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贵州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区域,历史悠久,分布广泛,风情浓郁。今春在贵州旅游最后的几天,行程时间比较宽裕,于是就想在贵阳周边找一处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轻松自由的游览一天。上网一搜,推荐名单排成长长一列。翻来覆去比较之后,还是选择了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的镇山村布依族大寨。</p> <p class="ql-block"> 乘过舒适的地铁,换乘乡村公交车,在狭窄蜿蜒的乡村公路上穿村过镇,一个小时左右之后,公交车在一个丁字路口停下,司机告诉我们到了镇山村。下车后一打听,才知道从路口到村寨还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过了一个铁路桥和牌坊门就进入村寨范围。</p> <p class="ql-block"> 此时,这里的田野春意盎然,路边桃园花开正艳,山坡上油菜花田金黄,山村一派春色。没想到与贵阳这繁华都市近在咫尺之处还有如此秀美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女士们怎么会错过如此春光,纷纷下场,与桃林花田免不了的一番悱恻缠绵。</p> <p class="ql-block"> 只是走了一段路后,却没有看到预期中的少数民族村寨特色。直到遇见一位从田里回村的当地女人,与其攀谈才知道,村里的老房子都在前面的山寨里,这里只是村寨的外围。女人很热心,也善于交流,告诉我们她姓班,村寨里的人都是布依族,基本都姓班,只有几户李姓。与她同行的路上,大家亲切交谈,同伴们邀她合影也落落大方地答应了。</p> <p class="ql-block"> 沿着村路继续前行,一路感受着乡野之风。</p> <p class="ql-block"> 行走了一段路之后果然就看到了颇有特色的村落民居。</p> <p class="ql-block"> 资料介绍,镇山村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花溪水库中部的一个半岛上,属典型的布依族村寨,全村聚居着140多户村民。该村年代久远、民族风情古朴、民俗文化丰富,1995年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被中、挪威政府确定为布依族文化保护项目进行合作建设。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被住建部批准为贵州省唯一的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 在村寨门前的山路边,看到矗立着一组汉族古代武将与布依族女子在一起的塑像,细读雕塑的文字说明,才知道这组雕塑的人物与这座布依族古寨的深切的渊源。</p><p class="ql-block"> 该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据《李仁宇将军墓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廷“平播”,时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协镇李仁宇奉命以军务入黔,屯兵安顺,及黔中平服广顺州粮道开通,遂携家眷移至石板哨镇山建堡屯兵,其妻因水土不服病逝,李仁宇入赘镇山,与布依族女子班氏结缘,生二子,长子姓李,次子姓班,从而形成了以李、班两姓为主的村寨。</p> <p class="ql-block"> 村寨中李仁宇将军墓碑和另一通石碑碑文,记载了其戍边守土的功绩和入赘镇山的历史。李仁宇两个儿子也被明廷封为德武将军和振武将军。李将军之举,不管初衷如何,确是对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为守戍边疆、发展边疆具有积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镇山村大寨像座古堡,依山而建,以屯墙为界,分为上寨和下寨,此为上寨的北门。</p> <p class="ql-block"> 屯墙是古寨的历史见证。寨子的屯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城墙用大块规整的青石依山而筑,城门用条石拱建而成。清代重新修葺,虽大部分城墙已经倒塌,但整个城基全部保存。城墙长700余米,高5-10米,基宽3-4米。厚3米,有战道等设施,设南、北2门并建有门楼。</p> <p class="ql-block"> 寨门一侧的牌匾昭示着古寨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从北门进入城寨。</p> <p class="ql-block"> 石板镇以盛产石板得名,因而镇山村寨的建筑风貌极具这一地方特色,对石材应用体现的淋漓尽致。以石板带替瓦片的屋顶是最鲜明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上寨系古屯堡区,民居全在屯墙之内,多为三合院,木构建筑,石板盖顶、石板筑墙、石板装壁、石板铺地。</p> <p class="ql-block"> 村寨房屋的墙壁和院坝是用小块石板垒砌,屋顶是用不规则的石板代替了青瓦,脚下的路面和小巷的台阶全部用大块的石板铺就。就连村民装水的缸、储粮的干缸、马槽等很多用具都是石头雕成。</p> <p class="ql-block"> 依山就势的石巷,是山寨又一特色风貌。从北门到南门有约120 米长,3米多宽的干道,东西向有石阶巷道通至各户,步道拾级而上,民居鳞次栉枇,庭院空间完整,分布错落有致,形成丰富的建筑轮廓线。</p> <p class="ql-block"> 上寨石径长约100 米,宽约2 米,全由石条铺设而成,由石阶而上可达村里最高一处民居。沿石径两旁有序的排布着石木构造的传统民居,从明、清至今,上寨村民都由此出入。</p> <p class="ql-block"> 石巷两边梯次排列着山地特色明清古民居,那褪色的门窗、风雨剥蚀的墙体,让人清晰地感受着历史跳动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 “鸡鸣狗吠体晨曦,田园四季皆新绿,横批,自给自足。”小院门的楹联颇有返璞归真的田园诗意,也许正是这座民居主人的心态和生活写照。</p> <p class="ql-block"> 这座清代民居已有200多年历史,住着班、李十二代后人。并自办了布依族民间民俗文化博物馆,规模不大,展品却不少。</p> <p class="ql-block"> 依据这里的文字记载,班氏先祖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当时这一带称夜郎国。这座房子建筑风格为“半边山”式。</p> <p class="ql-block"> 小院里自办李老汉布依族民俗文化博物馆,规模不大,展品却不少。</p> <p class="ql-block"> 寨子保持着自然质朴的原生态风貌,商业活动很少,似乎没有看到摆摊卖货的。有几家规模很小的客栈和饭店,不张扬,很低调,没有招徕客人的吆喝声,也没有喧嚣的叫卖声,寨子里氛围安详宁静。</p> <p class="ql-block"> 现在除了少数老年人,村里很少看到有人穿布依族服饰了,只有在村中的民俗博物馆里才会看到这样的服饰。</p> <p class="ql-block"> 山寨里偶遇一位媒体记者采访,不好意思拒绝,应允下来,回答了几个有关旅游观感的问题。经常旅游,这样的场面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个场景被同伴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 此为上寨南门,出了这个寨门就到了下寨。</p> <p class="ql-block"> 下寨原建于河畔,1958年因修建花溪水库搬至屯墙之下“椅子形”地带。民居为三排梯级木构石筑,无院落,无隔墙。</p> <p class="ql-block">村里房屋普遍用石板当瓦。</p> <p class="ql-block"> 村内主干道由屯门可通下寨码头,各小巷通至住户,形成丰富的建筑空间。</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路步行至临近码头路边,见到几段粗大的圆木,不明其意,看过旁文字介绍才了然。这是一株原长在山寨中的楠木,树干直径约1.8米,树高30多米,在镇山伫立了1200多年,历经了李将军依山建堡屯兵,守望了四百多年来屯堡文化与布依文化相融相生,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镇山人的奋斗历程。这株屹立千年的大树在2023年的一场风雨中不幸倒下。这株古楠木,是镇山时光的见证者,早已成为镇山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村民与艺术家们联手,将这棵古树就地再生为艺术品,变换姿态,继续见证着古村寨的岁月流转,“树”说属于镇山的乡愁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下寨中的山路石阶下到水库岸边栈道,凭栏环顾,只见眼前山似青螺,水如玉带,山明水秀,景色怡人。</p> <p class="ql-block"> 游完古寨已到了午餐时间,在村边一家餐馆就餐,品味一次民族风味美食。</p> <p class="ql-block"> 一餐有着布依族山村特色的美食,装进了饥肠辘辘的肚子里,只是忘了拍照存档,早已想不起来都吃了啥。</p> <p class="ql-block"> 意外的发现和奇异的邂逅是人们热衷旅游的动力之一。没有想到,在网上随机选取的一处少数民族山寨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意外的收获,其观赏价值甚至超过一些热门景点,让我们在与繁华都市近在咫尺的地方,邂逅镇山村这样一座历史悠久、风情古朴的布依族村寨。在这处“小众”景点我获得了超值的旅游感受。镇山村布依族大寨传奇的民族融合历史,古老的街巷城堡,独特的西南山地民居,秀美的山川田园,为此次贵州春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本集选用了六时吉祥、丰禾、天马等老同学部分照片,特此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