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3日—4日,意大利拉文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文纳,一个拥有丰富马赛克镶嵌艺术的意大利古城,早在大学期间就已萌生想法,希望有一天能亲自去看看。之后的几十年在世界上东奔西跑,即使曾来到意大利旅行,仍然未能成行,今天总算了却了心仪许久的心愿。</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说起马赛克镶嵌,一般都以古罗马马赛克镶嵌作为认知蓝本,罗马的马赛克镶嵌确实不错,起源又早。上次去突尼斯旅行,突尼斯城周边到处都可以看到古罗马留下的马赛克镶嵌遗迹,并盖了一座驰名世界的马赛克镶嵌博物馆。但古罗马马赛克镶嵌大部分使用自然原石,颜色灰暗。而拉文纳古城各个教堂的马赛克镶嵌画,用的是经过加工的宝石半宝石天然彩色石材,很多都是通过高温煅烧染色的玻璃制品,颜色极为鲜艳,工艺更加复杂,图案拼接越发细腻生动,尤其在拼接技法上大大完胜古罗马马赛克镶嵌艺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拉文纳这座古城不简单,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公元395年狄奥西多皇帝去世后,东西罗马分家,古罗马这块土地上一时分崩离析。402年,西罗马皇帝赫诺琉斯舍弃罗马而定都拉文纳,后被日耳曼王奥多阿克尔占领。东哥特人入侵后,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也曾把拉文纳作为坐镇势力范围的首都。到东罗马的皇帝查士丁尼接手了这座古城,拉文纳已经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可是个强悍帝王,他一度落脚在拉文纳。公元6世纪他已开始在拜占庭帝国领土内大兴土木,修建大教堂,并采取全新的马赛克工艺装饰教堂,拉文纳的各个教堂也正是于此时相继落成。建筑风格是典型的罗曼式样,全部由红砖砌就,几乎所有的教堂都大规模采取马赛克镶嵌工艺装饰。我们先参观了两座典型的马赛克镶嵌教堂:新圣阿波利奈尔教堂和尼安洗礼堂,满墙的马赛克镶嵌让人看后激动不已。特别是尼安洗礼堂圆形屋顶马赛克镶嵌,简直太美了,我的相机几乎拍个不停。早在1500年前,能有如此精湛的艺术,且色彩极其丰富,不得不佩服当年的艺术家工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文纳火车站附近地下通道墙壁上的涂鸦。</p> <p class="ql-block">新圣阿波利奈尔教堂。</p> <p class="ql-block">尼安洗礼堂。</p> <p class="ql-block">拉文纳圣维塔莱教堂的马赛克镶嵌画,可谓西方拜占庭艺术最辉煌的典范。当我一迈进宏伟的教堂,眼前立刻被闪闪发亮的黄金背景墙,和五彩的马赛克镶嵌画所震惊。蓝、绿、白、紫、黑色的马赛克,仿佛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从底部延伸至穹顶,构成了《圣经》中主要的场景。查士丁尼大帝和狄奥多拉皇后率领众多随从的马赛克镶嵌画显赫分立在左右两面墙壁上,显得十分突出,这两幅马赛克镶嵌壁画可是世界美术史上的重头戏。主壁龛外侧的墙壁描述的是亚伯拉罕准备献祭以撒的故事,另一侧则是亚伯拉罕和麦基洗德长老的故事。拱顶顶部描绘的是四位天使围绕着上帝的羔羊,耶稣和十二门徒马赛克镶嵌则装饰着两侧的拱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维塔莱教堂建筑是典型的罗曼巴西利卡式,全部红砖砌就。教堂外墙有几处飞扶壁支撑,500年后兴起的哥特式建筑大概借鉴于此。大教堂内堂呈八角形,有一个中央核心区域,上方是穹顶,由八根巨型石柱和拱门支撑。直径 16 米的穹顶和大型壁龛在 1780 年由博洛尼亚艺术家巴罗齐和甘多尔菲,以及威尼斯画家瓜拉纳绘制了壁画。描绘的是麦基洗德长老向得胜回来的亚伯拉罕献上面包和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赛克镶嵌画覆盖了教堂内司祭席上方的墙壁、拱顶以及后殿的半圆形穹顶。在后殿的镶嵌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基督耶稣坐在一个深蓝色的球体上,球体下方的岩石中涌出四股泉水。金色的背景顶部有七层红、蓝、白三色相间的云纹。基督左手握着类似权杖的 “书卷”,右手将一顶珍贵的皇冠授予圣维塔莱,两位大天使簇拥在耶稣基督的身后。在大天使的左侧,埃克莱西奥主教身着教皇长袍,手持教堂的模型立在一旁,整个场景设置在一片开满鲜花的绿色草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克莱西奥主教于公元 525 年与教皇约翰一世在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去世前一年,创建了圣维塔莱教堂,传说圣维塔莱是一名遭受迫害殉道的罗马士兵。教堂的建造由居住在拉文纳富有的银行家朱利亚诺·阿尔真塔里奥出资。这座巴西利卡式教堂于公元548 年 4 月 19 日由马克西米安主教祝圣。而狄奥多里克的继任者统治拉文纳也就十几年,被雄心壮志恢复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取代。公元540年,查士丁尼的爱将贝利撒留收复了拉文纳,教堂于547年完工。狄奥多里克和奥多亚克这些蛮族人信奉的是基督教的阿里乌斯教派,拜占庭统治拉文纳后,全部改为东正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幅驰名世界的艺术珍品分别高悬在后殿左右墙壁上,这是一个人物众多的场景,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从右侧走来,头上肩膀上装饰着大颗大颗璀璨的宝石,手持一个大型的镀金圣盘。主教马克西米安从左侧走向画面中心,他身穿教皇披肩,手持十字架。查士丁尼右手边的就是贝利撒留,身后跟着两位身着白色束腰外衣并带有深紫色标识的贵族,再后面是手持盾牌和长矛的禁卫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面墙壁是狄奥多拉皇后,由两位宫廷显贵陪同。她深紫色长袍的下摆描绘着三位智者进献礼物。狄奥多拉皇后头戴光环,佩戴着皇冠和长长垂落到胸前的珍珠串 。她的胸部和肩膀上披着珍贵宝石制成的蕾丝,身旁的侍女们穿着达尔马提卡长袍 ,戴着披肩 。狄奥多拉身边的两位女性与众不同,她们穿着更为华丽,但她们的脸部偏小、由形状更不规则的镶嵌片拼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狄奥多拉和查士丁尼没有自己的孩子,只有两个养子。一个是狄奥多拉与贝利撒留生的私生子,另一个是查士丁尼的侄子。狄奥多拉左手边的是贝利撒留的妻子安东尼娅,她与狄奥多拉是多年好友。紧挨着安东尼娅的是狄奥多拉和贝利撒留的女儿,其他的都是女眷随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狄奥多拉,她身世复杂,当过舞女、妓女等,是一个非常放荡的女人,但长得太美了,俘获了皇帝的心。查士丁尼为了娶她,竟然修改了罗马法典。狄奥多拉虽然出身低微,但她对查士丁尼重塑罗马帝国的辉煌起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公元532年,君士坦丁堡赛车场(马车)上爆发了“尼卡暴动”,当时查士丁尼被吓得不知所措,想逃跑,没想到狄奥多拉说了一句名垂历史的名言“宁可穿着皇帝的紫袍去死,也不苟活”,这让查士丁尼感到羞愧。于是他们夫妻俩指挥贝利撒留镇压了暴乱,三万暴民在竞技场内被杀。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大竞技场遗址上,还伫立着纪念镇压暴乱的方尖碑。狄奥多拉以坚强的意志、非凡的勇气终结了暴乱。在这幅壁画完成的第二年,狄奥多拉病逝,并被东正教封为圣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辉煌的艺术史有时仅仅是一群天才的底层工匠所创造,他们没有留下姓名,他们没给后人品读激动人心的故事,可正是在他们的手中,伟大的艺术名垂青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文纳,圣·维塔莱教堂,西方拜占庭艺术最辉煌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圣维塔莱教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亚略洗礼堂。</p> <p class="ql-block">拉文纳的三座陵墓也是值得打卡的地方,当然打头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越700年的时空,我们来到了拉文纳,探寻《神曲》作者但丁的灵魂栖息地。穿行在古老的拱廊与斑驳灰白色石墙间,仿佛能窥见但丁踱步沉思的身影。一块方形墓碑赫然铭刻着“诗人但丁之墓”的全名,在场的老外信誓旦旦地认为,这的确是但丁的墓穴。而在另一块已被绿色植物环抱的坟冢上,后人于1944-1945年另安置了墓碑。哪一处为真并不重要,唯见意大利百姓对但丁深深的敬意和爱戴。但丁纪念堂前,一对儿老夫妇正在吟诵但丁的诗篇,声音深沉而悠远。但丁的故乡是佛罗伦萨,但丁在拉文纳作古后,佛罗伦萨一直想把他的陵墓迁回故里,始终未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1321),意大利中世纪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者,以史诗《神曲》后世留名。我收藏的一枚文艺复兴时期制作的但丁纪念章,仍然躺在书柜里静静地窥视者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拉·普拉奇迪亚(Galla Placidia)墓室和圣维塔莱大教堂同在一个院落中。墓室不大,四周绿荫环绕,显得很肃静。这座陵墓空间太小,只能分批参观,一批十几个人,看几分钟就得走人。室内的天顶宗教图案,也全部用马赛克镶嵌装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圣维塔莱教堂是金碧辉煌的神圣天堂,那么加拉·普拉奇迪亚陵墓则是静谧迷人的星夜。浓郁的深蓝天空缀满了闪亮的星星,藤蔓环绕着麋鹿,耶稣放牧着羊群,熊熊燃烧的火焰旁的书橱里摆着四本福音书,以祭奠女主人在世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拉·普拉奇迪亚是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的女儿,西罗马帝国皇帝霍诺留的妹妹。西哥特人入侵罗马,加拉·普拉奇迪亚被西哥特国王俘虏成婚。之后,罗马人以六十万斗小麦将她赎回,嫁给了罗马军师君士坦提乌斯,二人育有一子瓦伦丁尼安。公元421年,君士坦提乌斯被立为皇帝、加拉·普拉奇迪亚成为皇后。君士坦提乌斯三世去世后,加拉扶植她的儿子瓦伦丁尼安三世继承皇位。加拉·普拉奇迪亚在拉文纳下令修建了很多建筑,其陵寝布满了丰富的拜占庭马赛克镶嵌,是拉文纳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的最后一站选择了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的陵墓(455~526),这座陵墓是拉文纳唯一没有马赛克镶嵌画的世界遗产,也是这一时期的国王陵墓中唯一幸存的孤陵。他让我想起了伊朗波斯波利斯居鲁士大帝的荒冢,同样沉眠于草莽荒原。不过狄奥多里克的陵墓周围绿草如茵,已开僻成国家公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狄奥多里克的陵墓远离拉文纳市区,我倆暴走了两公里才赶到天文台式造型的陵墓前,累得呼哧带喘。等爬到二层墓室,居然空空如也,仅有一个巨大的紫红色大理石浴缸摆放正中。这原本是个水槽,被改造成狄奥多里克大帝死后的归宿。如今水槽棺材破损、内里空空荡荡,他的遗骸早已被移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489年,在拜占庭皇帝芝诺鼓动下,狄奥多里克王率10万东哥特人西征意大利,越过阿尔卑斯山,打败前来迎战的奥多亚克国王。经三年围攻,于493年强占拉文纳,建立了臣属拜占庭帝国的东哥特王国。公元520年,狄奥多里克大帝下令建造了这座自己未来的坟墓。陵墓采用当时非常罕见的哥特式设计,上下两层都是十边形,直径达10米的圆形穹顶竟是一整块300吨的巨石落盖,暗红色的正十字铭刻在穹顶正中,气势压人。谁能想到当年称雄一方的东哥特王,统治疆土从意大利半岛扩展到西西里岛、达尔马提亚和普罗旺斯。他死后的1500年,墓室被洗劫一空,勇猛的大帝只能与孤魂野鬼为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历史像一叶孤舟,船上无论是英雄还是庶民,随着时间的年轮都会驶向茫茫的尘埃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珍惜生命吧!活在当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丁墓。</p> <p class="ql-block">加拉·普拉奇迪亚墓室。</p> <p class="ql-block">狄奥多里克陵墓。</p> <p class="ql-block">圣维塔莱教堂里的歌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