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辈儿亲 <p class="ql-block">我呢,没见过自己的爷爷。</p><p class="ql-block">其实呢,从小到大甚至都没听见过自己的爸爸向我讲起过我爷爷的事——几乎没有。</p><p class="ql-block">也可能是偶尔在其他长辈们聊天的时候,从他们嘴里听到过一些零零碎碎的关于我爷爷的琐事吧,只言片语灌在我脑子里,再任由我的想象力自由发挥,就在自己脑子里合成了有关爷爷的轮廓,模模糊糊的,仅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后来长大了,看到自己的小伙伴儿一放学回家就“爷爷,爷爷”地叫个不停,甚至有的直接扑在爷爷怀里,还有更宠惯的,会“蹭蹭蹭”一下子就窜到爷爷脖子上去!每看到这些情景,我小小心里多少会有些羡慕;再后来,成年了,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当了爷爷,下班后都不和我玩了,慌急忙了的赶回家去逗孙子了。这又让我多了一点点落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呵呵,我这个没见过爷爷的孩子,自己也没当过孙子,现在又还没当爷爷,所以呢,这心里头时常会有些嘀咕——爷爷孙子,孙子爷爷,这都是咋回事呀!可见:人之初固然性本善,但人之初一定不完美,不是缺这,就是少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过,这几年我专心做“适老化”事业,似乎有了一些感悟:人,固有一老。人老了,养老问题的确会涉及许多方面。但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老年朋友们在自己的晚年生活中,怎么才能活得更快过,更有趣,从而更健康,更自在呢?或者说该从哪儿找到更多乐趣呢?</p><p class="ql-block">哎,我就想起来咱们中国人的一个传统概念,叫做“隔代亲”,北方的朋友们习惯叫“隔辈儿亲”。也就是说,爷爷辈和孙子辈,是特别的亲!毋庸置疑,天然的!</p> <p class="ql-block">一般而言,爸爸和儿子当然也亲,能亲到什么程度呢?呵呵,一对父子一种亲吧,那得看情况。但这个爷爷和孙子,那都是无条件的亲,家家都是一样的亲,爷孙俩天然地能在一起玩!</p><p class="ql-block">上哪说这个理呢?呵呵我也不清楚。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繁衍成的亲情基因,甚至算是伦理基因吧。这又让我想起一个相关的词,叫做“返老还童”,可能是说这个人上年纪之后,他的心态呀,生理状况呀,行为特征和思维模式呀,可能越来越回归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所以越来越“像”一个小孩儿。这时候,他反而和孙子辈的三四岁、四五岁、甚至五六岁的小孩子们,能特别地玩到一块儿了。</p><p class="ql-block">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大家不妨都琢磨琢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了半天老人,总而言之呢,社会老龄化已是现状。面对社会老龄日益重度化,我们在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保障程度、安全健康程度的同时,是否可以更多地关注他们生活中的亲情温度、天伦温度呢?“温度”,比较敏感。所以,在社会层面,是不是该想方设法为老年群体营造一种“隔辈儿亲”的环境呢?为啥不可以?为啥不可以把这两代人弄到一起来呢?</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在当下,我国人口出生率显现出下降趋势,小孩子们小孙子们好像是明显减少。这个时候,会不会有些城市里的建筑、设施,出现空置呢?比如幼儿园,小学校,会不会由于招生量不足,他们的园舍校舍,会空出来一部分呢?</p><p class="ql-block">这个需要调研。如果有,那这些闲置的空间怎么处置呢?</p><p class="ql-block">我的建议:可不可以把可能出现的这类闲置空间改造成为“托老所”呢?</p><p class="ql-block">我认为可以。不多投入,稍加改造,就能把部分闲置的园舍校舍变成“托老所”,变成嵌入式的社区托养机构,或者社会的一般托养机构,让老年人和孙子们共处一园,共托一园,共享一园,共乐一园,尽享天伦之乐,那多好呀!</p> <p class="ql-block">这么一来,既能有效发掘利用社会的空置不动产,使其继续成为有效资产,又能从各个层面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让大家都能乐起来,老人逗着孙子乐,儿女职场无忧放心乐,政府呢,省了钱办了事,跟着乐……毕竟,快乐就要欢笑,人们都爱说“笑一笑,十年少”,这个社会不就总是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了吗!</p><p class="ql-block">只是个建议,留待深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傍晚社区公园嬉闹着的孩子大人老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