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的高考作文(一卷),联想到裴氏家国情怀的集体心灵

裴子

<p class="ql-block">  2025高考一卷作文材料,涉及到老舍的《鼓书艺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与穆旦的《赞美》三部作品,如同三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抗战时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长河中的河东裴氏家族——这个绵延千年的文化望族,会发现这些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裴氏家风家教形成了奇妙的共鸣。裴氏家族以"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为核心的家训,不仅塑造了数十位宰相、数百位官员的辉煌历史,更培育出一种将家族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集体心灵结构。这种心灵结构,正是理解中国传统士人家国情怀的关键密码。</p><p class="ql-block"> 老舍《鼓书艺人》中方宝庆一家在战乱中的漂泊与坚守,恰如裴氏家族在历史风云变幻中的生存智慧。裴氏家训强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进退有度的处世哲学,使得家族在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等动荡时期仍能保持文化传承。方宝庆虽身处社会底层,却始终坚守艺德,以鼓书艺术慰藉人心,这与裴氏家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养如出一辙。裴氏家族成员在朝为官则忧国忧民,在野为民则教化乡里,这种角色转换中的精神一致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如何在家族教育中被具体化、实践化。裴氏家族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其家风塑造的集体心灵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与韧性,能够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找到家族生存与国家责任的平衡点。</p><p class="ql-block"> 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那饱含热泪的深情告白,与裴氏家族"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的诗句完全可以视为裴氏族人心理世界的文学写照。据《裴氏家谱》记载,唐代裴度平定淮西叛乱后,首先想到的是减轻百姓赋税;宋代裴济在边疆殉国前,留下"誓与城池共存亡"的壮语。裴氏家训中"利国之事,虽死弗避"的教导,将家族荣誉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情感反应机制。这种机制使得裴氏子弟在面对国家危难时,能够自然而然地挺身而出,因为在他们被家风塑造的心灵结构中,家与国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同一情感的两个面向。艾青诗歌中那个体对土地的无条件热爱,在裴氏家族这里表现为一种集体性的情感传承,通过家训、祠堂、族规等家族制度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穆旦《赞美》中"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的宏大视野,与裴氏家族"胸怀天下"的精神格局遥相呼应。裴氏家族之所以能培养出裴寂、裴度等影响国家命运的人物,关键在于其家庭教育从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裴氏家训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鼓励族人开阔眼界,培养超越地域限制的思维格局。这种教育造就了裴氏族人既能扎根河东故土,又能放眼全国的政治视野。穆旦诗中"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磅礴气势,在裴氏家族历史上表现为无数个体从家族走向国家舞台的集体叙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裴氏家族在培养子弟时特别注重历史教育,让族人从小就将家族命运置于国家历史长河中考量,这种历史意识的灌输,使得裴氏子弟往往能够超越个人得失,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国家前途。如明代裴应章在边防危机时提出的战略规划,就体现了这种基于历史纵深的国家关怀。</p><p class="ql-block"> 从心理学视角看,裴氏家风家教成功构建了一种"集体心灵结构",使家族成员形成共享的情感模式与价值取向。当代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恰可解释裴氏家族如何通过祠堂祭祀、家谱编修、故事传颂等方式,将家国情怀代际传递。每个裴氏子弟从小聆听先祖忠国故事,参与家族祭祀仪式,这种持续性的文化实践在潜意识层面塑造了他们对国家的理解与情感。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的"叙事心理学"理论则帮助我们理解,裴氏家训中的历史叙事如何为家族成员提供了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关系的认知框架。当裴氏子弟面临重大选择时,他们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体在思考,而是作为千年家族链条中的一环在行动,这种集体心灵结构赋予了他们超越个人局限的精神力量。在全球化与个体化双重冲击下的今天,重新审视河东裴氏的家风家教与家国情怀,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裴氏家族的历史经验表明,健康的家国情怀不是政治口号的外在灌输,而是通过细腻的家庭教育、持续的文化实践内化为心灵结构的过程。当代家庭教育往往陷入功利主义泥潭,过分强调个人成就而忽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裴氏家族"修身—齐家—治国"的完整教育链条提供了有益反思。更重要的是,裴氏案例揭示了家国情怀作为一种集体情感,如何在家族这个"中间团体"中得以保存和传递,这对今天思考如何在社会结构巨变中保持文化认同具有启发价值。</p><p class="ql-block"> 回望《鼓书艺人》的坚韧、《我爱这土地》的深情与《赞美》的磅礴,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学情感与河东裴氏家风家教之间的精神共鸣。这种共鸣提示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绝非抽象概念,而是通过无数家族的具体教育实践,转化为鲜活的情感模式与行为方式。裴氏家族的集体心灵结构,如同一面古老的铜镜,映照出中国士人精神世界中那份对土地、对历史、对国家的深沉眷恋与责任担当。在解构主义盛行的后现代语境中,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更大共同体紧密联结的心灵结构,或许正是我们重建文化认同与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p><p class="ql-block"> (作者:裴建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