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2日,从厦门来到泉州蟳埔村,此地因盛产红蟳而得名。蟳埔村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曾是远洋商船的出发地,蟳埔女以头戴鲜花做的“簪花围”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的“簪花围”习俗,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生戴花,来世漂亮”,蟳埔非遗簪花文化给女士一个惊喜,赠送颖宝同款簪花围,体验一下当地的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鲜花簪满头,蚝壳砌成屋,<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的女人头顶“花园”,</span>这里的“蚝宅”随处可见。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已有千年历史,宋元时期,这里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所在地,明天启七年(1627年),成为泉州东南海防门户,到清康熙年间,又在此设置“鹧鸪巡检司”。民国时,蟳埔村属临海乡、法石乡所辖。解放后,称为东海公社临海大队,1978年称东海镇蟳埔村,2003年至今称蟳埔社区。</p> <p class="ql-block">蟳埔顺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顺济宫供奉的是“海上女神”——妈祖,蟳埔祭拜妈祖的民俗活动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蟳埔村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蟳埔女的头饰上。蟳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泉州少林寺,亦称南少林寺,据《西山杂志》载,为唐代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座落在清源山之东岳山麓。历代高僧名师辈出,声名远播海内外。一千多年来,古寺历尽沧桑,从唐代至清代,历经三兴三废。</p> <p class="ql-block">泉州少林寺在消失近203个春秋之后,于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泉州市成立了复建委员会,当年10月13日在东岳山少林寺遗址举行复建奠基典礼。1997年首期工程竣工,大雄宝殿、五观堂及僧舍等建筑拔地而起。</p> <p class="ql-block">泉州少林寺系中国南派少林武术发源地,始于晋唐,盛于两宋,至今枝繁叶茂,拳派远播,影响广泛而深远。<span style="font-size:18px;">禅武合一、禅拳双修,南少林武术以五祖拳为代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太祖、达尊等拳法,讲究刚柔并济。</span></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三层楼高约22米,是按照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建造。阁内供奉的“荷瓶观音”圣象,是全国最大红木雕观音圣像,采用两块非洲菠萝格红木材料雕成。荷花观音脚踩荷花,手持摩瓶。</p> <p class="ql-block">在南少林寺观音阁门口,导游给我们遥指郑成功骑马塑像,位于泉州大坪山巅。这座雕像高达38米(塑像本身高30米,基座平台高8米),是国内最高的铜马雕像之一,相当于12层楼的高度。雕像的造型为郑成功举手侧望,眺望台湾海峡,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少林武术也是闽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誉满中外,以南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泉州武术文化是泉州优秀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僧团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接待外国弟子超3000人次。</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自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4-741年)形成,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半城烟火半城仙”,体现了古街千年历史与市井生活的交融特质。</p> <p class="ql-block">西街176号的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2021年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主入口天王殿,牌匾上书写着“紫云”二字。相传这是因为在唐朝时,儒商黄守恭捐地建寺时,上空经常萦绕紫云,被视为天赐祥瑞,后世将写有“紫云”二字的牌匾挂在开元寺正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承载着对檀越主功德的永久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殿内棂门栏额之上悬挂着“大开元万寿禅寺”匾额,两侧石柱上的一对楹联,<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span>为宋朱熹所题,民国十四年重修开元寺时,由在此住锡的弘一法师重书。</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是拜庭,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50米,历史上因“凡草不生”而闻名。元初完成石板铺设,成为官民朝拜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农历二十六日等佛教节日时,拜庭人潮涌动,梵呗声声,展现“泉南佛国”盛景。</p> <p class="ql-block">庭中分列16座唐、宋、元、明四朝建造的经幢、宝箧印经塔、多宝塔、舍利塔、焚帛炉等。宝箧印经塔内有五代经幢,幢身文字记载着泉州最早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榷利院,印证了五代时期中国官方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和当时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痕迹,重檐歇山顶,两层檐下都有斗栱,上层檐下悬有“桑莲灋界”匾额,长5.36米、宽1.78米,采用魏碑体书写,其中“灋”为“法”的古繁体字,融合了神兽獬豸的意象,寓意佛法如清水般澄明。此匾因字形生僻(如“灋”字),常令游客难以辨识,但其内容暗含开元寺“桑开白莲”的建寺传说。</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从建筑规制和佛像供列,都是全国少见的,是值得夸耀的奇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导游给我们讲了这个石柱的故事。在大雄宝殿的后面,有两根特别的石柱,上面刻有印度教的浮雕图案,一共24幅,每一幅都充满了故事。据说,这些印度教石刻遗存原本是来自泉州的「番佛寺」。在明代重修开元寺的时候,这些石构件被移到这里,用作重修大雄宝殿的配件。它们与大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保存了下来,还成为了开元寺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里最著名的就是这棵“桑开白莲”的古树了,树龄已有1300年,与寺庙同生共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见证了千年历史,被列为泉州市首批古树名木,并载入《世界植物之最》。近年来频现深秋开花、小寒结果等生命奇观。</span></p> <p class="ql-block">百亩桑园变成了寺庙,开元寺也因此有了“桑莲法界”的雅称。寺院最初叫“莲花道场”,传说建殿时常有“紫云覆地”,因此又称紫云寺,后来改名“开元寺”。开元寺的僧人感念黄守恭的善举,在寺东侧建了檀越祠供奉他。</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古戒坛,始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与北京戒台寺戒坛、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现为唯一保存完整的孤例。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藏经阁始建于1285年(元代),内藏有宋、元、明版纸本经书,以及贝叶经、金刚经、血经等珍贵经书,佐证了开元寺的悠久历史。现存建筑为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的水泥仿木结构二层楼阁。</p> <p class="ql-block">檀越祠。檀越在佛教用语中是施主的意思。檀越祠是开元寺僧为纪念献地建寺的施主黄守恭而建。祠始建于唐代,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几乎与开元寺同龄的檀越祠、至今仍蓬勃生长的古桑树,都是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一抹朱砂墙,因为其漆的颜色与故宫朱红色宫墙相似,很适合游客打卡拍照,现在是网红墙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弘一法师纪念馆,</span>弘一法师晚年曾在泉州居住14年,其中停留最长的寺庙就是开元寺。寺内建纪念馆,详细介绍了其传奇的一生,见“悲欣交集”,心有触动。</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嘉兴平湖人,生于天津,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弘一大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p> <p class="ql-block">在过完繁华的青春岁月之后,弘一大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开始了一种刻苦向佛、精研律学的简朴生活。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圆寂后遗骨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的绝笔《悲欣交集》,为上海圆明讲堂藏。据相关文献记载,1942年10月2日下午,弘一法师身体开始发烧。10月7日弘一法师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其后,在临终前,他写了“悲欣交集”交妙莲法师。这著名的四个字,字体朴拙,心情恬淡,或悲或喜,都付空寂。</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双塔(镇国塔与仁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规模最大的宋代石构仿木楼阁式双塔,代表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巅峰,兼具宗教、艺术与航海文化价值。这是东塔。</p> <p class="ql-block">东塔(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西塔(仁寿塔)高45.06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两塔均于南宋时期改建为石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泉州城市标志。</p> <p class="ql-block">双塔均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花岗岩材质,采用宋代《营造法式》规制,以136种榫卯结构拼接,兼具抗震与抗台风能力。仿木构斗拱、飞檐雕刻精准,石材榫卯工艺被誉为“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塔身浮雕包含波斯商人、阿拉伯船队等元素,基座古船造型与宋代海船一致,粘合剂含南海珊瑚成分,印证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枢纽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位于泉州洛江区桥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中国首座海港大石桥。</p> <p class="ql-block">泉州民间有谚语:“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在泉州人的生活中,洛阳桥是重要的文化精神符号。“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时至今日,行走于洛阳桥上,我们仍然会为这屹立千年的“超级工程”感到震撼,它凝聚古泉州人的技艺与智慧,也印证千年世界海洋商贸的辉煌历程。</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泉州跃居东方第一大港,洛阳桥建在泉州洛阳江的入海口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泉州府志》称之为“海内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作为简支梁式跨海石桥的工程杰作,建造时运用“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代表了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造桥技艺,此后建成的安平桥、顺济桥等大型桥梁,大多继承该桥的技术并做出创新。洛阳桥以其巨大的工程体量、精湛的营建技艺和超群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洛阳桥的建设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桥梁史上的一个创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p> <p class="ql-block">闽南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是来自中原河洛一代,说河洛话,穿中原衣,自称河洛郎。中原移民有“地(名)随人走”的风俗习惯,迁徙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与“洛河”、“洛阳”有关的建筑名、地名,洛阳桥名概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所在地原为万安渡,故桥又别名“万安桥”。 “万安桥”三字为宋代刘泽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古安澜”巨石: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李待问所题的“万古安澜”石刻,取渡江平安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附属文物很多,现存的有2座塔、2座亭子、3个祠庙、4尊武士石像、20方历代碑刻,桥南接尾的“蔡忠惠公祠”,这是北宋时为纪念蔡襄的功劳而建造的,祠中有两块大石碑,刻着大书法家蔡襄所撰的《万安桥记》,记述建桥过程。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没有走到桥的南头。</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现桥长731米,宽4.5米,花岗石砌筑,船型桥墩45座,由北宋泉州太守、著名书法家蔡襄主持修建,建于北宋(1053年—1059年)。2021年7月25日,包括洛阳桥的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通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评审,成为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中段的“西川甘雨”碑亭,是为纪念明代嘉靖年间泉州知府方克(号西川)而建。方克(安徽桐城人)任内勤政爱民,尤其重视水利工程,缓解了当地旱情,百姓将其比作“随车降甘霖”的贤臣,故立碑颂扬。</p> <p class="ql-block">当天离开了洛阳桥返回厦门,一天的时间有限,泉州游玩有限。天下不可小泉州:泉州的世界级遗产数量之多,令人刮目相看!它是中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名义申遗成功的城市,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非遗项目的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去厦门旅游的第五天,3月23日来到了漳州南靖土楼云水谣景区。南靖土楼,是中国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亦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山村民居建筑之一。南靖土楼在传承和创新传统生土建筑工艺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聚族而居文化传统的见证。南靖土楼作为典型的客家建筑,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的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多项抗灾御敌智慧。防匪设计:四楼外墙上设四个瞭望台,兼具射击孔功能,形成立体防御体系;楼基用鹅卵石与三合土夯筑厚达3米,墙体呈橄榄形结构以增强抗风抗震能力;</p> <p class="ql-block">防火设施:大门上方设三根竹筒连通水箱,遇火攻时可灌水形成水幕;现存门扇铁皮上的弹痕印证了历史上抵御匪患的真实经历;自治功能:楼内设有水井与排涝沟,可支持数百人长期封闭生活。</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由旅居缅甸的简氏家族第十六世简新喜兄弟于1905年至1909年间出资建造,耗资巨大且历时四年完成。简氏兄弟在缅甸经商积累财富后,返乡斥巨资修建土楼,既为族人提供安居之所,也寄托对故土的眷恋;楼名“怀远”,即为纪念远洋谋生的族人。</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内悬挂的“助我义师”牌匾,是1926年国民革命军总指挥何应钦为感谢楼内居民支援北伐军攻打漳州所赠。该匾额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目前是何应钦现存唯一留存的牌匾,具有极高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斯是室”是怀远楼内院核心的祖堂兼家族私塾,正厅悬挂清未秀才简钟金所题“斯是室”匾额。“斯是室”是福建土楼中保存最完好的私塾之一,其建筑技艺与文化价值使其成为怀远楼的核心亮点。是客家文化中“忠孝耕读”精神的物质载体,被誉为“才貌双全”的土楼瑰宝。</p> <p class="ql-block">圆楼中央祖堂、书斋共处一室,祖堂是全楼的公共中心和精神核心,内部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却又透着典雅古朴的书香气息。</p> <p class="ql-block">导游领我们几个买票登楼,在四楼上可以看到土楼的全貌。怀远楼占地1384.7平方米,建筑面积3468平方米。怀远楼系圆形土楼,直径38米,由外环楼和中心祖堂组成,高4层,每层 34开间,共136间,有4道楼梯。</p> <p class="ql-block">土楼首层用作厨房餐厅,二层是谷仓,三、四层是卧房。卧房的走廊一侧宽2.6米,外墙侧宽 3.1 米,进深 3.35 米,面积不到10平方米。全楼所有卧房大小相同,不分老少尊卑一律平等。</p> <p class="ql-block">外围的环楼与同心圆的祖堂之间是环形的内院,并以矮墙分隔,是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公共空间。</p> <p class="ql-block">宽1.2米的走马廊设在楼层的内部二至四层,用于联通各个房间。第三、四层的走马廊外侧设腰檐避雨,檐下空间可以用于储物。</p> <p class="ql-block">整座圆楼只设一座大门,门上巨大匾额上书“怀远楼”,两侧有藏头楹联“怀以德敦以仁藉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反映了圆楼主人的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6日,南靖土楼中的两群两楼(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怀远楼、和贵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称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的“客家土楼”,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诉说着不平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土楼之光文化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漳州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span>是以展示和传承福建土楼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其核心理念为“建筑为形,文化为魂”,</p> <p class="ql-block">通过两大展馆——福建土楼之光博物馆和福建土楼营造技艺馆,系统呈现土楼建筑技艺、客家人生活习俗及珍贵文物,旨在“保护、弘扬、传承”土楼文化。</p> <p class="ql-block">你听说过瓦猫吗?这可是福建土楼地区的神秘守护神哦!瓦猫被放在屋顶上,张大嘴巴,专门负责吓跑煞鬼,保护院落的安全。它们寓虎于猫,用来辟邪。瓦猫还有一个神奇的功能——预报台风,提醒人们做好准备。在土楼之光博物馆里,收藏了整个村落的所有瓦猫。</p> <p class="ql-block">登上四楼,两个观望台提供了绝佳的观景点,可以俯瞰怀远楼的全貌。远处的山景与古老的土楼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土楼之光主馆选定为“钟兴楼”。钟兴楼始建于1926年,为通廊式方楼,楼高4层,占地面积1386平方米,由简石岩、简昌时先生合资兴建。</p> <p class="ql-block">楼内共有四层,每一层都展示了土楼居民的生活痕迹。瓷器、缝纫机、婚房等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甚至还能看到一双3寸金莲的小布鞋,让人感叹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土楼里还有个南靖提线木偶戏台,现场体验一下。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时期,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尽管钟兴楼现在已经无人居住,但它依然保留了土楼居民的生活痕迹,让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这里绝对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云水谣,原名长教村,是位于漳州市南靖县境内的村落,因电影《云水谣》的主要拍摄地而得名。2009年,云水谣古村被评选为第二批“中国景观村落”。</p> <p class="ql-block">秋水阁原名汇泉阁,因陈坤、徐若瑄主演的电影《云水谣》在此取景(大水车、古榕树等场景)而改名,现成为古镇的浪漫象征。周边环绕千年古榕树群、清澈溪水、渡河石墩及大水车,构成如画般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夫妻树:在大水车南侧,两棵古榕树的树冠已经连在一起,被称为“夫妻树”,南侧的古榕树龄为621年,北侧的为671年。</p> <p class="ql-block">坐在老榕树下,听溪流潺潺,沐乡风徐徐,那是一种亲近乡土、回归自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千年古道,赏沿河百年榕树。小鎮最大的一棵古榕树紧邻大水车傍,树冠覆盖面积达1933平方米,树高30多米,树干需10多人合抱,也是福建省已发现的最大古榕树。</p> <p class="ql-block">榕树的根脉展现出磅礴的生命力。云水谣古镇的长教溪旁,分布着8棵古榕树,树龄高达280至667年,这些古榕树形成了壮观的榕树群,与溪流、古道、青山和土楼等景观相得益彰,展现了闽南地区的秀丽风光。</p> <p class="ql-block">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在百年老街上。</p> <p class="ql-block">云水谣古镇,一个让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一片充满诗意的土地。在这里,你可以放下世俗的烦恼,感受岁月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蓝天下的云水谣是那么秀美,那么清新自然。</p> <p class="ql-block">来到云水遥景区的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距南靖县城53千米。</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又称山脚楼,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占地面积1947.3平方米,楼高21.5米,是福建土楼中最高的方楼。该楼建筑艺术高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座酷似城堡的方形土楼是建在3000平方米的沼泽地上,犹似陆上的方舟,如今已安然度过了200多个春秋。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的主人是清朝雍正年间的简次屏,他于1732年建造了这座被誉“天下第一奇楼”的客家土楼,其家族以“以和为贵”为家训。楼名“和贵”源自藏头楹联“和亲既康禄,贵子共贤孙”,体现了简氏家族对和谐与教育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中堂上的进士匾为道光年间进士简逢泰所立,象征其科举功名与家族荣耀。他是和贵楼建造者简次屏的孙子。</p> <p class="ql-block">土楼中有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右边这口井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p> <p class="ql-block">而左边这口井,清亮如镜,甘甜可饮,现为居民饮用水。为防污染,盖上井盖。此双井被当地人称为“阴阳井”,实属奇景。</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最令人惊叹的特点是其建在沼泽地上却稳固如山的建筑奇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期选址的误判。清雍正年间(1732年),</span>简氏家族发现虎背山下有一块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建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以为选址地为平地,但建至第一层时发现地基下沉,才意识到地下是沼泽。</span></p> <p class="ql-block">为解决沼泽地基不稳的问题,简氏族人从虎背山运来大量松木,当地有“水浸万年松”的谚语,松木富含松脂,在水浸环境下可千年不腐,且质地轻盈、弹性好,能承受建筑重量。建造者简次屏在沼泽中打下200余根松木桩(总用量超100立方米),形成“筏形地基”,再以鹅卵石覆盖加固,有效分散土楼重量。</p> <p class="ql-block">建至第四层时停工一年观察地基,确认无下沉后继续加盖至五层,高21.5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个“世界之最”,也就是说和贵楼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span>方形土楼。松木桩基与厚达1.34米的夯土墙,使土楼经历近300年风雨、数十次地震仍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下午离开漳州返回厦门。我们重新在集美区找了一家酒店,886再会酒店集美学村店,石鼓路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置很好,交通便利。方便我们第二天上午在集美游览。而且</span>价格只有原来酒店的一半,是鼓浪屿别墅酒店的四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晚上来到集美海边的十里长堤,对面是杏林大桥,看似好像双层,其实公路桥和铁路桥平层合建。公路桥桥型采用双驼峰设计,桥面呈波浪式起伏,在海上犹如长龙翻腾,寓意“鹭岛龙腾”。</p> <p class="ql-block">海堤路上的厦门地铁1号线,跨海地上段行驶,全国最美的地铁线路。</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杏林大桥,右边是集杏海堤。远处灯光璀璨。</p> <p class="ql-block">十里长堤是由高集海堤(2212米)和集杏海堤(2820米)组成的总长5032米的海堤群,始建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移山填海工程的代表,曾是鹰厦铁路和324国道入岛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十里长堤的露天演唱会。夜幕降临这里就变成了音乐的海洋,年轻的面孔洋溢着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无论是激情四溢的摇滚,还是温柔抒情的民谣,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p> <p class="ql-block">杏林大桥的壮丽景象。</p> <p class="ql-block">欢迎来到厦门经济特区</p> <p class="ql-block">厦门旅游的最后一天,上午来到集美学村。集美学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位于厦门集美半岛坐落于集美村。它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2016年9月,集美学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由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0年创办,<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前身集美航海专科学校,是我国早期航海专科教育的代表之一。学院弘扬嘉庚精神,秉持“诚毅”校训,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航海人才,</span>在中国和东南亚具有广泛影响力,被誉为“中国航海家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航海学院嘉庚建筑采用“一主四从”的格局,分别命名为即温、明良、允恭、崇俭、克让,五座楼的名字是1924年4月统一命名的,从温良恭俭让中各取一字组词,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美德。</p> <p class="ql-block">福南大会堂是陈嘉庚先生生前亲自主持修建的电影放映场所,1954年10月落成。2002年由集美学校委员会斥资重建,现今已成为集美学村文化活动公共场所。</p> <p class="ql-block">在集大美术学院(原集美师专)内,有一座独特的科学馆,是一座纯粹的西式建筑。建成于1922年秋,是集美学校建筑中建筑费较高的一幢,也是集美学村至今保存得最好的一座早期西式建筑,建筑风格接近西班牙风格。2006年,科学馆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座民国风情的图书馆由陈嘉庚亲自选址督建,于1954年建成,原来是集美唯一的图书馆,现在则改造成了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石鼓路上品尝了高压锅下的排骨饭,现点现做。</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故居始建于1918年,是一座两层小楼房。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1955年按原样重修,1980年故居得到修缮。陈嘉庚故居是一座罗马式建筑,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故居内部按陈嘉庚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二层的会客室、餐室、工作间、卧室等,均按陈先生生前原样陈设。西侧的三层楼房为“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通过三部分陈列展现了陈嘉庚先生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十年代初,陈嘉庚先生就计划安排3万元建一座房子,名曰“归来堂”,让海外亲人回来居住,意在召唤海外亲人经常归来,不忘故土,不忘家乡,不忘祖国。陈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1962年秋)落成。</span></p> <p class="ql-block">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两侧又建起了陈嘉庚先生平事迹陈列馆。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形象地介绍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中国近现代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陈嘉庚于1913年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倾资创办集美学校及厦门大学的贡献,福建省、厦门市政府于1983年(集美学校建校70周年)建造归来园。园内核心景观为高2.3米的陈嘉庚铜像,铜像后方刻有毛泽东题写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花岗岩屏风,整体布局呈现闽南特色的园林风貌。</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已有百年历史的厦门集美中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1918年创办。历史悠久业绩辉煌,学子遍五洲声名播四海。这里被前美国总统尼克松盛赞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学校”;画家黄永玉五次留级,成为这所学校同学最多的学生;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曾在这里任教……</span></p> <p class="ql-block">道南楼建于1962年。建筑群主体使用闽南本地产的细纹花岗岩,色彩绚丽,九座连体对称一字排列,闽南风格的龙脊凤檐大屋顶和西式的屋身完美结合,被形象地称为“穿西装,戴斗笠”。</p> <p class="ql-block">集美南薰楼位于集美中学内,1957年6月建成。楼名取自虞舜时南风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愠兮。以示陈嘉庚一生兴学造就后代的心愿。陈嘉庚先生在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时,把中国传统的建筑技艺融入西洋建筑,创造了中西合璧的“嘉庚风格”建筑,其形体、色调都精美绝伦,是嘉庚先生为厦门留下的又一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鳌园由三部分组成:游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陵墓。</p> <p class="ql-block">门廊,长50米,中式庑廊,四向通透,两壁镶嵌58幅历史人物故事的青石镂雕,是鳌园653幅石雕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集美解放纪念碑,位于园的中央。碑高28米,雄伟高耸,用花岗岩建成,碑身正面是鎏金的毛泽东手书:“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是陈嘉庚先生亲手撰写的碑文,计284字。</p> <p class="ql-block">碑前为一座高7米,宽30米的照壁,中间刻“博物观”三字,有12块浮雕,浮雕中间嵌中国、福建省、台湾省三幅地图,反映了陈先生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陵墓,墓坐子向午,呈寿龟形,墓盖用十三块六角形的青斗石镶拼而成,光可鉴人。</p> <p class="ql-block">圹的内侧由15块青斗石浮雕镶嵌,上雕陈嘉庚先生前半生经历。周边的石雕纪录先生倾资兴学、赤诚报国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是陈嘉庚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在鳌园看到的南薰楼。整座楼如雄鹰凌空欲起,威武隽秀,是当时福建省最高建筑。南薰楼似灯塔,热情迎送着每一位进出集美学村的宾客。南薰楼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贯通古今。楼顶为中式方亭,楼身为西式风挌,楼面为东南亚式彩灰装饰,汇聚了中外建筑之精华,是中国建筑的一朵奇葩,是集美学村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3月24日下午,乘坐航班离开了厦门,结束了这次闽南的旅游。夕阳下的厦门集美大桥。</p> <p class="ql-block">返程途中,经过安徽池州涓桥镇上空,夜晚美景,随手一拍。</p> <p class="ql-block">这次闽南旅游<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时六天时间,游览了闽南一些著名景点,长了很多知识。闽南地区历史悠久,承载了千年的海港文化,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其历史底蕴和海洋商贸的繁荣令人叹为观止。漳州的土楼则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展示了闽南人民的坚韧与创造力。厦门鼓浪屿的万国建筑群更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这篇下集的背景音乐是泉州创造的《走笔酿天涯》,歌曲围绕泉州世遗主题,展现了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泉州宋元时期“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荣盛景,以及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爱拼敢赢的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