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察瓦龙到察隅,全程224公里,计划用时10小时。 早晨的察瓦龙,在酒店的观景台用手机拍摄的全景照片,左边是昨天来时的路,右边是今天要去的远方,中间的怒江显得非常和缓、安静,从我们眼前静静地向前流淌。<div>天气不错,完成丙察察全程的穿越应该没有问题。</div> 国道 G219北起新疆阿勒泰喀纳斯,南至广西东兴市,全长10065 公里,是中国首条长度超过 1 万公里的公路,也是目前中国里程最长的国道。沿途经过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十万大山等山脉,穿越新疆、西藏、云南、广西 4 个省区。G219从喀纳斯到察隅的里程正好6666公里,察隅的6666里程碑广场成为南来北往的旅友们的必至打卡之地。<br>尤其在现代语境下,6666有着如意、顺利和好运的含义,在时时面临挑战和风险的进行丙察察穿越的旅友心中,到这里打卡其实就具有了祈福的含义。 注意,我们昨晚回到察瓦龙已经把蓬头垢面的三台TANK300重新洗理得油头粉面,全队经过一晚的休息又变得生气勃勃活力四射了!<div>在出发前我们来到G219国道6666里程碑处打卡留念,也是为我们今天能够胜利穿越丙察察进行祈福。</div> 也和石碑拍个纪念照,毕竟吹牛也必须有图有真相,对吧。 刚刚驶出察瓦龙,就开始堵车,远远地看去,排队长度大约一公里,问题似乎出在前方的一个陡坡那里。 行至陡坡处 <p class="ql-block">这台奥德赛反复冲坡三次,就在后续车辆有意让它靠边等待的时候,奥德赛通过一脚争气油竟然冲上了坡顶。</p><p class="ql-block">底盘低或动力差的车辆在这样的大坡前确实面临巨大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虽然坡陡,但对于我们这样的车辆来讲还是比较轻松的,我们车队逐次顺利过坡。</p><p class="ql-block">从话外音能听出来,旁边的人在催促三号车赶紧跟上,其实上陡坡逐次通行是基本的安全措施,并不是我们车队特别的方式,心急可以理解,但事故不会落在催促者头顶上,为三号车保持节奏点赞!</p> <p class="ql-block">察察路段刚一开始就是多处塌方,看得出来沿途的地质条件十分糟糕,路侧上方的大石头似乎随时会从上面滚落将恰好经过的车辆砸扁或者推下旁边奔腾咆哮的怒江。</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地质环境,经过太阳暴晒会使沙石松垮导致滚石或塌方,也会因为连绵雨水使泥土流失导致滚石或塌方,总之这里的山体想尽办法找各种理由塌方,给道路通行带来麻烦和风险,正因为如此,这条路经常被交通管制,貌似永远修不好。</p> 看看右侧嵌在山体泥沙中的大石块,似乎在觊觎来往的每台车辆,算计着要冲着哪台车下手。 <p class="ql-block">道路就这样紧贴着崖壁向前延伸</p> 处处透着大自然的狰狞,就在我们惶恐之余,大自然也会突然展现一幅美景,松弛一下旅者紧绷的神经。 当我们在自叹旅程艰难颠簸的时候,看到路边这些在漫天黄土灰尘中坚毅向前的单车骑行穿越者,内心升起由衷的钦佩,这种执着和坚韧让我们感慨不已。 道路在抢修中通行,在通行中抢修 我们的车队通过怒江桥 桥旁有关察察公路的交通管制的通告 每每看到清澈的流水,我都很感动,也许因为难得,因为稀有?! 跨过怒江,在目巴村转向沿名为“让舍曲”的小河逆流而上,让舍曲两旁树木茂盛,水流清澈,彷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沿着让舍曲逆流而上,前方就是雄珠拉垭口,但是天气也开始变得阴沉,甚至伴有白色雪点。 开始翻越雄珠拉 我们可以平视雪山了。 由于山顶都是冰碛碎石,有些石头外形很尖利,不小心是很容易导致轮胎破损的。 果然,随着靠近雄珠拉垭口,路边停着好几辆补胎和救援的工作车辆,可见,这个路面对轮胎是相当不友好的。 从早晨8点30分到下午13点30分,历时5个小时我们才到达距离察瓦龙87公里的海拔4636米的雄珠拉垭口,离目的地还有接近140公里,加上垭口路面泥泞,我们无心停留决定继续前行。 蜿蜒的山路,全部都是沙石路面,完全没有铺装。 远处的雪山群峰蔚为壮观。 离开雄珠拉垭口一路下山不久到达目若村,目若村是察察公路沿线比较有接待能力的一个村庄,地形地貌很像新疆或者说很像欧洲的瑞士,目若村四周有几家在建的木屋或者星空酒店,可见随着丙察察道路设施的提质改造,这里的商家正同步进行旅游接待能力的投资布局,也许不久会变成G219沿线上一个很有名气的停留节点。 目若曲从目若村旁边流过,和前路将要经过的嘎达曲合流成为独龙江的上游,路上跟队友开玩笑说,发个救生圈往南漂个五、六十公里就可以到达我们需要在路上花三天时间才能到达的独龙江迪政当村,和去年见到的纹面女老太太握手再聚了。 去年此时的丙察丙之旅还历历在目 嘈杂纷乱的目若村,通过对讲机象征性地征求了一下大家的意见,天气不好,人多车多,停留休息的价值不大,加上早餐的时候有言在先,实现了油条豆浆自由的队友们,预先储备了相当的能量,因此大家一致决定不在这里停留继续赶路。 <div><div>离开目若村拐向昌拉垭口方向的时候,看见了这座完美的金字塔型的小山峰,完美得不像大自然的作品,倒是像人类的工程产品。</div></div> 经过1小时40分钟,我们大约在下午15点10分到达距离雄珠拉垭口42公里的海拔4498米的昌拉垭口。 昌拉垭口道路泥泞,天气阴沉,我们短暂停留,拍照留念后,车队继续向益秀拉垭口前行。 益秀拉垭口距离昌拉垭口大约34公里,海拔4706米,是察察公路海拔最高的垭口,也是我们此行中某一两位队友的“人生新高度”,今天连续的三个4500米级的垭口在不断地刷新他们的“人生新高度”。<div>随着海拔的持续攀升,距离益秀拉垭口越来越近,道路两旁的积雪越来越厚,于是我激动地跟队友发出预告,我们将从雪墙中穿越益秀拉垭口。</div> 被厚厚白雪覆盖的益秀拉垭口。 行驶在白雪皑皑的益秀拉垭口 车队停在雪墙边。 雪墙前留影打卡,以备将来吹嘘炫耀时使用 此情此景停车拍照打卡确实很有必要。 队友在雪墙上奋笔疾书,题词留念! 我们四个队友凑了四块腹肌在这大美舞台上秀了一下 现在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是江南四大才女! 当时随手拍摄了这张队友在雪墙处摄影的照片,本意是通过人和雪墙的对比来显现雪墙的巨大体量,但是后来在审视这张照片的时候变得非常心有余悸:雪墙很高,中间已经有裂缝,如果出现雪崩会相当的危险,万幸没有发生意外。老话讲君子不立危墙,以后这种情景必须多加小心,这样的经验教训要认真汲取。 我们的车队从雪墙穿行而过 穿越益秀拉垭口的车辆中出现了特斯拉的身影。 下午16:40,我们离开欢乐的益秀拉垭口驶向65公里外的目的地:察隅 离开荒芜冷峻的益秀拉垭口,下得山来我们瞬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季节,山谷雾气缭绕,植被茂盛,溪流潺潺,车队在这样的路上穿行,惬意感油然而生。 空气清馨湿润,时间似乎突然慢了下来,车队在这样的仙境里无声地行进,降下车窗,我们贪婪地呼吸着大自然赐予的香甜空气,也许这是作为我们即将完成丙察察穿越得到的最好奖赏。 <p class="ql-block">从益秀拉垭口到察隅沿途旁的树枝上挂满了松萝,松萝喜欢多湿多雾、阳光充足的环境,常生长在深山老林的树干上或高山岩石上,对空气的要求极高,只有在空气新鲜的地方才能安然生长,如果能够看到松萝说明当地环境质量优异,如果到处都长满了松萝,说明当地的环境那是相当的优异!</p><p class="ql-block">有幸得是,我们正身在其中。</p><p class="ql-block">比较搞怪的是松萝别名很多,数了数有24个:龙须草、云雾草、天蓬草、女萝、松上寄生、松落、雪风藤、山挂面、金钱草、关公须、天蓬草、树挂、飞天蜈蚣、松毛、海风藤、石丝线、飞山翅、仙人头发、金丝藤、老君须、胡须草、荼须、过山龙、石须。这么多别名让公安户籍科的同志情何以堪?!</p> 看到了桑久村的村碑,意味着我们已经真的完成了丙察察全程的穿越,内心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刻没有出发时想象的激动和自豪,更多涌出的是释然和轻松。 即将离开察察公路转向察墨公路,察墨公路是从察隅经然乌湖到波密,再从波密经嘎隆拉隧道进入墨脱的公路,现在新的察墨公路即G219国道察墨段实际上已经修通了,从察隅到下察隅、上察隅,紧贴着中印实控线,到达墨脱格档乡,达木珞巴族乡到达墨脱,正式通车后,墨脱再不是一个进出同道的县城,而是一个环形线路,期待早日正式通车。 早晨8点半从察瓦龙出发到达察隅已经是晚上7点半,用了11个小时我们完成了224公里的察察公路的穿越,在县城华灯初上时分,我们一行再次以蓬头垢面的形象出现在街头。 察隅县,属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常住人口不到3万人。<div>林芝是西藏的江南,察隅又是林芝的江南,县城海拔2300米,气候四季温和、降雨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察隅有着以雅鲁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为主体的几十条大中小河流,水能资源极其充沛;察隅地处滇藏新通道重要节点,位于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上,是新的川滇藏交通大环线的必经之路和必停地点;察隅森林覆盖率达60%,珍贵林下资源、珍稀保护动物品种繁多,蕴含着金、银、铜、锡等数十种稀有矿物,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div>察隅县边境线总长588.64公里,共有藏、汉、纳西、独龙、苗、回、门巴、珞巴、傈僳、怒等十个民族和僜人。</div></div> 有关“僜人”,我在百度上查了一下,是这样解释的:<br>僜人俗称“僜巴人”,分布于察隅县西部和中国藏南地区东部,即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杜来河流域和察隅河流域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区(岗日嘎布山脉西支和米什米山地)。僜人是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尚未列入中国56个民族中。加上藏南印控区的僜人,总计只有5万多人。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实行一夫多妻制,21世纪初经过当地政府的教化,现在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了。 通过再战丙察察,我发现了一个可以用勇气面对挑战,用坚韧克服困难,用智慧化解风险的自我,一个享受了更多生命自由,眼界更加开阔的自我。一个更懂得敬畏、克制和包容的自我。感谢队友们的相互帮助、群策群力,用团队的力量进行了一次与绝美风景、大好河山相拥相融的伟大旅行。<div><br></div><div>一路走来,全部道路在拓宽,山体护坡在加固,大流沙在修桥,雄珠拉、昌拉和益秀拉三个垭口都在修建隧道,并且都已贯通,将来的丙察察不再是困难和艰险的代名词,必将变成一条坦途,没苦硬吃在这里再也不复存在了。<div><br></div><div>在推土机、挖掘机和盾构机的交响轰鸣声中,丙察察留给大家的时间不多.......</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