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引领,金湾载道——城北区“三名”成长工作室跨域实践孵化项目珠海金湾二小跟岗纪实

牛玉萍名师成长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夏木葱茏映征程,湾区问道踏歌行。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新模式,在华南师范大学的专业引领与支持下,6月9日、10日,城北区“三名”成长工作室主持人一行22人,带着学习与探索的热情奔赴珠海,走进金湾区第二小学,圆满完成了跨域实践基地孵化项目跟岗学习活动。</p> <p class="ql-block">  此次深度跟岗纪实,聚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名优教师孵化,旨在通过跨区域实地浸润式学习,拓宽工作室成员视野,汲取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促进其专业素养与辐射引领能力的双提升。</p> 名师领航家校社协同育人 <p class="ql-block">  9日上午,在金湾二小李彩芳校长的组织下,城北区跨域实践基地“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参观金湾二小校园,了解“如一家、如专家、如大家”的“如家文化”,并和珠海市香洲区吴瑞湘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热点话题,开展深度交流。</p> <p class="ql-block"> 包有青校长的《百草载道、绿芽促德》、张小兰老师的《数育童心、携手同行》,郭娅老师的《从“孤岛”到“星河”,家校社共筑成长路》、窦增钰老师的《凝聚三方合力,守护成长“同心圆”》,从学校管理者、班主任、数学教师、思政教师的视角,或全面分析、或特色交流、或教育叙事,向大家分享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不同切口、课程建设以及实施路径等。</p> <p class="ql-block">  华南师大刘志华教授给予精准点评,表扬几位老师的分享主题鲜明、体系性强、政策站位高,但同时也建议老师们既要有理性思维,还要有教育叙事,挖掘和提炼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成果。</p> <p class="ql-block">  随后,珠海市香洲区吴瑞湘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四位骨干成员带来了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强音。他们依次分享了四个源于一线、富有成效的优秀案例,内容涵盖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资源整合、生涯启蒙教育、家校矛盾化解、特殊需求学生多方共育支持等方面。这些鲜活的实践样本,不仅生动诠释了协同育人的多元路径,更从微观操作层面为城北区学员提供了可借鉴、可迁移的宝贵经验,有效补充了理论探讨,进一步拓宽了实践思路,成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实践亮点。</p> <p class="ql-block">  最后,金湾二小李彩芳校长立足“如家文化”核心理念,作了题为《探索建构学校区域家长增值评价体系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专题讲座。她系统阐述了该体系的构建逻辑与实践路径:首先界定“家长增值评价”是以促进家长成长、提升协同效能为目标的“如家文化”制度化延伸;继而剖析其构建的紧迫性,强调这是破解家校痛点、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家-校-社”价值共生的关键;随后详解实践做法——学期活动规划先行,家长评价规则同定;过程赋分小程序录,参与情况群内反馈;活动总结依据赋分,激发家长参与热情;期末评优表彰闭环,家校良性互动共赢。依托“如家文化”搭建“彩虹七色”家校共赢评价体系和“如家七彩园”校园文化体系,开发科学工具,并建立包含反馈、激励与支持的闭环机制,最后展示显著成果显著,优化了家校社互动生态,为城北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提供了新思路。</p> 南北教师同课异构展风采 <p class="ql-block">  9日下午,“三名”工作室听取城北区郭守霞老师和金湾二小高洁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千以内数的认识》,两地教师虽远隔千里,却同样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重点关注新课标理念落地、核心素养培养、课堂教学组织艺术及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等关键环节,进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精讲多练,在数的概念与建构实践中的进行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让观课人员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育人方式变革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课后,李校长对两节数学公开课进行了深入点评,指出优缺点及改进方向,李校长指出评课原则:优点不漏,缺点说透,方法给够;教师需左手课标,右手教材,心有学生,眼有生活。李校长指出,郭老师心中有数学概念,关注个别学生需求,教学设计科学合理;高老师的课有团队支持,课程设计含中国元素与传统文,部分环节设计佳,巡堂有效。同时建议:板书应减少张贴、练好粉笔字;提高课堂问题有效性;关注学生思维过程,优化提问及表扬方式;评价学生应具体且用数学语言,避免借他人之手表扬,作业布置可更具实操性。</p> 输出为本教学范式促课改 <p class="ql-block">  6月10日上午,金湾二小向大家展示两节录制好的输出为本教学范式成果展示课《火烧云》和《小青蛙卖泥塘》,查看AI从氛围营造、评价改进、教学组织、资源整合、学习引导五方面给出的课题诊断报告,再听取两位老师的说课。王婧琪老师的《火烧云》展现了来自生活的精彩,以问题为导向指导朗读,运用AI生成助力课堂;王洁琨老师的《小青蛙卖泥塘》课堂设计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沟通融洽、评价反馈到位。两节课都关注到孩子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符合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p> <p class="ql-block">  随后,由资深主持人、语言文字研究者何山老师带来《让朗读点亮课堂》专题讲座。何老师授课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与学员和谐互动,强调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教师需转变角色——从“知识输送者”成为“学习架构师”,推动知识平权,帮助学生获得兴趣与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价值观。同时,何老师的讲座也让大家意识到朗读是师生建立关系的重要纽带,其核心作用在于加强理解、养成语感、训练表达、培育审美,激活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通过示范朗读,引领学生感受语言魅力,真正让朗读点亮课堂,实现素养提升。</p> 数智赋能学校发展新生态 <p class="ql-block">  10日下午,刘晓燕校长以《以美.育山川文化以文.化幸福家园》为主题,从深耕文化根系、构建共美课程、深化特色项目、数智赋能校园四个方面阐述数智赋能构建"山川教育"新生态的校本实践路径;马维祥副校长结合友谊学校“和润”课堂,分析采用AI循证课堂后数据驱动下“三磨两课”教研模型的数据分析策略。</p> <p class="ql-block">  最后,李彩芳校长带来《构建“三位一体”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策略》专题讲座。李校长以教育者的“责任担当与教育情怀”为根基,强调教育本质是传递生命能量,需激发教师成长激情并弘扬“正气、大气、和气、勇气、锐气、才气、书卷气、孩子气、雅气、谐气”的名师精神。阐述金湾二小建立的“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协同的“三全育人”机制,具体通过优化学校的管理制度、课程体系与人员培训,推动教师梯队化专业成长,以及引导家长智慧参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探索“二维码积分”等创新评价工具来实现。最终目标是避免脱离生活的无效教育,切实达成育人实效,强调评价需立足教育本真,培养对生命的良知。</p> <p class="ql-block">  本次跨域实践孵化项目在珠海金湾二小跟岗活动圆满结束,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它不仅是城北区“三名”工作室成员一次宝贵的学习之旅,更是区域教育协同创新、优质资源共享的一次成功探索。各工作室主持人将把此行汲取的先进理念、宝贵经验和深厚情谊带回城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真正实现“孵化”目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