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交通巷北段</b><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漠孤烟原创</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吴家花园的北侧,还有28号和29号两座大院,也是铁路宿舍。<span style="font-size:18px;">铁中同学苏玲和苏敏就住在这里,</span>这两个院落解放前也都是大户人家的公馆。</p><p class="ql-block"> 这两座大院再往北往东,零星地散落着很多小院,展现出另一种情景。</p><p class="ql-block"> 当时还属郊区农村的这些小院,几乎无一例外都用存活植物编成的篱笆围起来,院内种一些花草竹木,养些鸡鸭,有一条狗看家。</p><p class="ql-block"> 里面的住房虽多是泥墙茅顶,但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些院落里的房舍,有的是本土村民的住房,有的是一些抗战及各个时期陆续西迁入蜀的外省人的居所。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每个院落旁都有清澈的小溪或沟渠流淌。</span></p><p class="ql-block"> 这些农耕生活聚落就是典型的川西林盘 ,独特的生态系统组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幅幅恬静优美的川西风情画。</span> </p> ☆☆☆☆☆☆ <p class="ql-block">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有一个院内居然住着一位高鼻凹眼的俄国老人,妻子是中国人。这对夫妇很少与别人交往,孩子们只知道他们叫沙爷爷和沙奶奶。至于他们是什么时候,为了什么,从什么地方迁到这里,一般人就不得而知了。小时候的我多次看到沙爷爷在自家院门口与邻居和蔼地谈笑,还蹲下去慈祥地撫摸小孩的脸庞。所以我每次路过这里,都要放慢脚步,希望能够单独碰到老人,最好能蹭上去与老爷子说几句话,了解一点关于他们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以后,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才从《华西都市报》上看到:当年从苏联派往中国帮助抗日的一位俄罗斯老兵,抗战胜利后留在了中国,在成都结婚生子,就住在西郊交通巷、卧牛巷等几条巷子的延伸处。其后代均在蓉生活和工作,老人已去世矣。报纸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这位老人的前世今生。至此,陈华心中的谜底终于解开。当年的沙爷爷,就是这位令人尊敬的国际友人。</p> ☆☆☆☆☆☆ <p class="ql-block"> 这些小院就是交通巷这片居住区域的边缘了,继续往北,是一大片绵延数百米,直达一条叫做马河湾的小河的荒地和坟茔。荒地和坟地上长满了芭茅和其他杂草,也点缀着一些很好看的野花。</p><p class="ql-block"> 这片坟茔主要是满族人和回族人的墓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城市建设中,这里成为基建工地。当时坟墓都被挖开,墓坑中几乎所有的棺椁都是整块的石料砌成,而这种形制正是满族和回族人墓葬的特征。其中有四座挨在一起的高大坟墓,其墓碑比现今在永陵博物馆看到的还要厚实气派,碑面上同时镌刻着汉文和满文,我还依稀记得那铭文是甚么甚么大将军,也亲眼看见从将军墓中取出许多金银珠宝之类的随葬品。</p> ☆☆☆☆☆☆ <p class="ql-block"> 成都历史上曾经驻扎过大量的满清军队,从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清朝政府都把成都当成统治西南地区和巩固西南边防的大本营。因此很多满族人和回族人在蓉聚集而居,形成了近代的少城满族区等集中居住区。他们死后也结族而葬,马河湾就是其中的一块集中安葬地。至今,凤凰山麓仍保留有专辟的回族陵园,可见成都的满族人和回族人绵绵不绝且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现在市中心的宽巷子与窄巷子两个街区也恢复了当年满族人聚居的少城风貌,宽窄巷子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北方风格的四合院落与民国初年的老成都风情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不知今夕何夕。</p><p class="ql-block">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当年即便在成都的郊区小巷都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公馆别墅,而广褒的成都平原上则星落棋布着无数的川西林盘。</p> ☆☆☆☆☆☆ <p class="ql-block"> 成都是一座极其包容博大的、因历尽沧桑而装满故事的城市。</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漠孤烟 文&图</p><p class="ql-block"> 2025.06.10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