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勾起的回忆 <p class="ql-block">一直期待在微信里能够读到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订阅了很长时间都未谋面,有点着急。就是这本书勾起我上世纪70年代末期,曾经在额尔古纳河中苏边境一个农场与中俄混血家庭相处近三个月的生活回忆,由于时间久远当时也没有好好记录下来真是很遗憾。往事悠长很多细节甚至都失忆了,但那段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读书,暑假来临,系里领导给我们联系了额尔古纳河中俄边境上恩河农场的中俄混血家庭,让我们跟他们练习俄语口语。这些家庭主妇是白俄妇女,都是过去移民过来留下的,男的大多是山东人,他们在这里生活了数十年,有的孩子都结婚了又成为混血儿。</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15个学生由系主任和班主任两位老师带领乘坐硬座火车在齐齐哈尔转车到了海拉尔,当地领导招待我们吃了一顿西餐,然后由农场的汽车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住在农场给安排的简陋的宿舍里,那时条件很差,睡的都是大炕,村里也没个像样的厕所,就用几块木板放在挖好的土坑上,蚊子臭虫全都有,可恶心了。但是每天早上吃的却是牛奶熬的小米粥,一开始吃不惯,后来喜欢了还吃上就瘾。这张图有点类似我们当时住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我们两三个学生一组分别去到每个家庭中去,每天和他们一起劳动唠家常。一开始他们很有戒心很本不跟你我们说俄语,小孩子也是,你用俄语问问他们也不用俄语说,因为那时改革开放还没开始,中俄关系是个敏感问题,又是边境小镇经常发生边境纠纷,所以管理很严,当地人特别是混血家庭他们更加小心翼翼,也不能与在苏联的亲戚朋友通信。</p> <p class="ql-block">他们住的都是这种用木头盖的房子,俄罗斯人称为“木刻楞”,每个家庭都有院子,种的都是土豆白菜萝卜啥的,俄罗斯妇女喜欢种花,把自己房前房后都用花草装扮很漂亮,屋内陈设如桌布,窗帘等都具有俄式风情,她们睡床,屋里有一面火墙用来取暖,烧的的是木炭。</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俄罗斯主妇一起劳动,帮她们除草收拾院子等,目的就是多听听他们怎么说。一来二去,她们跟我们也熟悉了,话也就越来越多,能够讲讲她们是怎么来到这里又如何留下来的,还有一些生活趣事,她们觉得自己就是中国人说的中国话,已经不想回苏联了,觉得在中国生活很好。休息时老太太还会给我们泡上一壶奶茶,和一些小点心是她们自己做的,挺好吃的。这张照片是我在老太太家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还有下面两张也是老太太家的人,翻了半天书柜找到这三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除了与俄罗斯老太太接触外,经过请示领导同意我们可以去边防军部队参观学习,用部队的远程望远镜看看河对面的小镇和苏联的边防哨所,听部队领导介绍边境管控和对面俄罗斯哨兵的故事。有一天早上,我出门上厕所,一不小心碰到了连部的大狼狗,蹭蹭的就追上了我扫了我屁股一口,蹭破点皮,连长赶紧让卫生员给我打了预防破伤风的针,可给我吓坏了,都不敢出门了。</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额尔古纳河都是原生态的,没有任何的开发和建设,人也很少,土地肥沃种啥收啥,有大片土地全是黄花菜野生的,可谓是遍地黄花分外香啊!如今,再去额尔古纳河右岸走一趟简直是另一番景色,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美的让人流连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