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气象博物馆

昌年

<p class="ql-block">  上海气象博物馆设在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内,它是一栋三层老洋房,建于1900年。中国大陆首个百年观象台,自1872年建成以来,历经153年的风雨,从未中断过气象观测。这座建筑不仅承载着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历程,更是见证了中国气象科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史。馆内集实物展示、文献收藏、科普互动于一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气象博物馆是最难预约参观的博物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徐家汇观象台由天主教耶稣会士于清同治十一年七月(1872年)成立,同年12月1日,开始气象观测。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徐家汇的肇嘉浜畔兴建平房数间,用于气象观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西侧建成一幢新的观象台。大楼为三层罗马式建筑清水砖墙、红砖窗框,圆拱形窗户,宝瓶状栏杆。中央建有砖木结构的测风塔,顶高40米,装有贝克莱风向风速仪。徐家汇观象台被国际天文协会确定为标准时计处,曾于1926年1933年2次参加国际经度联测。</p> <p class="ql-block">1984年竣工的上海气象局大楼,是当时徐家汇地区第一高楼。</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前草坪上几个白色百叶窗箱体内设气象观测装置,它时刻监测记录着徐家汇的天气数据。</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徐家汇是江南著名的宗教文化中心,观象台建在传教士住所附近,徐家汇观象台建筑共3层,展示空间2层,共分为11个展厅,展出面积约1800平方米。讲解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领我们</span>参观气象、天文、地震等等自然现象,还有很多藏品和手稿。每批参观人员二十多人 ,讲解全程约1小时,让每位参观者都能深入了解气象科学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徐家汇观象台是中国百年气候站,从1872年开建至今一百多年间,对上海气象进行不间断的观测,在战争的炮火中也从未中断。上海气象博物馆见证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历程。上海气象博物馆恢复徐家汇观象台建筑历史原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徐家汇观象台建于1900年,至今已125年,古朴斑驳的建筑,保存完好的观测用具,无一不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看建筑外墙面仍保留历史痕迹,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步入博物馆的大厅,<span style="font-size:18px;">映入眼帘的是地上</span>大理石镶嵌着32位制罗盘,站在罗盘的中心位置,在这里喊话时可以清晰听到自己回声。</p> <p class="ql-block">铁塔上的贝克莱风速仪模型。</p> <p class="ql-block">气象博物馆内部古朴典雅,有老照片和早期气象监测设备,可爱的吉祥物小象给参观者带来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这二张百年老照片是徐家汇鸟瞰图,徐家汇观象台1910年改成铁塔高35米,顶端安装贝克莱风速仪。</p> <p class="ql-block">1884年在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塔,是指引安全的一盏明灯。向沿海各地气象台及航海船舶发布气象信息、气象警报,确保航行安全。</p> <p class="ql-block">信号塔上悬挂的”风球“实物。</p> <p class="ql-block">外滩的各色信号旗,成为传递气象信息的重要媒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任馆长能恩斯,耶稣会牧师,瑞士气象学家。</span>1872年,法国传教士在徐家汇成立观象台,12月开始气象观测。1879年,运用单站气象要素分析,首次较准确地做出台风预报,揭开上海天气预报的序幕。1895年,在这里绘制出了中国首张东亚地面天气图,作为国际知名的观测台,19世纪末,其联络网络已经北及西伯利亚,南至马尼拉,东到日本,西至印度半岛,并向中国沿海各地气象台及航海船舶发布气象消息,是当时报告航海船舶气象的中心,被誉为“远东第一气象台”。</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垂直气压仪(法国1850年左右)自记气压压是根据真空膜盒随大气压力的变化而伸缩的原理制造,与一般的自记气压计不同的是,其自记钟是垂直方向走纸,而水平方向走。这款垂直气压机存世不多,非常珍贵是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镇馆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气压器/温度计(法国19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气压器/温度计(法国19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18世纪湿度计(图片)。</p> <p class="ql-block">Bertalli Circa1800年发明的钟面气压计(照片)。</p> <p class="ql-block">自记气压计(瑞士19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折叠式酒精温度计(法国19世纪初),中间为毛发湿度计(20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自记气压计(法国1900左右)。</p> <p class="ql-block">自记湿度仪(20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手摇电话机。</p> <p class="ql-block">电报接收机与发报电键(瑞士1850年左右),它的出现使气象预报更快更准。</p> <p class="ql-block">航海仪器八分仪(瑞士19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经纬仪(瑞士19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创作于1926年5月14日的一张漫画,由于一次地震,徐家汇观象台的钟停摆了。徐家汇观象台的工作人员在寻找那“丢失的一秒”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室内旋转楼梯设计造型,增添了建筑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给我们介绍台风眼图,玻璃柜陈列着手绘台风眼,由第一任馆长能恩斯1879年7月31日绘制台风路径图,这和现代卫星云图上的台风照片极其相似,展现了早期气象观测的精准与科学。</p> <p class="ql-block">菲茨罗伊气压机/温度计/风暴瓶(英国19世纪末)。</p> <p class="ql-block">各类望远镜(19世纪初~20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指南针(20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上海从美国引进新型气象设备。</p> <p class="ql-block">三楼的天气预报演播厅 ,以前上海的天气预报都是在这里录制好了再送到电视台,现在是对游客开放的体验区。参观者可以走上演播厅,充当一下气象播报员。</p> <p class="ql-block">气象博物馆不是很大,全程感觉是非常好的一次气象科普之旅,收获满满,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走出气象博物馆,可以到左邻徐家汇教堂,右居徐家汇书院顺便参观一下,感受更多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观赏!魔都打卡56站。</p> <p class="ql-block">  预约方法:关注”上海气象博物馆”公众号,每周一 11:00开放本周二至下周二参观,(星期一闭馆)。博物馆地址蒲西路166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