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温柔以待与勇敢前行:拒绝校园霸凌的全社会行动

穆如清风

<p class="ql-block">校园本应是孩子们汲取知识、收获友谊、健康成长的乐园,然而校园霸凌这一社会毒瘤却不断侵蚀着这片净土。通过阅读《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和《孩子,你可以更勇敢》这两本著作,我深刻认识到校园霸凌问题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以及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必要性。《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从心理学和社会工作视角,系统分析了霸凌行为的成因与干预策略;而《孩子,你可以更勇敢》则着重于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这两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理解与应对校园霸凌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也引发了我对如何构建"零霸凌"校园环境的深入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校园霸凌的残酷现实与深层危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园霸凌绝非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小打小闹",而是一种具有重复性、攻击性和力量悬殊性的暴力行为,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身体攻击、语言侮辱、关系排挤以及日益猖獗的网络欺凌。美国作家兼学校心理辅导员西涅·惠特森在《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中明确指出:"欺凌行为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困扰着被欺凌的孩子及其家长,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与身体伤害。"这种伤害往往不是暂时的,被霸凌者可能终生背负着心理创伤,甚至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严重心理问题,影响其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令人痛心的是,霸凌行为中没有真正的赢家。惠特森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欺凌者本身也是受害者"。那些通过欺凌行为来排挤他人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同伴认可的群体,他们可能源于情绪管理缺陷、决策能力不足、情感依恋缺失或归属感匮乏。这一观点打破了我们对霸凌者简单的道德审判,揭示了问题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和社会因素。电影《无声》中呈现的霸凌悖论——加害者同时是更深层次暴力的受害者——正是这种复杂性的艺术再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法律和道德层面审视,校园霸凌行为必须受到严厉谴责和有效制止。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法律为反霸凌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仅有法律远远不够,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对霸凌行为"零容忍"的道德共识。那些视而不见的旁观者、息事宁人的校方、甚至为霸凌行为找借口的家长,都在无形中成为霸凌文化的共谋者。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任何对霸凌行为的纵容或淡化处理,都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多维度构建反霸凌支持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对校园霸凌这一社会顽疾,需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为受害者提供全方位的保护与援助。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其作用不可替代。《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强调父母应与孩子建立积极的心理联结,在网络欺凌等问题上保持开放对话。当发现孩子可能遭受霸凌时,家长需要冷静应对,既要避免过度反应给孩子造成额外压力,也不能轻视问题的严重性。书中的实用策略建议家长:"需要主动去接触其他家长,了解孩子是否还有其他什么隐秘的活动",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往往能及早发现问题苗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作为霸凌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肩负着预防与干预的首要责任。惠特森提出的"十大实用策略"中包括:"学校制定欺凌政策时,需要包括网络欺凌,并非常明确应对措施和标准"。有效的反霸凌措施应当包括增加成年人在校园中的监督频率、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建立明确的报告和处理机制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强调要将旁观者转变为"盟友",因为研究显示"如果有同伴能够站出来制止欺凌,那么欺凌行为或许就会在10秒钟左右停止"。这种同伴支持系统的建立,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校园中的权力失衡状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层面则需要形成对霸凌行为的共同抵制氛围。媒体应当负责任地报道霸凌事件,避免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和对暴力行为的变相宣扬;社区可以组织反霸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意识;网络平台应加强对网络欺凌内容的监管。《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特别强调网络欺凌的防治,建议"培养孩子做一个文明的网民,让他们懂得社交媒体上面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在全社会范围内,我们需要像《孩子,你可以更勇敢》所倡导的那样,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与勇气,让他们不仅能够保护自己,也愿意为遭受不公的同伴发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从根源预防霸凌的文化重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校园霸凌,我们需要超越个案处理层面,在文化和社会心理层面进行深层次变革。《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提出的"终结欺凌的八个关键点"中,特别强调培养孩子的社交和情绪能力的重要性。这种能力培养应当从幼儿期开始,李玫瑾教授指出:"3-6岁是培养孩子品格的黄金时期"。通过体育运动、角色扮演游戏和主题阅读等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会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技能。《孩子,你可以更勇敢》中提供的各种情境训练,正是为了增强孩子在面对挑战时的心理韧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霸凌者的帮助与转化同样不可或缺。惠特森在书中专章讨论"向欺凌者伸出援手",指出:"关注欺凌者的心理需求"比简单惩罚更为有效。许多霸凌行为背后是孩子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或模仿习得的攻击性行为模式。通过心理咨询、行为矫正和正向榜样引导,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孩子找到更健康的社交方式和情绪宣泄渠道。正如书中所言:"若是能够将欺凌者引向正途,便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构建友善包容的校园文化是预防霸凌的治本之策。这种文化强调尊重差异、接纳多元、倡导合作而非竞争。《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中描述的"资源教室"概念,正是为了让特殊需求学生能在普通学校获得支持性环境。当校园中的每个孩子——无论其身体条件、学习成绩或家庭背景如何——都能感受到被接纳和重视时,霸凌行为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我们需要教导孩子们:"当我和这个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这种对差异的尊重是友善校园文化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结语:共同守护每一朵成长之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和《孩子,你可以更勇敢》这两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校园霸凌问题的复杂性和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必要性。霸凌不是"孩子间的玩笑",而是可能影响一生的人格伤害;制止霸凌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家庭、社会和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正如惠特森所说:"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愿世间再无欺凌"。这不仅是美好的愿望,更应成为我们努力实践的目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法律完善到道德教化,从家庭关爱到学校教育,从社会监督到文化重构,我们有许多工作可以做,也必须做。《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扉页上的话令人动容:"我把最美好的世界摊开在你面前,我只愿,你能爱这个世界,并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这应当成为我们对所有孩子的承诺。让我们携手行动,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没有恐惧、充满尊重的成长环境,让每一朵生命之花都能在阳光下自由绽放。只有当每个孩子都学会温柔待人并勇敢做自己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零霸凌"的校园愿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