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当徐州宝莲寺将“解忧”二字赫然标注于厕所门头时,这个承载着两千年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在如厕冲刷声中懵然跌入尴尬境地。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徐州人,笔者在“美篇”同城圈获悉这一讨论话题,深为这般轻佻的文化消费痛心,更深感重释历史图腾的现代价值已刻不容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追忆十多年前的伊犁行旅,霍尔果斯口岸那面镌刻解忧公主事迹的文化墙宛然在目。这位从彭城远赴乌孙的汉家女儿,在《汉书·西域传》寥寥数笔的记载中蛰伏千年后,本应在现代语境下重焕光泽。细梳史册,公元前101年的和亲远嫁绝非简单政治联姻——解忧公主以“蹀躞万里”的勇气跨越地理边疆,更以“胡服骑射”的智慧破除文化壁垒。当她在乌孙宫廷推行农耕技术、调解部族纷争、促成“断匈奴右臂”的军事联盟时,这个柔美称谓早已升华为民族融合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然而当下某些文旅场景中,厚重的文化图腾正在沦为轻浮的流量密码。无论曲阜“孔府酱酒”的商业戏谑,还是此次宝莲寺的标识失格,都暴露出文化场域中严肃性与娱乐性的深刻悖论。那些标榜“创新”的操作,实则是历史敬畏的集体缺位——当解忧公主的姓名权被厕所标识糟蹋,我们失去的何止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尊重?这分明是在拆除民族记忆的承重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回望民国时期,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早已警示:“文化的堕落始于符号的轻佻”。当下某些景区策划者,恰似《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学者”,将千年积淀异化为可随意切割的IP素材。若纵容这般将文化符号“二维码化”的倾向,我们的文明根系终将在戏谑中枯萎。宝莲寺作为禅林净地,本应如敦煌研究院般恪守“历史守夜人”的使命,此番骚操作实属文化担当的重大缺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站在第二个百年奋进的征途上,我们需要重拾梁启超“以故为新”的文化自觉。建议文旅部门建立历史符号使用伦理审查机制,在徐州汉文化景区开辟解忧公主主题馆,用全息投影重现“公主外交”的历史场景。更期待教育系统将此类案例纳入乡土教材,让青少年在古今对话中理解:真正的文化创新,从来不是对历史的降维打击,而是与传统进行的创造性对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苏州重修沧浪亭时特意保留“清风明月本无价”的千年楹联,当西安城墙灯光秀恪守“修旧如旧”的理念,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可能。解忧公主的故事不应止步于厕所标牌上的尴尬注脚,而当化作照鉴未来的文化明镜——惟以敬畏之心擦拭历史符号,方能让我们在现代化征程中,始终葆有文明源头的清澈眸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