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雁门关游记

行思青原

<p class="ql-block">      “中华第一关”,“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王昭君由此出关和亲匈奴,杨家将由此出关抗辽,国家五A级景区。以上这些是与山西代县雁门关景区相关的标签和历史事件,也是我选择山西代县深度游的主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25年4月6日,今日是清明假期山西游的最后一天,出游计划先雁门关后桑干湖。早晨6点半收拾好背包宾馆退房,然后到昨天去的餐馆吃早餐,点了油条和馄饨,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      吃过早餐,回到停车处导航去雁门关景区北门,高德导航给出的路线首选是非高速的二浙线公路,显示行程不到四十分钟。心想不走高速还可以心情放松些看看沿途风景,后来却险些酿成灾难车祸!</p><p class="ql-block">      出代县城,沿二浙线公路进山后发现,盘山路窄且高陡弯多,我不得不降低车速小心驾驶。在一转弯处见一标牌,上写“雁门天路”,看来这段盘山路也是一特色自驾游体验路。</p><p class="ql-block">      转过一个山弯,车后有辆大货车跟了上来,远离大货车是我多年的认知,便尽量提速与其拉开距离,但大货车却也提速紧跟!我想让它超过我,通过后视镜看不只一辆,路窄且直路短弯路多,大货车长,我即便放慢车速它也不好超过我,只好边开车边紧张地看着它跟着我。到下山段了,很担心大货车刹车失灵啊!</p><p class="ql-block">      在过一个急弯时,对面突然冒出一辆大货车,我的车已尽量贴着内侧山壁开,但与大货车错车时听到了撞击声,我感觉到被大货车长长的后车厢刮到了,但不敢急停,担心车后的大货车再撞上来!转过这个山弯后,把车停在路边下车查看,此时肇事的大货车也停了下来,但当我查看车尾时,这辆大货车逃了,后面的大货车上来停在了路左边,挡住了我的视线,看不到肇事车的车牌了。</p><p class="ql-block">      没有看到车尾和车身有明显的刮痕,后面的大货车停在转弯处,我不走它转不过来,心想:人没事就好,便上车了。关上车门发现,左侧后视镜内折了,看来是被刮了这里,用手推正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此后我不再关注后视镜中紧跟的大货车,每过前方一个弯都要按几下喇叭。终于到了雁门关景区北门停车场,到后停好车再仔细检查,发现左前轮的上方挡板被撞瘪一块,想想刚才很后怕,这要是两辆大货车前撞后顶,那就惨了!希望看到此微文的亲友,将来走“雁门天路”段,务必注意安全!</p> <p class="ql-block">      背好背包到游客中心买了一张不含摆渡车的门票,此时时间约八点半,我想走着进山,也多欣赏一下沿途风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沿途路边没有树荫,除了偶尔山体遮挡,多是被阳光普照,呵呵,没走多远就感到热了!路左侧有多块代县主要景区的展牌介绍,路右侧的山沟里,山溪水一些段还结着冰。</p> <p class="ql-block">      到了摆渡车终点处,这里有一座敌楼,孤独地矗立在路中央。过了敌楼前行不远,路左侧有一面名人墙,墙上“雁门关”查百度为毛主席所题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近前看名人墙,墙上有几十位名人雕像,标记了从周朝至清朝到过雁门关,有历史事件记载的历代帝王将相与名人雅士。有历史爱好者多熟知的战国赵武灵王、李牧,汉朝卫青、霍去病,唐朝太宗李世民、大将薛仁贵,宋朝杨业、杨延朗(杨六郎),明朝徐达,清朝慈禧等,由此印证了那句“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路右侧是杨家将塑像,前面是杨令公和他的儿孙,后面是佘太君率领的杨门女将。这些塑像名字多是评书演义中的人物,在游览廊坊永清宋辽文化园时,查过相关史料,历史上的杨家将主要是三代人物,第一代杨业,第二代杨延昭、第三代杨文广。杨延昭就是杨六郎,杨六郎不是排行老六,是辽军敬畏他武勇,将他比作天上的“六郎星”,想起名人墙上的杨六郎为杨延朗,再查百度,是为了避皇帝讳,将杨延昭改名为杨延朗,忠勇杨家将的故事,华夏会世代流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右转过桥,迎面是一座城楼,由此检票进关。城楼上的匾额为“明月楼”。月是故乡明,我觉得,用“明月楼”为名,既是边关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也体现了保家卫国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登上明月楼,楼前有两面大鼓。有游客敲鼓,我没有参与,我觉得这是战鼓,和平年代还是不要敲为好!站在明月楼上,前面可以远眺名人墙,后面看景区内的游人这个时间还不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注意到楼门上的一副对联:“千林日落晴偏雨,五月云深暑亦寒”。这个对联写的应是雁门关的气候特点,晴雨不定,五月仍寒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下“明月楼”沿路上行,路两侧多是餐馆,路尽头有一亭,亭内有井,看标牌介绍为“豹突泉”,为古代边关将士的水源。</p> <p class="ql-block">     过了“豹突泉”沿阶梯上行到边贸街,街两旁都是商铺。这里是古代游牧民族与内地种植民族互贸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看过一些史学家的文章,宋辽“澶渊之盟”后,不再相互征战,而是互贸通商。虽然宋朝每年要向辽朝纳贡,但辽朝的产品远没有宋朝丰富,导致巨额逆差,使辽朝实力日益衰弱,后被金宋联手所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联想到当今美国与中国打贸易战,哈哈,中国可是玩儿贸易战的祖宗。不仅宋辽贸易战中实现弱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管仲献计齐桓公对鲁国发动贸易战,让鲁国经济崩溃,实现了灭国不流血。历史长就是好,以古鉴今,我们有太多的历史参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边贸街的尽头有一“云梯”,为古代攻城器械。与我过往认知中云梯不一样,下面带车轮,看标牌介绍也叫“云梯车”,相传是鲁班发明。我想:这样的云梯车应只适用于春秋战国时期,城池多为不高的土墙,到后朝高大的砖包城墙与护城河的组合,这种云梯车就失去作用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过了一木牌坊不远,即看到了雁门关的北门。门上有一副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边关九塞之首的美誉,可见雁门关在历朝历代边关防御中的重要地位!很多游客在门前拍照打卡,我也请了一位游客帮我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由北门入到瓮城,我想:如果是敌军由此门攻入会被眼前的场景绝望,路左侧是非常高大的城楼。城楼对面有关帝庙,关帝庙对面的“春秋楼”应是戏台。</p><p class="ql-block">      城门上的标牌字迹不清,看城下标牌介绍为“地利门”。但城门上的“地”字实为“埊”。百度资料,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造的字,“山、水、土”的组合为“地”,很合理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武则天在位期间共造了十八个字,其中雁门关的三个门楼上各有一字,分别是:䒶(天)、埊(地)、上“一”下“生”组字为“人”(这个字输入法打不出来),对应的是“天险门、地利门和人杰门”。“䒶”字我的理解:由“艹、田、戈”组成,守卫疆土必须战马有草、军民有粮、将士有兵器”,再凭地势之险才能称为“天险”,否则没有了“艹、田、戈”,就是有险无天!上“一”下“生”的“人”字,“一生”为“人”,可理解,没了“一生”,还能称“人”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地利门”入,沿墙阶梯上城。注意到城上的楼为“宁边楼",也称“六郎庙”,楼右侧长城通往雁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登长城总是让我感到兴奋,便没有下地利门,直接右转沿台阶上行。临近雁塔,选不同距离拍照,从塔型看很像著名的西安大雁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登到雁塔下,站在平台上远望,看到沿长城还可到达两个城门和三座山顶敌楼,稍后要走这个路线。雁塔上方有座二层敌楼,登到上面,从这个角度看雁塔更为美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离开雁塔上方的敌楼,沿右侧长城西行,途中路右侧有一片碑林,看介绍是历代名人咏雁门关的诗文碑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下到“天险门”,城下有“镇边祠”。想先登到雁门关长城的最高处,再回来由此下城,便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过“天险门”登上第一座山顶敌楼,由此回望,雁塔、碑林、镇边祠都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由敌楼下行,目标是远处山顶最高处的敌楼。到达“人杰门”,其城上是“威远楼”,城外有骑射游乐场。没有停留,继续沿长城去登第二座山顶敌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有一段阶梯很高陡,上几阶就要停下休息会儿。有过前年八达岭长城南七北十二楼全登顶的经历,当前路段不算多大的挑战。登上这第二座山顶敌楼,在楼顶稍作休息后,继续前行,去登顶前面最高峰的敌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终于登上了雁门关长城最高处的敌楼,站在这里基本可以看到关城全貌。注意到西侧的山峰,一半覆盖着松林,而另一半却一片荒芜,有着明显的山顶分界。我的判断,松林部分应是人工林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由这最高处的敌楼下城返回,我原计划回到“天险门”再下城。但不知不觉中走错了路,下到一城门处发现城墙上有很多守城兵器,来时经过的“天险门”城楼和“人杰门”城楼都没有看到过。看手机运动健康轨迹图,想查到哪了,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动退出了。过往几次出游曾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一直以为是蓝牙连接我的华为手表误触关闭,此次进关前关机了手表,看来是我用了四年多的华为P40pro该换机了!</p> <p class="ql-block">      守城兵器除了铁炮、抛石机外,一大弩引起我的注意,看标牌介绍,这就是宋朝的大杀器“八牛弩”,它有效射程达1000米,而现代著名的AK47自动步枪有效射程不过300-400米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史载“八牛弩”这一神兵利器,是促成了宋辽“澶渊之盟”的主因之一。辽军攻宋到澶州(河南濮阳)城下,统军主将萧挞凛城前视察,被宋军在城上用“八牛弩”远程狙杀。萧挞凛是当时辽朝第一名将,杨家将的杨业就是被他击败生擒。萧挞凛被射杀后,辽朝无心再战,与宋朝谈判而签订了“澶渊之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过守城兵器,进入楼内,展柜中是古代将士使用的兵器。其中一对铁鞭打造的尤其精致,我想:《水浒传》中双鞭呼延灼,用的就是这样的铁鞭吧!</p> <p class="ql-block">      下了城楼我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回到了“地利门”,早先在“地利门”上右行去雁塔,后沿长城登敌楼,错从“地利门”左侧回,结果是正好走了一个闭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还是想去“天险门”,走到“地利门”斜对面的城门,以为是“天险门”,拍了照片返回,后来放大照片才发现标牌是“人杰门”。从“人杰门”回望,“宁边楼”的这一面匾额是“雁门关”,楼下左侧有“杨家将”点将台,从这一角度拍的照片,景致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走了一圈的雁门关长城很满足,出“地利门”返程。此时已中午,在路边一餐馆点了一份凉粉,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回到停车场看时间约十二点半,导航下一景点大同云州区的桑干湖。行程约两个小时,去看抖音视频中,出现在桑干湖的红嘴大鹈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