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摄影 李秀亲</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由同行的大学同学拍摄,特此致谢!</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六一儿童节过的有点特别,还有点酣畅淋漓。因为毕业四十年的大学同学,欢乐在平城的古风里,在世界文化遗产的5A级旅游景区——大同云冈石窟,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p><p class="ql-block">那天的大同,是多云的天气,适合出游。带着班长准备好的鲜艳的红领巾,我们这群已经进入花甲之年的同窗好友,就像研学的小学生一样,走在平城大地,走在中国九大古都之一的大同,走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时代的风貌里。</p> <p class="ql-block">一大早从大同宾馆楼前,拍照留影的同学也是接二连三。因为有的同学在前一天到的比较晚,有的则是刚刚到达,一次四十年的聚会,也是要克服困难,方能前来参加。</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十几年前我来过一次大同,受好友相约去寻访了这著名的云岗石窟。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带着鲜艳红领巾的我们,也有了青春热血满满。九点半左右,我们到达了景区。放眼望去,和十多年前的记忆没有一点的重合感,完全就是来到了新的景区一般。按照政策,在山西六十岁以上享受政策性免票。</p> <p class="ql-block">一个高大的古代人物雕塑矗立在广场上。看介绍是昙曜,而这个广场就叫昙曜广场,位于云冈石窟景区入口处,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为纪念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曜高僧而建。整个广场及亭廊建筑渲染着浓重的北魏皇家气象,广场中央的昙曜雕塑以潇洒大器的写意手法,塑造了一代佛门大德的艺术形象,高古清逸,似筚路蓝缕,风尘仆仆,却是袈裟飘逸,似乎从千年前的尘埃中走来。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复兴佛法,命昙曜高僧主持开凿了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因此,昙曜不仅是开凿云冈石窟的创始人,也是北魏著名的佛学大师和译经大家,是北魏佛教昌盛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一进景区,迎接大家的就是礼佛大道。在它的两侧是千佛列柱共十三对,高8.73米,由黄沙岩雕刻而成。由下至上依次为须弥座、力士、白象、柱体,造型高耸精致。</p><p class="ql-block">设计灵感来自云岗石窟第9、10窟、第12窟、第14窟等,以大象、狮子等神物驮承,还原北魏皇宫的恢弘风格。</p> <p class="ql-block">跟随着金牌导游的脚步,听他讲云岗石窟景区的故事。2008年云岗石窟为了打造5A级景区,就有了我不曾有过记忆的这些亭台楼阁的仿古建筑。在2008年以前,云岗石窟我们看到的以为只有石窟群,导游告诉我们为了要更好的恢复云冈的历史,才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其实云冈石窟在以前,在北魏的时候叫武州山,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详细描述了云冈石窟的壮丽景象。他写道:“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云冈石窟的开凿过程和其壮观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不觉间就走到了一座桥上,也是湖光水色好风光啊。带着红领巾的一队老少年们,也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步伐。来一次打卡留影,记下这四十年后重逢在古都平城的美好时光吧!</p> <p class="ql-block">再观湖面,也是碧波荡漾 , 还有不少画舫。湖边水草茂密,不高的山峦也是六月的蓬勃之绿。</p> <p class="ql-block">北魏太武帝灭佛(446年)后,文成帝复兴佛教,为巩固统治并融合民族与文化,于平城(今大同)附近开凿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高僧昙曜奉旨开凿首批洞窟(昙曜五窟),造像融合希腊、印度艺术风格,并以帝王形象为原型,彰显皇家权威。后续工程持续约60余年。</p> <p class="ql-block">说起云冈石窟,一定要知道北魏的历史。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珪于386年建立的北方政权,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p><p class="ql-block">拓跋珪在385年自称代王,重建代国。</p><p class="ql-block">386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p><p class="ql-block">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行动。</p><p class="ql-block">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的统治下,逐步统一北方,拓跋焘灭北凉,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p><p class="ql-block">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由孝文帝元宏主导实施,这是北魏汉化改革的关键转折点。</p><p class="ql-block">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这一决策标志着改革的深化。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进一步推动了汉化进程。</p> <p class="ql-block">过石雕宝塔,还有一组仿旧的建筑群,听导游介绍了景区改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2008年,在耿市长的领导下,大同市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开发与保护。他不仅整治了环境污染,还精心规划了新景区,使得云冈石窟的占地面积扩大了十倍,达到2.3平方公里。此外,耿彦波在修复云冈石窟时,要求工匠用北魏工匠的心态打磨石壁,并在古城墙复建时保留了明代城砖上的烧制匠人姓名,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导游告诉我们,新修整的景区要三个多小时才能全部参观完。终于又走过了一个长桥,也有小桥流水的江南风光之感。景区四面环山,一面临水,风景如画,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过了这座桥,导游示意我们去往老山门的方向。一条平整的路上,不断地有景区的游览车驶过。我们同窗好友则一路前行,一路畅聊,也是欢乐多多。</p> <p class="ql-block">不觉间老山门到了。因为还有两位同学正在赶来的路上,这里就成了大家歇脚打卡之地。一张张留影,记下了瞬间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爱美的女同学,拍照的快门也停不下来了。云冈石窟的老山门位于第5、6窟前的清代建筑群“ 石佛古寺 ”内,是寺院南北中轴线最南端的入口。清代砖石混建,硬山顶式,坐落在高台基上。山门旧题“石佛古寺”,两侧墙壁分别嵌有“薹頭”“念佛”字样。</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进入石窟群,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石佛寺的第一至六窟的指示牌。呈现在眼前的这两个木质窟檐是清朝顺治年间的,已经有36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第五、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前四层木构楼阁为清初顺治八年(1651)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因岩结构,蔚为壮观。即明代云中八景中的"云冈摩云"。窟门两壁上层各雕一株枝繁叶茂的圣树,二佛侧身树下对坐,神情安详;下层金刚力士头戴双翼羽冠,身穿甲胄,威风凛凛。窟内北壁坐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东西两壁各一立佛,西立佛鼻直眉弯,略显笑意,雍容秀典。后壁凿有礼拜道。</p> <p class="ql-block">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看了一下介绍,云冈石窟第五、六窟是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凿的一组双窟,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著称,代表了云冈石窟中期造像艺术的巅峰。第五窟(大佛洞)以17米高的释迦牟尼坐像为标志,是云冈最高大的佛像;第六窟(释迦佛洞)则以中心塔柱和30余幅佛传故事浮雕闻名,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p> <p class="ql-block">(这组第五窟,第六窟的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在导游的解说中,我们一路观景一路前行。有关窟的介绍也是图文并茂。</p> <p class="ql-block">从宣传画板上了解到了云冈石窟的地层岩性:云冈石窟位于大同侏罗纪沉积盆地西缘,保护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中生界侏罗系云冈组和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及全新统地层。其中侏罗系云冈组主要是云冈统上部的一个砂岩透镜体,岩性为中粗粒长石砂岩夹有泥岩、砂质泥岩。石窟就雕刻在这一砂岩透镜体之上。云冈石窟的岩层厚约40m ,东西两段逐渐减薄。</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一组第七、窟的介绍。</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7、8窟位于云冈石窟群的中部,开凿于北魏中期(公元471-494年),是继昙曜五窟之后首先开凿的洞窟,也是云冈创造的第一组双窟,更是东方石窟艺术独一无二的创造,造像内容丰富,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在云冈石窟开凿历程中的具有划时代意义。</p><p class="ql-block">第7、8窟展现出的是一种全新的石窟开凿形式和理念,不再是早期的大像窟和一佛独尊的洞窟内容,而是诸佛共和的殿堂,以弥勒信仰为主题的三世佛思想分别置于双窟后室的正壁。后室南壁与东西壁面,以多层整齐的圆拱、盝形佛菩萨龛间隔布局,无顶露天的前室壁面亦有佛经故事连环画和千佛壁对壁呼应,形成云冈独有的艺术造像特征。</p><p class="ql-block">无论体现宗教供养思想的供养天人龛 云冈六美人),还是体现佛教护法的层塔双夜叉和窟门的卫士金刚像,抑或具有明显"大乘思想"的文殊、维摩诘对坐像等等丰富多样,均体现了云冈中期艺术造像与设计雕刻理念。</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没有走在排队的人流中,导游引领我们到了一片开阔地,也是云冈石窟宣传画册中常常见到的石窟群前。认真端详这些走过千年风雨的雕塑群,赞叹声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端午假期,云冈石窟的火爆程度的确不一般。就连拍照留影,也要插空而快速。</p> <p class="ql-block">老家就在大同的翠兰同学已经多次来参观过云冈石窟了。她做出了示范,要拍一张与大佛在光影里接触的照片,也是需要调整好角度才行啊!</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十九、二十窟为一组,第十九窟是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第十八窟设计严谨,布局完整,北壁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左胁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19窟(宝生佛洞)</p><p class="ql-block">位于云冈石窟 中心,属“昙曜五窟”之一,</p><p class="ql-block">开凿于北魏时期,距今约1500年,体现北朝石窟艺术巅峰。</p><p class="ql-block">主窟为椭圆形平面,东西两侧各设耳洞,耳洞地平线高出主窟约3米,形成“三世佛”布局(主窟为现在佛释迦牟尼,耳洞为过去佛与未来佛)</p><p class="ql-block">主尊大像:结跏趺坐释迦牟尼佛,高16.8米,云冈第二大佛;耳洞各雕8米坐像。</p><p class="ql-block">佛像衣纹简洁贴体,袈裟饰折带纹,面容慈祥端庄,体现北魏精湛雕刻技艺。</p><p class="ql-block">千佛雕刻:窟内刻有4000余尊小佛像,数量仅次于第15窟“万佛洞。</p><p class="ql-block">为北魏历史文化、佛教传播及民族交融提供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20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20窟是云冈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p><p class="ql-block">正因成了露天雕像,所以虽是坐姿,却分外高大。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他宽阔的身躯给人以 稳健之感,他所具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风貌,为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云冈石窟中的杰作,即在全国来说,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第20窟因前壁坍塌形成露天布局,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造像露天,主像是释迦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两肩宽厚,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背光的火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雄浑大气,是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云冈晚期石窟的造像已基本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秀骨清像"式的中原风格,佛、菩萨的表情神态,比以前更生动活泼,富有人间生活气息,飞天的形象更加潇洒飘逸,这一切正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属昙曜五窟之首,象征北魏道武帝形象,代表了早期皇家佛教艺术典范。这里也成了留影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六月一日的大同,虽然是多云的天气,但同窗畅游云冈石窟的热情似火。文保专家梁博士,贴心地为每位同学送上了云冈石窟特有的雪糕。</p> <p class="ql-block">已近中午十分,对云冈石窟的寻访也进入了尾声。站在这走过千年风雨的世界文化遗产前,带给我们的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规模恢弘、气势雄浑的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200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代表公元5世纪佛教艺术最高成就,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6月10日</p><p class="ql-block">有关石窟的介绍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