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這次來香港,我們特意安排了一天的時間,去大澳看看那淳樸寧靜的小漁村,特別是那裏獨有的水上棚屋。</p> <p class="ql-block"> 大澳是香港管轄的西部沿海小鎮,去那裏可以在市區坐地鐵,從東湧站出來,然後搭乘11路大巴士,約1小時車程即可到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1路大巴是比較舊款的港式車,鄉間公路狹窄,一路上無什麽景觀可看,往往都被公路兩旁的綠色植被遮擋…。</p><p class="ql-block"> 新奇的是大巴一路無報站信息,也無任何沿途站點顯示牌。觀察後才得知,乘客沿途站點要下車,需提前在通道扶杆的按鈕打鈴通知司機的。</p><p class="ql-block"> 幸虧大澳漁村是最後一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據說去大澳也可以乘船的,還有就是沿海邊步行前往,雖然景色絕佳,但約需3個多小時,是夠累的。</p> <p class="ql-block"> 從高處俯瞰,大澳漁村位於珠江口的東岸,與西岸的澳門隔江相望,它們雙雙守護在廣東的海運通道大門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歷史上大澳輝煌過,它曾經是珠江三角洲及鄰近島嶼的交通樞紐,也曾是一個很興旺的漁場及海岸淺灘的鹽場。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大批年輕人都跑往市區謀生,使大澳的農、鹽、漁業逐漸萎縮,不過仍有不少年長者喜歡這裏,堅守在老家過著簡樸的漁村生活,直至今天。</p> <p class="ql-block">㊁</p> <p class="ql-block"> 踏上大澳的土地,除了隨風飄來的,濃濃灌滿鼻腔的海鮮潮腥味外,滿眼是那傳統的漁村景色和寧靜的水鄉風情。</p> <p class="ql-block"> 在大澳的村鎮口,有一塊紀念石碑,記載著1971年香港第24任總督戴麟趾爵士,參加大澳公路啟用典禮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有村民告訴我們,香港政府已籌備建設輕軌交通,從東湧來往大澳,以進一步開發大澳漁村的旅遊資源。</p> <p class="ql-block"> 走進寧靜的石板小街,不久我們就看到了橫跨在大澳河上的“大湧橋”,藍色基調的橋身,在海風的侵蝕下盡顯滄桑感。它是大澳漁村的標誌性建築,一座開啟式的吊橋,當吊橋閉合時,船只是嚴禁通過的。</p> <p class="ql-block"> 在大澳鄉事委會歷史文化室裏,這些陳舊的照片記錄著大澳河的過往。那時渡河的交通工具僅是一艘靠人工拉動的“橫水渡”小船。</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湧橋上向東看,是通往大海的寬闊港灣,碼頭,漁船,海事船星羅棋布,向西看就是大澳漁村頗具特色的水上棚屋景觀。</p> <p class="ql-block"> 大澳河兩岸的水上棚屋歷史悠久,據記載可以追溯至宋朝,當時南方少數民族蜑(dan.4聲)家,以舟為室,視水為陸,浮生江海。但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加,漁船空間不足,便在水岸邊搭建棚屋安置家人。為方便漁船出行,抵衘潮起潮落的海水侵蝕,用耐用堅固的木材作支柱建起了臨水高腳棚屋。</p> <p class="ql-block"> 棚屋分布頗有講究,類似於現在的幾室幾廳,一般分為“棚頭”,“棚身”,“棚尾”,分別用作鄰居交流平臺,客廳和臥室,曬制海鮮的工作區,並設有小梯連接水面,方便出行。</p><p class="ql-block"> 水上棚屋排列緊密,都以木棧道加扶欄相連,戶戶相通,形成自然鄰裏社區。</p> <p class="ql-block"> 那天,我們沿大澳河邊的吉慶街遊覽,海鮮商品琳瑯滿目,店鋪花卉點綴,街道幹凈舒適,居家也賞心悅目。沒見豪華,沒有喧譁,留下的只有儉樸、寧靜且充滿自信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新基大橋是橫跨大澳河的另一座紅色基調的橋,連接著河兩岸的吉慶街和永安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橋是當地居民自籌資金建造的,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由於在水上的棚屋不算是蓋在陸地,所以棚屋的漁民需要自已介決棚屋區內的進出問題。小區內自建項目不少,新基大橋的興建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走過新基橋,我們沿小道繼續前行,路邊的居民區人煙稀少,留存的也盡是些老年人。</p><p class="ql-block"> 據說,大澳棚屋曾遭遇二次較大火災,所以沿途看到不少重建後改用鐵皮和水泥柱結構的水上棚屋,勉強保持著傳統的風貌。</p> <p class="ql-block"> 大澳雖然不乏廟宇和其它古跡,但最吸遊客的,還是那獨特的水上棚屋和縱橫交錯的水道及成片的紅樹林。還有大澳鄉事委會組織收集,記錄著大澳文化及社會變遷軌跡,擁有大量實物和照片的大澳歷史文化展示館。</p> <p class="ql-block"> 告別大澳前,我們在好景海鮮酒家用餐,曬一下菜單吧。</p><p class="ql-block"> 粟米魚肚羹 X1,</p><p class="ql-block"> 東江鹽焗雞半只 X1,</p><p class="ql-block"> 蒜蓉粉絲蒸扇貝(6只) X1,</p><p class="ql-block"> 清蒸海上鮮(1條)X1,</p><p class="ql-block"> 蒜蓉炒時菜 X1, 絲苗白飯 X6,</p><p class="ql-block"> 茶水 X6, 服務費10%。</p><p class="ql-block"> 雖然約1200元港幣的總價有點小貴,但食材新鮮,食之有味。</p><p class="ql-block"> 另外,這裏的居民包括店老板,可能因語言不通(不會普通話)都不願跟遊客多交流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大澳漁村附近,一片新建公寓樓拔地而起,大家猜測可能是漁民的改善用房。</p><p class="ql-block"> 告別大澳漁村,我們衷心祝願大澳人的生活越來越幸福美好,也希望傳統的大澳漁村在歷史的變遷中永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後曬一張此次(平均年齡75歲)赴香港大澳團隊的照片,並祝屏幕前的您和我們都健康快樂,闔家幸福!</p> <p class="ql-block"> 《遠離都市喧囂. 體驗香港淳樸生態自然景觀 .大澳漁村》</p><p class="ql-block"> 謝謝您的光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END</p><p class="ql-block"> 2025.06.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