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湖南湖北等地一年要过两个端午节,类似于小年与大年,端午节也分小端午和大端午。五月初五只是小端午,而五月十五则是大端午,湘西南一带过去很少过五月初五,一般过五月十五。最早在宋朝时就有大小端午的记载,比如南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编》中就写道:两湖以五月旺日为大端午泛舟竞渡。为何有大小端午之分呢?一种说法与纪念屈原有关,当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亡,由于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噩耗传到湘西南已经过了十来天,所以湘西南怀化、邵阳等地区的端午节比别的地方迟十天。也有人说楚人认为人死后10天会投胎重生,过五月十五才是大端午,另一种说法则是与战争相关,据传汉建武元年,年余六旬的将军马元在汉征战湘西节节败退时,主动请缨,趁着端午节敌军毫无防备时,势如破竹取得大胜,在五月十五杀猪宰羊犒劳战士,自此大端午节在湘西流传开来。当然,这些仅是谣传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湖南新宁县的回龙镇,每逢大端午到来,江面龙舟竞渡,形成百舸争流的壮烈画面。每当扁舟过境时,两岸鞭炮齐鸣,横幅如林;村民送水递烟,敲盆助威。因为在回龙,龙舟不仅是竞渡的船,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乡愁。“宁愿过坏年,不愿扒坏船”,这句话是我取了回龙寺的媳妇后才听外家的长辈们说的。据说以前由于交通不便,还有劳作压身,外嫁女想回趟娘家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在大端午当天,她们就早早的等在岸边,看看久别的家人,听听那熟悉的乡音。哪怕七八十岁的阿婆,也会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就是为了给娘家的龙舟“上红”,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守在岸边用粗粒的手掌递上船头的不是补给,是对故乡的牵挂。江面的龙舟为何逆流而上,因为有远嫁的姑娘,要去看她们是否安康。再问八十岁的老娘为什么久久守在河旁,因为本村的子侄要经过,怕他们挨饿去比赛。江水奔涌,乡音未改,这每一份牵挂都化作龙舟破浪的力量。回龙寺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这里的龙舟手,大多是外地返乡的农民工,他们放下了钢筋水泥间的生计,攥紧了船桨,只为赴一场与故乡的约定。从十八岁的少年到年过六旬老将,父子并肩、兄弟同舟的画面比比皆是。每逢端午,镇里的外出务工者必千里返乡,只为“与乡亲共划一船”,这就是真正的男人用最为朴素的行动,诠释着“龙舟精神”的真滴。</p><p class="ql-block">这天在回龙,龙舟不仅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场文化的远征;这艘船载着的不仅是胜负,更是千百年来家乡的魂;那份对家园的忠诚,对“活着的历史”的坚守。从非遗名录中的技艺传承,到务工者千里返乡的热血;从老人“上红”的虔诚,到孩童岸边雀跃的憧憬,每一寸木纹,每一声鼓点,都在诉说着“龙舟精神”。是逆流中不屈的脊梁,是漂泊者归乡的灯塔,更是回龙人用生命守护的信仰。而那迎浪而上的每一桨,更是纵有万仞山拦路,也要踏石留印、逆流开新天;那同舟共济的号子,是流淌在血脉深处的众志成城;那千年不缀的鼓点,是守护文明根脉的薪火相传。回龙人以龙舟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奔腾的江河上书写着生命的史诗。这史诗,属于夫夷江,更属于黄河、长江;这精神,源自于回龙,更汇入了中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洪流。逆水行舟,是中国人在历史峡湾中永恒的航向,不为征服激流,只为证明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千帆竞渡,终成浩荡东风。</p><p class="ql-block"> 李健笔于五月十五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