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前 言</b></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园,坐落在北京市亚运村西南,占地50公顷,是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为各民族提供一个面向国际展示民族文化传统的窗口。1994年6月18日中华民族园北园建成开放,2001年9月29日中华民族园南园建成开放。</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园分南北两园,园内建有民族村寨56个,还有民族博物馆、民族展览馆、雕塑广场以及若干自然景观。南北园内各有民族村寨28个,建有中国最大的铸铁雕塑以及仿真热带榕树林、水中溶洞、土林、盘龙瀑布、阿里山神木和沧源岩画等。</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传统生活饰品展》设在中华民族园南园白族博物馆。展出主题包括:荷包、肚兜围嘴、枕顶、帽子、民族传统鞋、民族挎包、中华银饰、针线和手工技艺的小工具。烟具、酒具、茶具、文房四宝、民间泥哨、粉扑耳套、弓弩箭具、民族刀具等展览。</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0日,我参观学习并用手机拍摄了中华民族园南园<b>少数民族《传统生活饰品展》</b>的部分照片。</p> <p class="ql-block"> <b>中华民族园南园北门</b></p> <p class="ql-block"> <b>中华民族园南园白族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b>中华民族传统生活饰品展</b></p><p class="ql-block"> <b>中华民传统生活饰品展在南园白族展馆,主要展出有:荷包、肚兜围嘴、枕顶、帽子、民族传统鞋、民族挎包、中华银饰、针和它的伙伴们、手工技艺的小工具。烟具、酒具、茶具、文房四宝、发饰簪钗、民间泥哨、粉扑耳套、筷子笼、弓弩箭具、民族刀具等展览。</b></p> <p class="ql-block"> <b>1、</b><b style="font-size:18px;">肚 兜</b></p><p class="ql-block"> 肚兜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系挂于胸腹间的内衣,用以暖胃护胸遮体。材质以棉、丝绸居多。肚兜亦称心衣、抹胸、抱肚、裹肚、兜兜、腰巾等。肚兜起源于汉代,男女皆有用之。明代之后,妇女已有普遍使用肚兜的习惯。清代肚兜,系用的带子已不局限于绳,官宦人家多用金链,文人雅士之家喜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p> <p class="ql-block"> 肚兜作为女红绣品,包括剪裁、缝、绣、补花及色彩的组合,刺绣的人物造型天真、稚拙,花卉图案简洁、朴实。肚兜是贴身的隐私物件,女性通过它来表达对情人、丈夫或孩子的细腻情感或难以启齿的情愫。肚兜记录着她们的欢乐和祈盼,展示着她们的才艺与审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2、围 嘴</b></p><p class="ql-block"> 围嘴是系在幼儿脖子周围的小布垫,亦称嘴垫、口水兜,是防范小孩流口水或汤食弄脏衣服的护围,围嘴上主要刺绣驱疫辟邪、弭祸消灾的纹样,材质多为棉布。</p> <p class="ql-block"> 当孩子还在肚中孕育时,做母亲的就已把美好的祝愿一针一线绣在了围嘴上,希望男孩子能像老虎一样强健勇猛,女孩子能如花朵般美丽可爱。同时也寄望老虎、狮子等猛兽保佑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吉祥,祈愿亲戚邻里呵护孩子平安长大、长命百岁。</p> <p class="ql-block"> <b>3、针和它的伙伴们</b></p><p class="ql-block"> 缝针和它的伙伴们﹣﹣顶针、针筒、针锥、绕线板、剪刀、针线包、针插、针线笸箩等,构成了人类传统手工缝纫的小工具。它们相互依存、协作和保护,从最原始的穿连兽皮、树皮为人类遮身蔽体、防寒御暑开始,到缝纫各种服饰以及生活用品,成为人们的忠实助手。</p> <p class="ql-block"> 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遗物中,有一根长8.2厘米的骨针,它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缝纫工具,标志着古人类文明的初始。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冶金业不断发展,细金属缝针的产生成为中华缝纫史的转折。唐代,金银饰品突起,针线筒从早期的实用性演变为与装饰性共存。</p> <p class="ql-block"> 这其中,作为主角的缝针,虽然针尖、针鼻的锥度和孔径在使用中不断精制,但它基本的结构和功能一直没变,只是制作方式已从手工发展到机械精密加工。如今,针和它的伙伴们已日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留下更多的是回忆中,祖母、母亲在灯下穿针引线、缝衣纳鞋的旧日光景,或女儿家的"针线情结"。</p> <p class="ql-block"> <b>4、传统手工技艺的小工具</b></p><p class="ql-block"> 传统手工技艺是指弹棉花、打铁、磨刀、锔碗、做豆腐、鬃漆、制瓦、钉马掌等,均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内容。虽然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工技艺和相关小工具,随着时代变迁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甚至只留存在记忆中,但是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值得尊重和珍存的。</p> <p class="ql-block">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工技艺的小工具是匠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的构造简单、易操作、方便携带的小型器械。在工业革命之前,匠人们利用这些小工具,制作或修补各类生产、生活用品,提供给人们各方面的需求,成为老百姓勤俭持家离不开的依靠。</p> <p class="ql-block"> <b>5、璀璨而华丽的银饰</b></p><p class="ql-block"> 用白银经手工制成,用于装饰的饰物,泛称银饰。这里展出的是中华民族银饰中最具代表的头饰、发饰、项饰、手饰、耳饰、衣饰、帽饰、等家中银器、银饰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唐代,唐代银饰的工艺复杂精细。具有丰满、端庄、华贵的风格。纹样多以植物为主,珍禽瑞兽为辅。</p> <p class="ql-block"> 少数民族喜爱佩戴银饰,除了追求美以外,主要因为:少数民族多生活在偏远山区,生存环境经常需要迁徙,把贵金属打造成首饰容易随身携带;银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戴在身上有益健康,还可以验毒。体现身份和地位,可以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把家传积累的财富穿戴在一身,仍是一些少数民族盛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大山里的苗族、草原上的蒙古族、高原上的藏族,他们的盛装饰品可达几十斤重,从头到脚银光灿灿,珠光宝气,炫耀着世代相传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文字。记录历史和传说主要靠"图案刻纹"的方式,而他们的宗教信仰又是以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为主。因此,祈盼神灵保佑、子孙昌盛,裱灾避祸、平安幸福的精神寄托,便以"刻纹"的形式体现在世代相传的银饰上,形成了每个民族独特的"银饰符号"。</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展出的中华各民族银饰,大到头冠,银衣、银角、银项圈,小如簪钗、戒指、耳环、银扣等,其中不乏明代、清代珍品。</p> <p class="ql-block"> <b>6、</b><b style="font-size:18px;">枕 头</b></p><p class="ql-block"> 枕头,头颅与它最为亲密,伴随着人的一生一世。因此,枕顶也见证了主人的诞生,成长,乃至婚丧嫁娶等人生历程。中国各民族妇女在枕顶这小小的天地中,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和细腻的情感,把美好和祝愿融入一针针、一线线,传递着母亲的温暖,家人的祝福。我国传统的布枕头,造型多是长方体,也有扁方体、筒形或是生肖形。</p> <p class="ql-block"> 枕顶是枕头的主要装饰部位。枕顶的图案多采用刺绣手法,针法丰繁、图案多样,民间称其为"枕顶绣"。"枕顶绣"源于汉文化,最早出自中原妇女之手,流传至今已是各民族民间刺绣的小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枕顶绣"的做工有蜀、湘、粤、苏绣四大名绣之分,此外还有回、藏、土、满等各民族的刺绣与织锦。其纹样多取材于动植物,自然景物,器物、楼阁、文字、几何图案以及历史、传说、戏剧故事等。"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枕顶绣"图形寓意,汇集着传统的吉祥文化与民风民俗,大多展现了中国传统祈福文化,体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b>7、中国少数民族帽子</b></p><p class="ql-block"> 帽子在古代称为"冠",主要用于区分人们的身份和表示男子成年的像征。"冠""冕"就是那个时期标志礼仪、地位的"帽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生产的需要,帽子的功能逐渐演变为保暖和防护为主,装饰为辅。</p> <p class="ql-block"> 帽子的历史古老而悠久,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他的款式、色彩、纹样及工艺的发展,体现出其在礼仪、宗教、审美等方面的装饰功能,逐渐融入防寒、防虫、遮阳、避雨、安防等实用功能的演变。帽子虽小,却最能体现不同民族、地域和时代的习俗和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展出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回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白族、独龙族、彝族、苗族、畲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纳西族、瑶族、傣族等23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16种帽子。</p> <p class="ql-block"> <b>8、荷 包</b></p><p class="ql-block"> 荷包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配饰,指随身佩带的囊、袋或装饰性小包。荷包除了实用性外,最主要是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理想的憧憬,成为一种精神与感情的寄托。佩挂荷包的习惯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到了唐代,荷包作为珍贵饰物逐渐在民间流传,延续至今仍在少数民族地区盛行。</p> <p class="ql-block"> 荷包虽小,却是女红艺术的经典代表,是表达少女怀春、恋爱、定情、成婚的信物;是祈子求孙、祝福长寿的护身符;也是馈赠友人,表达富贵、吉祥的礼物;还是敬神献佛的祭品。它含蓄而又鲜明地把人间的情和爱、福与寿"包"在了里面。</p> <p class="ql-block"> 因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荷包配挂的位置各有不同。男子多挂腰带两侧,女子多挂中式上衣大襟扣间,老人则多戴在腹下,娃娃多挂在胸前。荷包刺绣有苏、湘、粤、京、川、闽绣做工之分,还有苗、壮、侗分。通常用布、绫、罗、绸、缎等纺织品为面料,用平针、纳纱、堆绫、铺绒等手法缝制。</p> <p class="ql-block"> <b>9、挎 包</b></p><p class="ql-block"> 中国少数民族挎包,是指可以放置随身携带小物品的口袋。在少数民族地区,挎包被称为背袋、挎兜、挂包、花包、囊袋、简帕等。挎包男女都使用,挎包的使用,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开始。挎包产生于原始社会初期,最早是用兽皮做成的囊袋,可以装杂物。</p> <p class="ql-block"> 通过一个个风格各异的挎包,将托着美好的情感,展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特别是游牧、狩猎民族用兽皮制成的皮囊、水囊成为挎包中的特色。用竹、藤、树皮、鱼皮等精工细作的各类挎包,体现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 挎包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随着时代变迁,衍生出越来越多材质、式样和功能。人们把形形色色的挎包挂在身上,串亲访友、赶集上街。还有人把挎包作为传情、定情的信物或礼物,馈赠情侣和亲朋,聘娶嫁陪。挎包,彰显着个体的文化和审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10、中国少数民族</b><b>传统鞋</b></p><p class="ql-block"> 鞋是指穿在脚上方便走路的用品,也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从远古时代先人们用兽皮、树皮裹足开始,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鞋在秦时称为"展",汉时称为"履"。</p> <p class="ql-block"> 古代的履种类繁多,以材质可分为布帛、草葛和皮革三种。布帛履是以丝、麻、绫、绸等织物制成的鞋;草葛履是以蒲草为原料,经碾搓编织而成的鞋;皮革履有生皮和熟皮之分,以生皮制成的称"革鞘",以熟皮制成的称"革鞮"。</p> <p class="ql-block">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鞋,做工精细,色彩绚丽,花样繁多,体现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满族双鼻皮条布鞋、蒙古皮靴、藏族毡靴、维吾尔族羊皮靴、土族双穗浅鞋、白族厚底板布制雨鞋、傣族朝鞋、仡佬族元宝鞋、彝族勾尖鞋、毛南族花针鞋,棉鞋、凉鞋、童鞋……这些种类繁多的特色鞋子,述说着人们生活的艺术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 <b>11、"三寸金莲"﹣弓鞋</b></p><p class="ql-block"> 中国妇女用缠足来表现女性的纤小柔弱,是封建夫权的产物,反映当时社会审美观。缠足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始于北宋年间,南宋时期流传,元代演绎出"三寸金莲"的称谓,明、清朝发展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 缠是民国时期,呼吁禁缠。新中国的诞生,缠足彻底告终。这里展示的弓鞋"再现了"三寸金莲"那一方匪夷所思的天地,印证中国妇女在封建社会的血泪史。</p> <p class="ql-block"><b>12、中国民间粉扑、耳套及刺绣艺术</b></p><p class="ql-block"> 中国百姓生活中的粉扑、耳套、肚兜、围嘴、鞋垫,是每一个做母亲,当妻子、扮姑娘的一针针、一线线心血缝绣。她们把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母爱的温暖、爱情的美丽都倾注在这些女红小品中,延续着人类最善良的本性。</p> <p class="ql-block"> 这些民俗用品,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然颜色会变得暗淡,但是凝聚的情感不曾褪色。那小巧玲珑的粉扑,活脱是一位娇小的女人,坐在镜前,往脸上轻扑胭脂香粉……而那一对绣花耳套,是丈夫出门前,妻子一边嘱咐天冷注意保暖,一边亲自给他戴到耳上……每件物品都在讲述着一段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b>13、民间玩具</b><b style="font-size:18px;">泥哨</b></p><p class="ql-block"> 泥哨,又名"泥叫叫""泥 狗""小泥叫""咕咕虫",是民间一种带有口哨的泥、陶类发声儿童玩具。一般经过晒土、和泥、造型、阴干、彩绘或上釉、烧窑制成。以小型传统泥捏彩塑动物造型为主,通常在泥坯内捏出吹气孔和相应的回气孔或是插入一根笛管作为发音哨。</p> <p class="ql-block"> <b>14、茶具及茶文化</b></p><p class="ql-block"> 茶具又称茶器。泛指完成制茶和泡饮茶过程所需的器具。中国是茶的故乡和发源地,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最初为药用,至西汉成为饮料,有四、五千年历史。茶具也随着烹饮方式的变化,由原始土罐、陶钵、盂、茶碗等,经汉唐到明朝,形成至今600余年形制未变的壶、杯及制茶、饮茶方式。</p> <p class="ql-block"> 随之产生的中华民族茶文化,不仅成为了茶道的精髓,也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类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在社会道德的传承、文化艺术的展示、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烹茶尽具",才能保持汤茶之芳鲜、佳茗之精绝。在我国不同地域与民族中,有着各不相同的饮茶风俗和饮茶器皿。至今在民族地区仍保留着竹、木、陶、铜、铁、漆器等不同质地、材料的茶具,多为就地取材、造型各异。茶具按功能又分为煮水器、贮茶器、泡茶器、盛茶器、调制茶器等。</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的品种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其余各民族都有饮茶的习俗。比较特色的有藏族的酥油茶,蒙古、维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侗、瑶、壮族的打油茶,傣、景颇族的竹筒茶,土家族的擂茶,撒拉、回族的三香碗子茶等。</p> <p class="ql-block"> <b>15、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酒具</b></p><p class="ql-block"> 酒具是酒文化最原始的载体,包括贮酒、盛酒、饮酒的器具。中国悠久的酿酒历史和酿造技术,是中国酒文化中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况。传统酒具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开始繁荣,两汉、魏晋时期,漆器成为酒具的主要类型,唐、宋时期随着瓷器的普及,产生了不少精美的酒具,到了明清时期,瓷酒具鼎盛发展。</p> <p class="ql-block"> 贮酒器容积大,可贮存大量的酒。盛酒器作为小型器具可装酒、盛酒、温酒。而饮酒器:一、可审美助饮。举杯之际,可享受到酒文化的陶冶和艺术的熏陶。二、节饮。古至今的饮酒器,都是按照一定的容积设计制造,可定量节饮。三、社会礼仪作用。酒具作为礼仪制度的载体,其形制、材料和工艺可以显示使用者的时代、民族、身份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 少数民族民间酒具材料有竹、石、兽骨、金属、漆、陶瓷等,制作就地取材,造型因材、因地、因文化而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酒具不仅表现了各民族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特色,而且体现出各民族对生存环境的认知以及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 <b>16、文房四宝</b></p><p class="ql-block"> "文房"之名,测书房。文房用具初始的基本用品,后为(安徽徽州歙县)、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历史上专指文人为笔、墨、纸、砚,指文房所使用工房用具的总称。其中湖笔、徽墨款砚、洮砚、端砚、宣纸为文房四宝之上品。</p> <p class="ql-block"> 文房用具除四宝笔架、笔洗、墨床、以外还衍生出其它辅助用品:笔筒、墨盒、书镇、水盂、水勺、砚滴、印泥、印盒、印章等,也都是书房砚匣、砚屏、臂搁、中的必备之品。虽各类文房用具形微体轻,确是千百年的文化展现及颇具匠心的设计,成为中国文人笔耕生涯的利器、潜心求知的动力、相依相傍的伴侣、学识修养的标志、文化品味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载体,也是中国独有特色的传统文具。在中国灿烂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描绘着各民族绚丽多彩的生活,为大千世界留下了千古绝句,传世画作。</p> <p class="ql-block"> <b>17、国传统筷子笼</b></p><p class="ql-block"> 筷子笼,又称筷子筒,是盛放筷子等餐具的专用器皿。筷子笼在中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是"福"文化中的吉祥物。筷子,取其谐音"快生贵子"的意思,中国人赋予筷子笼"百子筷筒"的美称,蕴含"添丁进业""百子千孙"的吉祥寓意。筷子笼虽小,却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挂在房中,成为每天进餐时家人团聚的见证物,映射着一个家庭的亲情和一个时代百姓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筷子笼的材质从石材、青铜、砖、玉石、牙骨,一直到竹木、金属、陶瓷、塑料等,历经变化。筷子笼的造型、工艺、图案也体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年代早的筷子笼,形制粗大,结构相对简单,底部的透气孔也较粗。到了清末民初,筷子笼制作刻意追求小巧精致,表面雕工也变得繁复。</p> <p class="ql-block"> <b>18、中国三大民族刀具</b></p><p class="ql-block"> 阿昌刀、英吉沙刀、保安刀及其它民族刀具,泛指按传统的手工锻打、淬火的方法制造,用来切、割、斩、削、砍、铡的工具。主要材料有铁、钢,镶嵌辅料有银、铜、宝石、兽骨、牛角、鲨鱼皮、玻璃等。民族刀具又以搏斗的刀具为主,由刀片、刀柄及刀鞘组成,分"刀""剑"两大类:刀身短、微弯、刀尖起翘,为刀,又称单刃刀;而刀身长、体扁、平、直,中脊起棱,为剑,又称双刃刀。</p> <p class="ql-block"> 中国刀剑,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青铜器时代开始,仅为仪仗用礼器,是权力、身份的象征。此后的刀剑,一般只是随身做自卫护身。明代腰刀已成为主要利器,至清代普及为兵器,剑就退出了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刀、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很多不同的式样并形成不同的流派,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的特征。优秀的冶炼锻造技术往往还会自成一种体系和文化,渗透到民族生活习俗中与地区生产经济的发展相连在一起。阿昌刀、英吉沙刀、保安刀并列称为我国三大民族刀具,它们的发展也正说明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 <b>19、</b><b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少数民族兵器</b><b>弓、弩、箭</b></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兵器主要以戟、钺、斧、弓、弩、箭、剑为主,其中少数民族兵器又以弓箭、弩、刀、矛为主。兵器的产生和演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至今已有上万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深山丛林、草原荒漠之中,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局限的生产能力,使他们选择并保留了弓箭、弩、矛、砍刀等传统冷兵器的使用,既是保护生命的武器,又是生产的工具,也是生活中的伙伴,更是力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b>20、</b><b style="font-size:18px;">中國传統</b><b>烟具</b></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烟具中的旱烟具、水烟袋、鼻烟壶、鸦片烟具、纸烟具五大类,有着不同时期的文化烙印,它们与我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民风习俗及审美观念融为一体,积淀形成各具特色的烟文化。中国传统烟具的多材质,多样式、多档次,因地制宜,设计绝妙。</p> <p class="ql-block"> <b>清代满族旱烟袋"京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