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芒种刚过,鹿野一片葱茏。在仲夏美好季节,涿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涿鹿新云晋剧团文化惠民演出将从6月13日(农历五月十八,星期五)晚上开始,在保岱镇辛庄村演出三天六场晋剧大戏。</p> <p class="ql-block"> 辛庄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涿鹿县地名志》记载:“原始社会末期有人类居住。秦代建村后,因此地有祭祀尧舜神台得名“清神台”,后神台被毁,改村名为辛庄,意为不靠祈神吃饭而靠辛勤劳动维持生活。有诗为证:“神台无神采,勿如依手开,朝夕勤耕耘,洞宾自然来。”因“辛”取辛勤之意,以村民劳动精神得名。西房,清康熙元年(1662)孙家沟村姓孙的一户迁到此地居住种地,原取名孙家房。该村隶属辛庄大队,又位于辛庄西侧,后更名西房。因地理位置得名。”</p><p class="ql-block"> 另据涿鹿县政协和涿鹿县桑干河历史文化研究会编印的《始祖印记》记载:“辛庄村原名‘请神台’,因村中原有祭祀尧舜的神台而得名,‘祭天台’十米见方,有庙无顶。‘辛’字古通‘宰’,‘辛庄’村名与宰杀牛羊,三牲祭祀相关。”</p> <p class="ql-block"> 辛庄村不仅历史悠久,戏曲在这里也十分兴盛。据霍汉清先生编写的《山西梆子在涿鹿》记载:位于历山东边的保岱镇辛庄村是一个土地肥沃、物阜民丰的村庄,戏曲很早就在这里流传。早在清光绪年间,山西梆子就开始在这里盛行,村里也组织起唱山西梆子的戏班。开始只是模仿和自己编排,到了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聘请著名晋剧前辈“背锅生”崔文教戏。剧目有《杀虎走鞭》《五雷阵》《牧羊圈》《曹庄杀狗》《金刚庙》《麒麟山》《长坂坡》《失空斩》《天门阵》《让成都》《劈山救母》《斩黄袍》等。演员有孙老六(武生)、孙老十(须生)、马二旦(武生)、二张虎(花脸)、刘存海(刀马)、刘存有(青衣)、刘存海(花旦)、李瑞(彩旦)等。</p><p class="ql-block"> 民国年间,又请来南二堡村的山西梆子演员“二大头”教戏。除排演原有剧目,又排了许多剧目。如《石佛口》《破洪州》《柳毅传书》《狐狸缘》《玉虎坠》等。一批年轻人也加入了戏班队伍,有杜功狄(须生)、王有库(花脸)、刘伍堂(三花脸)等演员。司鼓张文元,拉弦(琴师)石全山、杜忠,二弦王宪珍、三弦王宪章、田增元等。</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辛庄村戏班改为村业余剧团。剧团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排演新戏。剧目有《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罗汉钱》《蝶双飞》等。涿鹿县马军庄村龙王庙戏台有一条题壁:“新(辛)庄剧团,一九五三年五月,《蝶双飞》《罗汉钱》”,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段历史。1958年,麦田公社成立文工团,辛庄村业余剧团的顾克升、唐孝义、闫长喜被录用,顾克升后进入了张家口青年晋剧团,唐孝义被涿鹿县晋剧团录用。</p> <p class="ql-block"> 1965年,传统戏被禁演,剧团根据形势需要,编排了晋剧《白毛女》《审椅子》等剧目。1970年后,移植了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剧目。</p><p class="ql-block"> 1978年,聘请县剧团的程云鹏排演了晋剧《逼上梁山》,接着编排了《十五贯》《五红图》《失空斩》《七魂山》《算粮登殿》《打金枝》等剧目。</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初,业余剧团达到鼎盛时期,舞台上灯光布景、帐幔大幕全新,演员队伍行当齐全,阵容整齐,演出水平空前提高。不仅逢年过节在村里演唱,还经常被邻村请去演出。</p><p class="ql-block"> 1984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演出水平,聘请曾在沽源县晋剧团工作的李明信(二花脸)和妻子周凤梅(青衣)教戏,为了留住他们,村委会派大拖拉机帮他从沽源县长梁乡的温铁炉村把家搬来,批了宅基地,在辛庄村落了户。在李明信的导演和指导下,编排了《李有卖肉》《祭星台》《访苏州》《天波楼》《走雪山》《二进宫》等剧目。后又聘请县剧团的花脸演员何文有教了3年,编排了《雁塔寺》《王花买父》《秦香莲后传》《秦香莲》等剧目。这一时期比较知名的演员有:石峰山(须生)、唐世春(须生)、田桂香(青衣)、周凤梅(须生)、樊桂红(小旦)、樊桂勇(花脸)等。鼓师唐圣义、铙钹温占禄、大锣张洪军、小锣张贵勇、梆子王正林。琴师顾入孝,二弦马德成,三弦闫长喜。</p><p class="ql-block"> 1990年以后,随着农民工大批涌进城市,辛庄村的业余剧团解散。那些演员乐师们多数都加入了民间剧团或者鼓手班。而樊桂红自己组织起了“辛庄晓花晋剧团”,依然活跃在城乡的舞台上。</p><p class="ql-block"> 辛庄村原有龙王庙,对面配建有戏台,为清代建筑。后戏台被毁,1982年新建戏台一座。新戏台又遭火焚,2010年在原址重建。</p> <p class="ql-block"> 辛庄晓花晋剧团</p><p class="ql-block"> 成立于1997年,负责人樊桂红。樊桂红,女,1971年出生,涿鹿县保岱镇辛庄村人。父亲樊祥,小时候就在村业余剧团唱戏,母亲霍汉荣,结婚前是溪源村戏班的,嫁到辛庄后也加入了辛庄村业余剧团。受家庭熏陶,樊桂红从小就喜欢上了山西梆子。</p> <p class="ql-block"> 1987年,樊桂红和哥哥樊桂勇双双进入了村剧团。樊桂勇学唱花脸,樊桂红主工小旦,兼学刀马旦、青衣。当时,辛庄村聘请曾在沽源县晋剧团工作的李明信(二花脸)和妻子周凤梅(青衣)教戏。在老师的指导下,樊桂红先后学习了《金水桥》《打金枝》《窦娥冤》《祭星台》《李有卖肉》等30多部传统戏。1990年,村里又聘请涿鹿县晋剧团花脸演员何文有教戏,先后教授了《雁塔寺》《王花买父》《秦香莲后传》《秦香莲》等。樊桂红在所有的戏中均饰演小旦或青衣角色。她虽然正工小旦,但青衣戏也演得很好。她在《打金枝》中饰演的沈后、《下河东》中的罗氏、《秦香莲》中的秦香莲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她扮相俊美,声音甜润,加上天生的一副好嗓子,经过几年老师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刻苦用功,樊桂红已经成为辛庄村业余剧团的主要演员,在三里五村很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1996年村剧团解散后,爱好晋剧的樊桂红和哥哥樊桂勇兄妹俩办起了一个剧团。2009年樊桂勇不幸因病英年早逝,眼看着兄妹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剧团家业无人打理,樊桂红心如刀绞,她在父母、丈夫的鼓励支持下,坚强地把剧团支撑起来,并以自己的乳名晓花给剧团冠名“辛庄晓花晋剧团”。</p><p class="ql-block"> 几年来,樊桂红带着自己的剧团走遍了桑干河两岸的村庄堡寨,为自己钟爱的山西梆子顽强地坚持着。</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前晋剧市场还不太景气,樊桂红除了带团演出,在演出空暇经常和他人搭班演出,也会参加鼓匠班的演出。</p><p class="ql-block"> 2017年,涿鹿县戏曲界联合会成立以后,作为会员单位,樊桂红积极参加联合会、县文化馆等部门组织的各种公益演出,为涿鹿晋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摘自中国文史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的《山西梆子在涿鹿》)</p> <p class="ql-block"> 辛庄业余剧团的“箱倌”杜玉珠</p><p class="ql-block"> 杜玉珠,男,1951年9月出生,涿鹿县保岱镇辛庄村人。自幼家境贫寒,3岁时母亲离家出走,靠祖母养育,9岁时祖母去世。父亲杜功狄是位晋剧老艺人,师从“背锅生”崔文,工须生。杜玉珠读小学二年级时,父亲到东相广村“教房子”(教戏),他跟随父亲把户口迁到东相广村,在东相广村继续读小学。晚上,父子俩住在龙王庙的正殿。1965年传统戏禁演,他和父亲又迁回了辛庄村。</p> <p class="ql-block"> 杜玉珠从小跟随父亲串戏班,虽然始终没有学唱戏,但耳濡目染,对山西梆子的戏文和台前幕后那些事儿“门清儿”,尤其对那些花花绿绿的戏装更是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 1977年底,村业余剧团排演《逼上梁山》,因10多年没有上演传统戏,戏箱里的戏装、盔头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于是请来县剧团的箱倌王景明帮助整理戏装和修理盔头,杜玉珠当时正在看大队(生产大队部看门),便跟着一起叠戏装,修盔头,整理道具,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后来村剧团全面恢复传统剧的编排和演出,杜玉珠便正式成了“箱倌”。</p><p class="ql-block"> 戏台上演员粉墨登场,满台蟒靠帔靴,旗袖飞扬。当观众听着悠扬的晋胡、铿锵的锣鼓、优美的唱腔,全神注目那些俊俏的小旦青衣、豪放的花脸、勇猛的武生、滑稽的小丑和那花花绿绿的戏装时,可能并没有想到,后台也是一片的忙碌。不同的衣箱,归置着不同的蟒袍、大靠、腰裙、帔子、斗篷、箭衣、褶子、开氅、短衣、腰包、盔帽等, 一些专门人员会根据不同角色的穿戴,紧锣密鼓地给演员穿上。这些专门人员就是“箱倌”,涿鹿人称其“大衣箱”。</p> <p class="ql-block"> 这些衣箱,称作戏箱。根据不同的服饰和作用,又分类为大衣箱、二衣箱、杂衣箱、帽箱等,以规整管理类目繁多和复杂的服装。各个衣箱放什么东西是有严格规定的。如大衣箱放的是各种带水袖的袍服,如蟒、官衣、开氅、褶子等;二衣箱以放置武服为主,如硬靠、软靠、站堂铠、箭衣、马褂等;杂衣箱又称靴包箱,放置内衬衣物、靴鞋、彩裤等;帽箱放置盔、冠、巾、帽、头饰等;另外还有放置马鞭、刀枪剑戟和各种道具的箱子。专业剧团一般设四名“箱倌”,分别管理几个箱子,业余剧团至少也得有两人以上管理。</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箱倌”,不仅要熟悉、管理那些繁杂的衣饰,还必须懂剧情。业内有一句话,叫作“宁可穿破,绝不穿错”,如唱什么戏,穿什么衣服,谁先出场,需要什么道具都得事先准备好。所需衣饰、髯口、盔头,在演员化妆以前就得取出来。演员化妆后,“箱倌”按照规定顺序,先给演员穿内衣,戴护领,穿鞋靴,随后按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到大衣箱或二衣箱穿衣,最后到盔帽箱戴盔头。演出结束,按照要求归置好,叠整齐,再放回各自的箱子内。</p><p class="ql-block"> “箱倌”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管理后台的纪律。过去,后台有好多清规戒律,除唱丑者外,演员忌坐大衣箱。(传说戏曲艺人的祖师爷乃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的“神像”放在大衣箱内,坐上去则意味着玷辱祖师爷),这些都由“箱倌”监督。</p><p class="ql-block"> 杜玉珠自幼就和戏结缘,熟知每个戏的剧情和细节,又经过专业人员的指点,所以干起“箱倌”来得心应手,经过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他已经成为一名知名的“箱倌”。</p><p class="ql-block"> 杜玉珠虽然干“箱倌”小有名气,但他仍然不放弃一切学习的机会。每逢村里请外地剧团唱戏,他都主动到后台帮忙,从中学习别人的做法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p><p class="ql-block"> 如今,杜玉珠已经年近古稀,依然活跃在后台,为培养“箱倌”人才努力地奉献着。</p><p class="ql-block">(摘自中国文史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的《山西梆子在涿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