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此行在达卡入住的After Hour酒店在富人区,而此行中也有到贫民区去拍摄的安排。我把这两者的所见所闻组合在一起,我是觉得这两者都是这个国家、城市的组成部分;所见的贫富之间的差距很大,这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样的社会形态不仅仅是在孟加拉国,而是非常普遍地存在我们这个世界上。 这是一处吉大港那边的贫民区,用简易材料搭建的屋子沿着海岸延申,应该是渔村。 村里的路边摊 路边摊的老板; 干活的人们; 棚屋的主人; 棚屋门口的女孩; 屋角的吮指男孩; 修补渔网。 那里的人们不排斥外来的不速之客,都喜欢被拍照;当然,拍完照了是要给点小礼品的。 小孩子们总是无忧无虑, 在这样乱乱的地上拉拉小车子也蛮开心的; 当然有得好东西吃应该是最开心的,不知道为啥他有点想哭? 导游在行车途中偶见一处帐篷群,说这是一处少数民族的贫民窟,于是停车并带我们进去看看。 帐篷不算太多,但好几个帐篷口都放着太阳能板来获取电力; 找了个每人的帐篷拍一张,里面就是全部家当了。 那里的小孩子不少,也有玩具; 这位年轻妈妈怀里应该是出生不久的小贝贝; 也许是见多识广,小孩子们见到我们这些外人就毫不客气地过来伸手讨要“巧克力,巧克力”; 见到前方进来不少大一点的孩子,我们一行都感觉要“搪不牢”了,快点离开。 卡莱尔(karail)贫民区是达卡市区里最大的贫民区,在那里住着的绝大多数人是制衣工人、女佣、临时工、人力车夫,或者从事零售业务的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 卡莱尔贫民窟主要是一层和两层的房子,大部分房子很多是用竹子和铁皮改造而成的。这些房屋居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安全和质量保障。<br> 二层和上楼梯子 过道, 门口i的小猫, 简陋的厨房,但用的是燃气灶。 敲三合土;这个,我小时候也敲过,记得使用竹子手柄的小榔头。 光屁股的小孩子, 村子里的大家庭, 数钱的主妇; 两位年轻妈妈和她们的孩子; 街上的两老一幼; 披着漂亮披肩的老汉, 闲坐的老人,也许一辈子都住在这里。 村里最活跃的肯定是小朋友了, 这几位穿着鲜亮的小朋友在玩球, 来张合影; 在来张合影。 这应该是穿着校服的小学生,就像前几天看到过的穆斯林女校那样; 那边还有穿着校服的男学生在做功课,看到我们就回头开起了小差。 年轻人玩的就不一样了,像是去打板球;板球运动在南亚国家曼流形行的。 村里还有这样看电视的地方,不知道要不要收费?以前我们那边也有过的。 这几位围着手机不知道在干啥?拍了再说;回来一看,原来他们四个人用一部手机在玩游戏,不知道会不会“小来来”? 小姑娘有小姑娘的玩法, 她们人手一个洋娃娃,看起来玩得满开心。 这个小姑娘笑得很甜, 她可不是在玩,是在自家的摊位上值岗。 沿着村子的主路,两边有许多商铺, 木匠店, 铁匠店, 裁缝店, 电器修理店, 美容店, 茶馆店, 地摊也不少。 现做现卖的饼店,还有保温柜; 调味品店; 还有摆着一个牛头的肉庄,铁笼子应该是卖鸡用的。 抗在肩上的是一种脚踏的工具,像是在那个南亚的国家里见过,想不起来了。 这是卖冰淇淋的流动售货车。 到这个贫民区的,也有乘坐三轮车的; 卡莱尔贫民区和外面的联系还有一条水上通道, 水道的对面就是市区里的富人区了。 看了几处贫民区,再看看达卡的富人区是啥样的。 这是我们在酒店门前遇到的一位中文讲得很好的先生,一聊起来才知道,他曾经是孟加拉国驻北京大使馆的武官,是一位海军军官,他说很喜欢北京,很喜欢中国的文化;聊得不错,合个影。 由于我们早出晚归,所以只能在酒店附近看了看富人区是什么样的?前面是我们每天进进出出的路,两边的房子都不错。 路上也会出现这样的车流, 路上会有人向轿车里的人兜售东西。 看看附近的住宅楼吧,设计与建造都很不错; 楼里普遍地安装着空调;这样的配置在我们那里也是很不错的水准了。 这几处就是豪宅了, 前方的那栋楼是座清真寺,它的外观不像,只是我们到了那里才知道的。 一清早大厅里就有人来祈祷了, 进入大厅是要脱鞋的,老人脱起来不方便,年轻点的就会上前帮忙。 离酒店不远处还有一个属天主教的大院子,我们进去看了看,很清静。 院子里的路面上都画着这样的图案,我觉得天主既然来到了孟加拉,那也得入乡随俗的。 我们酒店的对面和街边有几家的小吃摊,我们的导游和他的助手们会在那里解决早餐。 我们的车每天都要从这里出行;这是个很像样子的高架路的路口。 再来几张我们晚间回酒店时路过商业街的照片;这些都是用手机拍的,了解一下达卡闹市区商业街的夜景。 大型商场也很多,也有名牌商店,档次也不低。 这些商业街上也是车流滚滚,看起来是不是也非常繁华? 我们进了一家商店,商店的设施看起来很棒,就用手机记录下我们此行唯一逛过的商场。 我想这样的商场不会是只有观光客的,因为我觉得观光客可能不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