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与武大是兄弟吗?

桑葉青青

<p class="ql-block">  众多影视剧一贯喜爱投资翻拍有关《忠义水浒传》题材的故事,虽说基本尊重原著,但原著本就明显存在诸多错误,随之而来的是很多文化现象不断误读,如宋江投降招安《大宋宣和遗事·张叔夜传》说宋江在海州,即今天的连云港出逃,被张叔夜烧了船尾,迫于走投无路投降招安的 。还有一些地理位置也混淆,如杨志押运生辰纲走的路线就和实际历史上生辰纲路线南辕北辙。等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翻开通行本人民文学版的《水浒传》时,印象最深也是最大看点的情节就是潘金莲与西门庆偷情、武松杀嫂后大闹狮子楼打杀西门庆的故事。武松为躲案子,在阳谷县景阳冈打虎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大哥:武大,他俩从小父母双亡,武大一人不辞辛劳把武松养大的,因此同胞哥哥在武松眼里有父亲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浒传》书中第二十四回说道:“原来武大与武松是一母所生两个,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不恁地,如何打得那个猛虎?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狰狞,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读小学时我无论看电视剧《水浒传》或者读原著就对武松和武大郎的身高差产生过疑问,为什么兄弟间一个高大威猛,而另一个短矮猥琐呢?这些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似乎都不大可能,虽然一娘生九种,各不相同,可也不至于如此吧!一个美好的推测,如果不时存在被驳斥和被推翻的危险,那么,有理由苦苦坚持和重复吗?严肃的历史总不能拿戏说来当考据吧!这需要证据的支撑,客观存在的严格检验。我的目的,不是猎奇,不是钻牛角尖,虽说小说不代表历史痕迹,可就现象本真应该澄清他人名誉问题,还原历史一个公道。武植和武松究竟是不是两兄弟?以及潘金莲和他们的关系探讨。在此,有必要把问题延伸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河县孔宋庄有个十字街的关帝庙的大钟和香炉上都刻有武松其人名字,清河县的公园、街道有大量关于武松的地名,清河县也就成了“武松文化之乡”“文化”这个词汇应该是好听吧?旅游产业宣群都想贴上此标签或者沾个边。在北宋末年话本小说杂剧里就有武松的名字了,顺便说下《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三十六赞里,行者·武松、铁打的武松、武松线头”等等。这些证明武松确系北宋末年人,但《大宋宣和遗事》没有关于武大郎的任何只言片语。除了《水浒传》有写到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的故事外,写得最多的就是明朝中期成书的不知具体作者是谁的《金瓶梅词话》。那末,武大郎这个人物应该怎么解释?他到底是宋朝人还是明朝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河县郊有武大墓,武大郎可是清河县名人,距离我们不算遥远。他的墓在1946年破过棺(盗掘),1967年也未能幸免于难。还好,1992年,他的后世子孙重修了他的墓时发现武大有较为完整的小腿骨,按此骨推算他身高一米八左右。从墓志看,武大不仅不是卖烧饼的,却是明永乐年间的一个文艺青年,他学识渊博,中年就考入进士,从山西迁来的,潘金莲是他夫人,清河武氏家谱真有潘氏,与墓志对隼。潘氏是一名大家闺秀,武大在他家做过长工,武大会利用业余时间习文练武,还得到黄金庄潘老丈赏识,考取进士后到山东聊城地区阳谷任知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大郎墓志铭的部分是这样刻录的:“武植,字田岭,童谓‘大郎’,暮年尊为四老,公之夫人潘氏乃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迁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殒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居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从《水浒传》流传后,武潘两家再不通婚,然而,两家人到其地头卖菜或做一些生意,均不收摊位费;凡黄金庄有说“大闹狮子楼”涉及潘金莲故事,说书唱戏的均不能在此地出现。历史总爱开玩笑,可这些重要线索都证明同在清河县孔宋庄居住过的武松和武大绝不是同时代人,可为什么年纪小的成了哥哥,大270多岁的成了弟弟呢?这是小说为了使故事更富戏剧性和吸引性的结果,著者把一些传说来穿插在书里,虚构武松的种种经历罢了!</p> <p class="ql-block">  恰在我心中疑惑难解开时,前不久看到中央电视四台播放过有关武大郎话题的栏目,也是讲述武大郎和武松不是兄弟的事,而且还有坚实可靠的论据证实。我简单整理如下,这里再要把拿给害人的传说解释一番,列位看官,请看下段。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家后人认定武大是山西迁来的,而且也确有实证说明是在永乐初年。还据说,武大有个结盟兄弟。小时候武大家境清贫,盟兄弟帮过许多忙,后来武大做了官,盟兄弟家道中落时却失了把火,就去阳谷县找患难之交的发小武大了。武植因忙于政务,兴修水利,好让阳谷百姓赶上播种时节,衙役接待的他。后来衙役把他来的原因回禀了县太爷武植。盟兄弟原以为武植避而不见,一气之后在回清河县路上说了些反话,并张贴恶意诬陷丑闻。说武大郎爬杆子上下够不着(指个子矮),在阳谷县卖烧饼,他媳妇潘金莲养小白脸等等,就这样一路边说边贴。待他回家一看,坏了,房子盖起来了。他心想:“是不是自己的老婆改嫁了,或者把家卖了别人”?先不管这些,他还是壮着胆进了家门。一进门,他老婆马上将他迎住说道:“发什么愣呢?这房子是武大哥派人来修的,你不是在他那住着,回来干嘛?”他一听,晕了过去。醒后懊悔不已,赶回去一路撕毁贴的传单,可惜于事无补了。他捏造的武大郎形象已劣迹斑斑、轰动四方,和陈世美一样成了千古奇冤的受害者。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可以作为小说材料的,实在不容易去分别它是好是坏。最终这个故事被同时代的施彦端作为素材写进了《水浒传》(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潘金莲的形象便顺理成章由名门淑媛转换到淫荡妇女的行列,很自然地碰到了花花大少西门庆,因此,施彦端特意安排武大郎被潘氏毒死,武松杀嫂以及大闹狮子楼斗杀西门庆等连连段落是对武大郎、潘金莲、武松、西门庆的一次总了结,况且,这也算水浒艺术魅力所在的高潮情节之一。令人吊诡和出乎意料的是当代作家刘震云先生写过一本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潘金莲”至今还是用来说不检点女性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倘若古代能像在今天科技信息发达之下,这件事是可以避免,可以澄清的,织个微博或者公开在报刊发表声明否定自己说的话恢复武植和潘金莲的名誉。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就这样年龄相差270多年的两个男人成了兄弟,年纪小的还当上了哥哥,一米八的帅哥成了侏儒,身份也由县太爷一落千丈的成了卖烧饼的货郎。那位默默持家、恪守妇道的潘金莲成了最有名出墙红杏的典型代表,也就不为奇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17日初稿,2011年7月27日昆明巫家坝修改整理。</p><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关于施耐庵墓志考辩及其他》、《施彦端是否即施耐庵》详章培恒先生《献疑集》,1982年刘世德先生《施耐庵文物史料辨析》一文是否定论者之大集成,可明代高儒《百川书记》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后人用这个署名误认为施耐庵的时代比罗贯中早罢了·····其他论说详见复旦大学出版社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编》第459页。</span>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个人声明:图片来源央视1998版《水浒传》剧照,仅供学习,不做其他用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