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力吉的光辉(散文)

晨·钟

<p class="ql-block">五月的阿拉善,空气中是带着甜香的。因为丁香花会开放、黄刺玫会开放、芍药花会开放,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花儿草儿都会在这个时节次第绽放。然而还有一种花儿是每天都在绽放的,那就是孩子的笑脸,那是世上最美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乌力吉苏木的时候,敖云已远远站立在路旁,阳光下,一袭束腰飘逸的粉色镶金边蒙古袍配以白色马靴,在蓝天白云和戈壁点点绿意的映衬下,有一种别样的风采。敖云是支教老师、书法家,已经在苏木学校工作了一个多月。她微笑着说:“晚上要演出,妆没卸就这样出来了。”言语中透露出蒙古族女子独有的豪放与自信。</p> <p class="ql-block">距巴彦浩特300多公里的乌力吉苏木位于阿拉善左旗北部,离在建的乌力吉口岸还有150公里,敖云说她所在的乌力吉学校是全旗苏木镇仅有的几所小学校中最具艺术特色和最接近边境的学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进入乌力吉是要验证边境通行证的,现在随着开放的深入,这里每天大货车流量都在4000辆左右。“我们水电路设施及各项准备都到位了,就盼着口岸开通”,说话间,又有几辆载重大货车呼啸着沿柏油路远去。</p> <p class="ql-block">这几年苏木上外来人口多了,还考虑着接收毗邻国家的境外留学生,旗里就在乌力吉重新建了学校。学校2023年建立,有六个年级和幼儿园大中小班共80多名学生,有40多名教职员工。“艺术让我们的校园更美,让你想不到这是在边远牧区!”敖云骄傲的话语使我们顿生向往之心。</p> <p class="ql-block">日暮时分,我们到了苏木礼堂,这是一座50多年的建筑,位于小镇中心位置,大楼上方正中有浮雕红色五角星,左右两侧镌刻着红色汉文、蒙古文“人民文化宫”,带着一个火热时代的印迹,看得出现在礼堂已进行了外观改造,贴了灰色大理石板并换上了铝合金门窗。礼堂周围这时已经有些热闹了,小马驹似的身着民族盛装的少年、扶老携幼的牧民群众从四面八方不断赶来。这时流动售货大棚车也来助兴,车上米面油、奶食品、小商品应有尽有。奇石和烧烤摊点给平时寂静的小镇带来浓浓的烟火气,只有不远处站着的几名警察似在提醒着这里是边境地区,这是个难得欢腾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进入礼堂后,舞台门楣上方悬挂着横幅——“乌力吉小学幼儿园‘牢记党的教导争做强国少年’庆‘六一’江格尔赞展演”。舞台沿袭了几十年一贯的风格,红色幕布人工拉开后,背景是一幅草原风情喷绘图。这将是一台没有光影变幻辅助的朴素文艺演出,恍然间我竟有一种回归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坐在礼堂紧促的实木硬板椅上,了解到“江格尔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用独特的唱词、唱腔、表情、动作、乐器讲述战无不胜的草原英雄江格尔带领12勇将保卫家乡宝木巴的故事,整部作品充溢着正义、包容、团结、智慧。“非遗进校园,江格尔赞是其一。”敖云说。来不及细问,这时悠扬的长调唱响了,欢快的陶布秀尔奏起了,青春的手臂舞动起来了,我似乎看到了羊群、骏马、骆驼、沙漠、山川、河流,看到了炊烟,看到了英雄纵马的矫健身影,看到了额吉搅动的奶勺和煮沸的奶茶,氤氲中浅吟、独唱、合鸣,稚嫩的童声、饱满的女声、雄浑的男声,此起彼伏,柔软绵长,行云流水,余音袅袅……15个节目汇聚了幼儿园中班至六年级几乎所有的师生和部分家长,每个动作都精雕细琢,共同演奏出一曲奔腾不绝的奋进之曲。</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看一个地区的发展一定要看教育。夜晚的一场小雨滋润了乌力吉。敖云说:“远方的客人带来了喜雨。”我们齐说:“江格尔赞带来了吉祥。”清晨微冷中,一座崭新的乌力吉学校校园呈现在眼前,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幼儿园、标准化塑胶操场规整有序,我们观摩学生绘画、书法、手工艺品展,参加学校“庆六一”大会,蒙古象棋比赛,社会爱心助学捐赠……陪同的孟校长说:“这几年社会各界对教育支持力度非常大,企业帮助我们建起了多功能室,完善了基础设施;以艺助教,艺术家们开展作品义卖支持品学兼优的女童;而学校老师与城里老师一对一的日常交流又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我们现在无论设施无论教学无论艺术氛围都不逊于城市小学。”可不是吗,学校就是老师和孩子们的“宝木巴草原”,是知识的殿堂,是梦想起航的地方!这里能让人诗意地生活、学习,在琅琅书声和脉脉书香中浸润心田,滋养精神,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