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标准是什么?<div><br></div><div>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答案。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视角,一千把尺子,“一千个贾宝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万事同理,殊途同归,总有一些共性、一些共识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好诗,不外乎是多数人喜欢的,不论庙堂,不论市井,不论文人,不论兵丁。如果大家都喜欢,那自是算在好诗之列了。<div><br><font color="#39b54a">是不是好诗,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font></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好诗是来自生活的</b></div><div><br></div><div>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切艺术绝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是“黄河之水天上来”。作为中华艺术重要一枝的古典诗词,<font color="#39b54a">只有特定的环境,才会产生特定的心境、特定的语境、特定的诗境,</font>才会有好诗自笔端喷涌而出。这是规律,至少目前在这个星球上,是铁定的规律。</div><div><br>人们常讲“诗和远方”,没有远方,岂可有诗?没有对事物的透彻了解,没有对生活的切身感悟,哪会在心底投射下诗情的影子?无生活,不可诗。即使写出来了,也极可能是对事物的以偏概全、一知半解,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主席教导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诗词的创作。</div><div><br></div><div>“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尽了生活与诗词的内在关系。<font color="#39b54a">诗人的生活态度,就是诗人的创作高度。</font>诗人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体味仔细与否,对人情世故的感受、顿悟用心与否,直接决定了所出作品的完整度和完美度。一定意义上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诗人,会不会写出好作品。找对象、叙友情,讲究三观合,是要看对方对待生活的评判标准是不是一样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看似一个想象力的问题,实质上是对事物本质把握的问题。</div><div><br>“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不对?对,但不全对。强调读书,不能只是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关起门来破万卷,没有生活的阅历和淬炼,没有生活味,只是死读书。下笔如有神的前提是,心中有天地,心中有江河。写诗,非走进生活当中去不可,非走进火热的生活当中去不可,非此无他,别无选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关门苦思,闭门造车,即使捏断再多的胡须也是枉然,也只能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div><div><br><font color="#39b54a">千年古县涉县,有山有水,山水形胜,山是太行山,水是清漳水;有历史有文化,神话娲皇女,英雄一二九,本就是滋养诗词的基地和母巢,</font><font color="#333333">没有理由不出好诗,没有理由不出好诗人。</font>“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诗人的笔触,只要链接起涉县的山川大地、风土人情、改革发展、乡村振兴,就完全可以出各个流派的好诗词,包括田园诗、叙事诗、离别诗、爱情诗、抒怀诗、咏史诗等等,即使边塞诗也无不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并不怎么高深,就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体悟。古人能,今人也能,今天的涉县人同样能。只是需要扬己之长,主攻一手,对准熟悉的领域,找到适合的主题。只是需要注意,古今毕竟不同,生活的时代不同,诗人的经历不同,一味地强调古,相反丢掉了今,忘却了诗人所处的当下的生活环境,那样写出来的诗,有古风,无今味,四不象。我的理解,写诗,既要融入古典的韵味,也要走出古人的生活,不能思想僵化,食古不化,只以模仿古诗为荣。</div><div><br><font color="#39b54a">在生活面前,诗词要虔诚地跪下来,甘作小学生。</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好诗是注入情感的</b></div><div><br></div><div>诗词讲究有感而发。感,就是感觉、感知、感应、感兴、感触、感想、感怀、感念、感动、感谢、感激、感恩、感染、感叹、感悟、感慨,等等带有感字的词汇,<font color="#39b54a">说到底,是感情,有情感才会有灵感,有灵感才会有诗感。</font>这是诗词的一大特色。诗人的情感需要很丰富,或细腻,或粗狂,或低沉,或张扬,情感万般模样,诗品万般模样,均被一根情弦拨弄着,风格虽然迥异,但都带着诗人的本心,带着心底最柔软的触动,所以诗句中流淌着的情愫,最使人揪心,也最让人共鸣。</div><div><br><font color="#39b54a">但凡留芳于世的诗词,大多是在痛苦中写作,泪水中沉思,跌宕中高歌,磨难中诞生。</font>苦难出诗人,情感出好诗。用情写诗,最早要追溯到《诗经》,即中国诗歌的源头。其中一首爱情诗歌,耳熟能详,最为著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是不是中国最早的爱情诗?不好说,但因其凄婉缠绵,所以千古绝唱。中国诗词的最高峰——唐宋,出了多少诗人词家,就出了多少悲天悯地、感人悦己的情诗情词。“国破家何在,城春草本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感怀国事者有之,思念家人者有之。小至亲情友情,大至家国情怀,小情大情都是情,小情大情皆成诗。也因此,平日里说起来谁谁是诗人,一般就会联想到女诗人如多愁黛玉,男诗人似善感王子。</div><div><br>文学作品,需要有血有肉有灵魂。但凡传神的佳作,无一例外,情感满满。诗词自然是文学作品,这种极致的文字表达方式,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更胜一筹,胜就胜在讲情感、重情感、扬情感上。教授散文,常讲“我手写我心”。我的理解,诗词俱同。<font color="#39b54a">诗词不是冷面人,不是木头人,而是直击心灵深处的玲珑精致的小美人。</font>“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读起来,每一个人都会泪眼婆娑。情感出自哪里?就是诗人的内心,诗人心理的直观反映。这不是任何华丽的词藻所能超越的,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隔靴搔痒,不行。“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不是为三年得两句的艰辛而流泪,而是为一吟照内心的情感而流泪。此泪,为吟,非为流。</div><div><br>情是朴素的,所以动人。<font color="#333333">作为情感载体的诗词,自然用语上大致也是朴素的,为人所熟悉、所乐见。并非高冷的字眼才能动情,亦非高深的词句才能动心。</font>高深,肯定莫测;质朴,方具力量。浅白,无华,但谁也读得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惊慕了多少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惊艳了多少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惊诧了多少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惊醒了多少人?</div><div><br><font color="#39b54a">在情感面前,诗词要虔诚地跪下来,甘作小学生。</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好诗是讲究使命的</b></div><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诗词小众,但绝不小义。</font>咏志,于诗词而言,是头等大事。用诗词言志向、表心迹,乃诗人创作和生活的一大常态。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有毛主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叫人热血沸腾,因为诗有灵魂。</div><div><br>诗魂,是诗的意义所在。诗人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写作是有使命的,那就是为时代高歌,为百姓高呼。“文以载道”,就是讲道理、明事理、述情理、辩真理,这是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也是诗词创作的重要目的。一首好诗,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自是有其时代价值、现实意义,有其或明或隐的历史启迪。即便“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也是如此。</div><div><br><font color="#39b54a">渲染道义和道理,就要由小我走向大我,由小天地走向大天地。</font>诗词的作用,更多的不在于为自己,而在于为他人。初学写诗时,可能意识不到,一旦成长起来,就会以诗为媒,以诗塑人、以诗惠世。如果站在韩王山上,看着大好河山,抒发的只是眼前美景,而不见对韩王的追思,对大汉的遥想,对历史的思考,对未来的畅想?那只能算是小格局、小格调。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果你的诗词中,只有你没有他,那注定是孤芳自赏,是走不远、走不久的。赋比兴的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诗句,才是知识分子的心血结晶,才是诗的王道、正道与大道。</div><div><br>诗词不是隐私品,而是献给生活、献给大众,甚至献给历史、献给后世的公共艺术品,带有显著的社会属性。诗人首先要解决好为谁写诗的问题。要有一颗开放的心、共享的心,格局放开了,观察事物的视角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就不会再去拘泥于某个狭小的领域,而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世界也就会想有多大有多大,诗境也就会想有多高有多高。这里,也建议,写诗不要只写冬雪春草,夏花秋果,卿卿我我,花前月下。岁月静好,总有负重前行之人。<font color="#39b54a">岁月静好下的诗人之眼、之足、之心,应当多多关注那些负重前行之人的汗水、泪水与血水。</font></div><div><br>蝴蝶效应,对诗词很有必要,可以通过联合联动,用别的艺术形式来映衬诗词,从而实现双赢共赢。“仗剑走天涯,我是独行侠”,至少现在不可以。一个人不可以,一个群也不可以,而是需要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关联。乐府本是音乐机构,后来发展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联合,古来有之。联合起来的音乐、舞蹈、朗诵、武术、歌唱、表演、绘画、书法等等,只会突显诗词的魅力,只会为诗词加分。少林寺为什么要做旅游?满江红为什么要拍电影?时代光速发展,不要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而要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div><div><br><font color="#39b54a">在使命面前,诗词要虔诚地跪下来,甘作小学生。</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