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

才江慕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言</p><p class="ql-block">习近平说:“2000多年前,中国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之旅,开辟了伟大的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华美乐章。”</p><p class="ql-block">张骞(前164年―前114年),今陕西城固人。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古丝绸之路开拓者,由贫寒之家逆袭为“博望侯”,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8年的长安城,槐花飘香,年轻的郎官张骞站在未央宫前,双手接过汉武帝递来的符节。那一刻,他接下的不仅是一道皇命,更是一个民族的远望——向西,去未知的远方,寻找大月氏,共击匈奴。 </p><p class="ql-block">那时的西域,对汉朝而言,是一片迷雾笼罩的土地。没有地图,没有向导,只有漫天黄沙、雪山戈壁,和传说中凶悍的游牧部落。但张骞没有犹豫,带着百余名随从,踏上了这条注定艰险的路。</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被俘:十年囚徒,不改其志</p><p class="ql-block">刚出陇西,匈奴骑兵如黑云压境,张骞被俘。单于冷笑:“月氏在我北方,汉使如何能至?”于是,他被扣留在草原,一留就是十年。 </p><p class="ql-block">十年间,匈奴给他娶妻生子,试图磨灭他的归心。但他始终紧握那柄汉节,节旄尽落,仍不肯弃。夜深人静时,他悄悄记录西域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他知道,终有一日,这些信息会带回长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逃脱西行:穿越死亡之域</p><p class="ql-block">终于,匈奴内乱,张骞趁乱逃脱。他没有回头,而是继续向西,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翻越帕米尔高原。烈日炙烤,风沙割面,随行者一个个倒下,但他仍向前走。 </p><p class="ql-block">当他终于抵达大宛国时,国王惊叹:“汉使竟从东方来?”张骞衣衫褴褛,却目光坚定。大宛王以葡萄酒相待,派向导送他至大月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使命未成,却开辟千年商路</p><p class="ql-block">可惜,大月氏已安居乐业,无意东归复仇。张骞没有强求,而是细心记录西域各国的物产、风俗、道路。一年后,他踏上归途,却在羌地再遭匈奴扣押。一年后,他再次逃脱,终于在离开长安13年后,带回了西域的第一手资料。 </p><p class="ql-block">汉武帝抚掌大笑:“张骞,真壮士也!”</p> <p class="ql-block">张骞的意义:一条路,改变世界</p><p class="ql-block">他未能完成最初的使命,却带回了葡萄、苜蓿、胡麻,带回了西域的地图与见闻。从此,汉朝的商队沿着他的足迹西行,丝绸、瓷器、茶叶流向远方,而西域的骏马、宝石、香料涌入中原。 </p><p class="ql-block">一条横贯东西的商路,因他而贯通。两千年后,我们称它为——“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张骞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开拓者,未必一开始就知道终点在哪里,但他们敢于出发,并在漫长的跋涉中,把未知变成已知,把隔绝变成联通。 </p><p class="ql-block">他带回来的,不仅是西域的物产,更是一个民族看向远方的勇气。而这条他走过的路,至今仍在回响——每一声驼铃,每一缕茶香,都是对他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凿空,即开通道路,出自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特指张骞出使西域的开创之举。</p><p class="ql-block">②旄:读máo,古代在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p><p class="ql-block">③月氏(yuèzhī;旧时误读rùzhī或ròuzhī)是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的古代游牧民族,亦称“月支”“禺知”。月氏于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西迁伊犁河一带,后又败于匈奴支持下的乌孙,遂西击大夏,占领妫水(阿姆河)两岸,建立大月氏王国。</p><p class="ql-block">④苜蓿(mù xu),又称“牧蓿”,可食可药可观赏,有“牧草之王”之称,当年张骞出使西域,为中国带来了多种优良作物,苜蓿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欲知后面故事,且看下次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