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尔干四国之塞尔维亚:乌日策弹孔纪念碑;德里纳河(Drina River)上的水中小屋。

快乐老太太

<p class="ql-block">离开贝尔格莱德,我们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司机师傅早早候在车旁,一个塞尔维亚汉子,时不时会用中文说“走啦,走啦”。</p> <p class="ql-block">车上拍摄,塞尔维亚的高速公路都是中国援建的。</p> <p class="ql-block">时速有时允许达130公里。</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区,山路弯弯,风景优美。</p> <p class="ql-block">乌日策是塞尔维亚西南部的一座山城,以其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著称。</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车上拍摄。</p> <p class="ql-block">前南斯拉夫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役,建造了很多纪念碑,风格各异,散落在前南斯拉夫共和国各地的战场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弹孔纪念碑,枪膛纪念碑,和红星纪念碑。我们此行只有弹孔纪念碑,它坐落在乌日策城南14公里处的山顶上。</p> <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一些白色的石碑在阳光下熠熠闪光。</p> <p class="ql-block">下车爬一段台阶。</p> <p class="ql-block">  乌日策弹孔纪念碑是塞尔维亚最具代表性的二战纪念建筑之一。 1941年秋天,几百名游击队员在此抵抗三千德军六个小时,全部壮烈牺牲。1952年,在原战斗遗址建造慰灵碑。1962年,决定扩建。1979年,建成现今的弹孔纪念碑群。落成仪式由南斯拉夫领袖铁托亲自主持,近10万人参加。尽管过去了四十多年,但这个设计和这组石碑的建造,给人的感觉却非常现代,作品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碑群最高建筑体的中间,是像被子弹击穿的情景的设计,因此命名为“弹孔”。这炸裂的“弹孔”内部设计是一个个抽象的、没有表情的人型。如果弹孔代表着战争,这些人型可能就是代表在战争中牺牲的人们。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上有一首诗,纪念那场战斗,很感人。</p><p class="ql-block">My beloved country, did you know the whole battalion died here?</p><p class="ql-block">The blood blooms through the fallen snow,cold and white.</p><p class="ql-block">During the night, wind swept away the traces,</p><p class="ql-block">but still in the south, the army walks.</p><p class="ql-block">The 14th kilometer fell, but Kadinjača never will!"</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亲爱的祖国,我所有的战友都死在了这里,</p><p class="ql-block">雪花飘落,洁白冰冷,那是他们的鲜血在盛开,</p><p class="ql-block">黑夜降临,寒风吹走一切,我们继续向南行军,</p><p class="ql-block">他们在14公里处倒下,他们也在14公里处永生。</p> <p class="ql-block">随我一同去用心感受这群与众不同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像一群将倒下的将士。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作者是否也是这样呢?对逝去生命的敬畏,用自己的创作去追求生命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四周风景宜人,野花儿遍野。</p> <p class="ql-block">像被炸弹炸倒向两侧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山下平和、宁静、祥和。英灵们庇护着这里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回眸仰望,心绪依难平静。</p> <p class="ql-block">借用网上无人机拍的一张照片,俯瞰这群穿透人心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中午来到德里纳河(Drina River)边的这家餐馆,吃了一条德里纳河特色烤鱼。许多游客都是奔这个来的。</p> <p class="ql-block">水上小屋在饭馆后面。德里纳河是塞尔维亚与波黑之间的界河,伊沃·安德里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就是指这条河。 </p> <p class="ql-block">  塞尔维亚与波黑之间的德里纳河(Drina River)中央巨石上的“河中小屋”,因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张照片而闻名全球,成为巴尔干半岛的标志性景点。河中小屋始建于1968年,由几名塞尔维亚少年在德里纳河中央的巨石上搭建,初衷是作为游泳后的休憩场所。此后数十年间,小屋因洪水被冲毁六次,又六次重建。 </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小屋孤悬于湍急的河水中,与周围的山林形成强烈对比,既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勇气,也赋予其一种超现实的孤独美。</p> <p class="ql-block">而不得不提的是,其中一名少年的亲叔叔,就是带领中国足球队历史性地进入世界杯决赛的名帅——博拉·米卢蒂诺维奇,是的,就是那米卢!</p> <p class="ql-block">桀骜不驯的德里纳河联合恶劣的天气,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将小屋毁坏了六次。而这座自然与人共同的杰作,在不断的新建和加固中,顽强的留存了下来,不少人把它视为“塞尔维亚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