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天气:阴转晴</p><p class="ql-block"> 我们校长是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学校交流群里常能收到他分享的教育类公众号。那日他推荐“校长内参”视频号时,我原以为是管理干货,直至某次指尖误触,才惊觉这方小屏幕里藏着教育的“活水”——既有原教育厅司长王文湛对“双减”的深度剖析,也有余映潮老师拆解课堂管理的“妙招锦囊”,那些凝结着智慧的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数字浪潮与纸质墨香交织的时代,教师该如何做一名清醒的“阅读摆渡人”?</p><p class="ql-block"><b>当“读屏”遇见“读书”:让两种阅读彼此照亮</b></p><p class="ql-block"> 通过校长分享的这个视频号我能感受到,在这个电子信息时代,读屏获取知识与阅读纸质书本获取知识是不一样的,这个时代的学习两种获取知识的方式都很重要,关键是我们要处理好这两种阅读方式之间的关系,不管哪种方式阅读,都要做到灵活多样,深刻专注才能将阅读付诸于行动。</p><p class="ql-block"> 班上夏小果同学的转变,恰是这场阅读革命的生动注脚。 夏小果同学由于家庭原因,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期中考试后,我找来夏小果和他爷爷进行了一次长谈,我先告诉小林爷爷,找他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绝不是因为孩子分数没考好,而是因为小果后面的学习需要老师与家长携手帮他度过难关。我先带着夏小果做了试卷分析,找出了他考试不及格的主要原因:一是计算不过关,有时20以内的加减还出现失误;二是课本基本概念没弄懂,三是解决问题时因为读不懂题意,不会分析问题,导致解决问题几乎不能得分;四是字迹潦草,学习浮燥态度不端。原因找到后我给爷爷的建议是要每天从课本例题开始坚持读课本,养习惯的同时加强孩子表达,边读边思考等能力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以前这些基础不牢的孩子,我总是把他们单独找到身边讲解,订正,再错再讲再订证,反反复复但学习效果并不好,孩子一旦离开家长老师的辅导与督促,学习表现又会立刻打回原形。以前我和家长都以为孩子学习成绩的落后是知识点没掌握,或学习方式不对,理解能力差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但通过对班上孩子的调查,我发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孩子的阅读能力没提升造成的,阅读能力不提升,孩子思维更得不到提升,刷再多的题也只能是暂时的提高分数,而不能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直到在视频号里听见吴颖惠院长说“专业阅读是教师的精神底气”,我才忽然意识到:或许孩子缺的不是老师“讲题”能力,而是孩子独立自主的“读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明白了“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后, 课堂上我便带着小林逐字读课本例题:“先看这行字‘每筐苹果重25千克’,‘每’字藏着什么?”“是每份数!意思是这一筐苹果重25千克,那一筐苹果也重25千克,筐筐苹果都重25千克,每25千克苹果就能装这样的一筐”,当他用红笔圈出“关键词”,找到“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时,我知道,他对解决问题已经有了基础,放学后当爷爷陪着小林在数学群里朗读,祖孙俩的声音从磕磕绊绊到清晰流畅,群里的同学和家长与我一起,见证了很多像小果一样通过读书走出困境的例子。不到半学期,原本见题就躲的小果,在六月月考中捧着86分的试卷笑得眼睛发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当他能指着课本说出“除法其实是乘法的逆运算”时,我忽然懂了:数学阅读不是机械背诵,而是让文字在思维里生长出逻辑的枝桠。</p><p class="ql-block"><b> 从“三步读题法”到“灵魂唤醒”:教师的阅读姿态就是最好的教</b></p><p class="ql-block"> 在视频号里听到“培养阅读力”后,我把它拆解成可触摸的实践,一年级起,我带着孩子们训练用“三步读题法”解决数学问题。第一步正着读,不掉不添字,把题目读正确;第二步读出已知未知;圈出关键词;第三步反着读,读出每个数量的含义及关系。三年下来班上大部分孩子善思考,巧质疑,能补充,会分享等核心素养的能力大大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比较强。尤其是在大单元实践学习中孩子们能通过读懂学习任务要求,用多元表征的作品操作、表达推动课堂教学,促进真实课堂的发生,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p><p class="ql-block"> 王家琛同学对历史很感兴趣,他总追着我问“秦乃边陲之地,能统一六国的为什么是秦始皇?”我便建议他读《史记·秦始皇本纪》,又推荐他看《中国通史》等纪录片。王家琛的姐姐王家琳也曾是我的学生。有时数学课上完了我会讲讲家琛姐姐从小刻苦求学的事迹给班上的孩子们听,今年暑假,王家琛跟着读大学的姐姐看完了纪录片《唐宋八大家》,开学时王家琛兴冲冲告诉我:“姐姐在大学征文比赛中写的关于苏轼的文章《穿越千年来见你》获奖啦”!我笑着说:“你们姐弟俩真幸运,通过读书看纪录片就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以前只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常在写文章时拿来引用,至于好的原因从没深思过。现在经历过一次次与孩子们的阅读交流后,再读这句话,哲学家深邃的思想才慢慢有了体会。这“一棵树对另一棵树的摇动”里藏着教师的双重使命——既要让自己成为扎根书海的树,用专业阅读去涵养教育的深度;也要做吹起书页的风,让孩子在文字里去看见更辽阔的天空。当在视频号里听完李镇西老师的“师生共读故事”,我便带着孩子们开辟了“阅读角”;当读完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这本书后,我便试着让复习作业变成“用图进行单元总结”……这些细碎的改变里,藏着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不是传递,而是唤醒。</p><p class="ql-block"> 微云初散,夕阳给办公桌上的课本镀了层金边。手机里弹出新的视频号推送的“教师的书架,就是学生的世界”——我深以为然。愿我们永远能做手捧书香的人,让每一次阅读都能成为一次“摇动”,让每一次思考都能化作推动云朵的风,让阅读的种子撒进孩子的灵魂深处,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某天孩子们会懂得:那些读过的文字,抚摸过的书本,已在生命里长成了抵风御雨的森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