的版图 。这大概是我们这儿后来被称为楚州的主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秦朝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 古人取地名,往往以所在山水阴阳来称呼,山之南曰阳,水之南曰阴,我们这里在淮河之南,所以这里新建的县叫淮阴县。三国时属魏。经历代易名射阳县,山阳郡, 唐宋改名楚州,元代为淮安路,明清为淮安府,至民国三年始改名为淮安县。</p> <p class="ql-block">淮安的移民史</p><p class="ql-block">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汉初的中原南下,汉武帝的闽越徒淮;到东汉董卓之祸,洛阳人大举迁淮;西晋永嘉之乱,北方士族纷纷南下避淮泗;再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这是淮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促进了吴越文化的交融,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对淮安的描述</p><p class="ql-block">十三世紀末,马可波罗游历到中国(約 一二七五年),受到元朝大汗忽必烈的 接見, 他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他记載“淮安是一个十分美丽而富裕的城市,位于东南与东方之间,是蛮子省的门户 。因为该域邻近喀喇摩拉河(黄河),所以大批的船舶途径此地,毎日穿梭不息 ,大批商品在此集散,通过黄河送到各地销售。 这里还生产食盐,不仅可供本城之用, 而且还可輸往其它各地。大汗从这种販盐的交易中取得了庞大的税款。</p><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行記》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它是西方人见到的中国历史,可补正史之不足,并提供了一些元代淮安城市文化的鲜活材料。</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刘禹锡游览楚州</p><p class="ql-block">唐(八二六年)冬,刘禹锡应召回京,白居易被贬离苏州,两人相遇于杨州,相见恨晚,结伴同游。在楚州被刺史郭行余盛情挽留,于淮安、镇淮楼饮酒作诗,</p><p class="ql-block">刘禹锡:自到山阴不许辞,高斋日夜有佳期。</p><p class="ql-block">白居易: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p><p class="ql-block">刘禹锡:银汉雪晴赛翠幕,清淮月影落金厄。</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p><p class="ql-block">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p><p class="ql-block">大年除夕后,白居易和刘禹锡遂辞行回洛阳去了。</p> <p class="ql-block">镇淮楼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铁人镇淮</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年间,刘基(地方官)登上淮安城楼,观察分析了淮河的状况,担心洪水泛滥便让人铸造铁人,高丈余,用右手指着西南方向,目的是镇压洪水,传说中的大铁锚也是刘基铸造的。</p><p class="ql-block">投匾入淮</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年五月二十七日,淮安大雨五昼夜,河决堤数处,直犯郡城,淹死人畜无数。知府曹嗣爵取府署大堂“镇淮”匾投之,水稍退。</p><p class="ql-block">镇淮楼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凡是古老的城池,都会有一座谯楼,在城的中央,与城同时建造。淮安则相反,是先有城后有郡县,淮安城原为山阳县城,山阳未建郡和县之前二百年,这里就是一个大集镇了。</p><p class="ql-block">山阳城历史已有一千七百多年,这城原是当时驻军所筑用于军事目的,在城中间筑一个谯楼很自然的事情。现在镇淮楼位置在城中央,地势原来很高,是筑镇淮楼最合适的地方,因此现在镇淮楼就是当初的谯楼。</p> <p class="ql-block">铜壶滴漏</p><p class="ql-block">古代计时的漏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出处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佑马尘高人未知。"漏壶由大小不等的竹铜壶组成,第一壶名"日天壶"。 第二壶名"夜天壶"。第三壶名"平水壶"、第四壶名"受水壶"。 4壶依次安放于阶梯式座架之上。各壶皆有铜盖, 第一、二 、三壶下端均装有龙头,龙口滴水,依次滴注储入受水壶中,受水壶的铜盖中央,插铜尺一把,长66.5厘米, 尺上刻有十二时辰,自下而上为子至亥时,铜尺前插放一木制浮箭,下为浮舟,随着水拉提高浮箭逐渐上升,显示时刻,所以又称"刻漏”。</p> <p class="ql-block">古兵器</p> <p class="ql-block">铜钟</p><p class="ql-block">为恢复镇淮楼"晨钟幕鼓"当地政府于 2006年元月拨款铸造,该铜钟重达1吨。镇淮楼在明代称"谯楼"是古淮安的授时 中心,钟声响起的时候也就是新的一天开 始,同时人们以钟声祈福,传递吉祥。几百年来,许多善男信女用手或撞击许愿。现将此钟悬挂,供游人摄影留恋或即兴撞击,钟 声可保佑您健康长寿、全家幸福、生意兴隆、财运亨通、岁岁平安、万事如意、全家和睦、早生贵子、百病皆除、逢凶化吉、 一帆风顺、心想事成。</p><p class="ql-block">一撞钟: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p><p class="ql-block">二撞钟:二龙戏珠 龙凤呈祥 </p><p class="ql-block">三撞钟:三羊开泰 财运亨通 </p><p class="ql-block">四撞钟:四季平安 瑞气临门 </p><p class="ql-block">五撞钟: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p><p class="ql-block">六撞钟:六含同春 政通人和</p><p class="ql-block">七撞钟:七星高照 紫气东来</p><p class="ql-block">八撞钟:八方来财 招财进宝</p><p class="ql-block">九撞钟:九州同庆 大地回春</p> <p class="ql-block">重修镇淮楼记碑</p><p class="ql-block">公元一九五九年九月</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镇淮楼虽然还是“不设门槛”的文物古迹,但是很明显它已得到修缮和保护,并且楼内展示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料,让人联想翩翩:战火连绵的大地,狼烟四起的烽火台,淘淘不绝的洪水…都成了过去时,而如今和平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镇淮楼下的淮河,黄河,大运河真正实现了伟人在1951年提出的“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宏伟蓝图,镇淮楼下风景这边独好。</p> <p class="ql-block">今天有选择的赶着游览了淮安六个人文景点,感觉累,我计14349步,皖计8529步。</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