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

房学武

<p class="ql-block">  赶场,北方称"赶集",南方部分地区称"赶圩"或"赶街"。在岁月的长河中,赶场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承载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过去到现在,见证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对去赶场充满着一次次的期待。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许多生活必须品,都需要凭票购买。一个月半斤肉、五两油、二十六斤粮,这些数字仿佛刻在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所居住的川建大院(那时叫"西金𠂆家属区"),位于成都市北郊,距火车北站三点五公里。宿舍区往南一点五公里有一个洞子口场镇,一、四、七逢场。宿舍区往北四公里有"崇义桥"(现称大丰)场镇,二、五、八逢场。每到赶场的日子,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天一亮就会带上自家地里出产的蔬菜,或十几个鸡蛋,还有的手里拎着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几斤菜油,步行前往场镇上去换取酱醋茶钱。那时候生活艰苦却挡不住大家在赶场的路上说说笑笑,赶场的路上充满了生活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场镇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卖菜的、卖土特产的、卖农具的等等…。摊位前叫卖者和购买者讨价还价,达成交易后称称付钱满意的离开。那时候人们的收入低,一个二级工月工资三十七元。不过物价也低,壹、两分钱一斤的新鲜蔬菜,七、八分钱一个的鸡蛋,不过蛋、肉都不好买,那是凭票的东西。我的印象中赶场天,能在场上吃上一碗八分钱的清汤小面,都是莫大的享受,那碗小面热气腾腾,面条劲道,汤汁面上飘着些许油花,淡淡的葱香味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赶场不仅是买卖的场所,更是基层百姓交流信息、分享生活的平台。人们在这里交换着生活的琐事,分享着彼此的喜悦与忧愁。那种质朴的人情味,至今让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隨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洲大地,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不再匮乏,凭票供应的日子一去不返了。商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然而赶场的传统并没有消失,反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如今,赶场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而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上周末,我和朋友一行八人,驱车近三十公里,来到郫都区唐昌镇赶场。场镇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场镇宽敞整洁,摊位规范有序。有农家的土特产、新鲜的蔬菜水果、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传统小吃、特色美食应有尽有。人们在这里品尝着美食,欣赏着各种商品,享受着购物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在赶场的人群中,有着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应该和我一样,是带着怀旧的心情寻找过去的记忆;有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让孩子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有年轻人,他们在这里寻找着时尚与传统的结合。每个人都在赶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赶场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赶场这一传统活动,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放慢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在唐昌赶场的过程中,我感慨万千,从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到如今物质极大的丰富的年代。赶场见证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让我们看到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赶场这一传统活动都将永远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赶场是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美好。让我们在赶场的体验中,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