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当盛夏的浓荫覆盖校园,本学期的教研航程亦缓缓靠岸。教科室全体同仁以春耕之勤勉、夏耘之专注,深耕教学沃土,在探索与实践中共促教师专业发展。谨以此总结,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坚实足迹,并展示这汗水浇灌出的教育新绿。</p>  <p class="ql-block">一、 深耕教研沃土:赋能课堂,强基提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主题教研,靶向攻坚:本学期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与“新课标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两大核心议题,组织教研活动28场。如英语组以《新教材视域下的情感教育》为锚点,深研情感渗透与读写结合;数学组围绕“函数概念的建构路径”展开思维碰撞,形成可推广的教学设计模板6份。各学科累计打磨精品课例42节,其中15节参加校级“高效课堂示范课”展示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课堂问诊,精准把脉: 推行“预约式”与“推门式”听课双轨并行,覆盖全体教师,累计听课评课156节次。课后即时反馈与深度研讨相结合,有效解决如“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高阶思维激发不足”等共性问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蓝辉映,薪火相传: “青蓝工程”持续深化,18对师徒结对共进。组织“新锐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设计、微课展示、板书设计),张丹老师、杨雅晴老师参加区级大赛并取得骄人成绩。5位青年教师在校级及以上教学竞赛中崭露头角(其中2人获区级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技术融合,智慧生长: 联合信息办举办“智慧教育工具应用”线上培训活动(覆盖钉钉打卡、希沃运用、洋葱学堂等),教师参训率达85%。</p>  <p class="ql-block">二、 撷取累累硕果:多元绽放,彰显特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教师发展新突破: 王吉利老师领衔的劳动课程项目组课题《基于社区场域的城区初中项目式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成功立项为省级规划课题。4项区级课题获得结题,3项市级课题批准立项。褚洁、李宏一、李燕美老师获得市级及省级优秀教学实践成果奖。老师们的研究论文更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发表国家级论文16篇,省级论文30篇。编撰论著2本。</p>  <p class="ql-block">朱东珍初中语文创课团队、刘铭鑫初中历史创课团队深刻领悟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的真正含义,获得“大单元教学”市级优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2025年上半年全区优质课评比中,我校教师勇于亮剑,唯先必争,26人参赛一举夺得2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的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学生素养新样态:2025年枣庄市举办的“信息素养提升实践”大赛中,奚仲学子卓立不凡,一鸣惊人,8人参加比赛全部获奖。学生社团活动更是如火如荼,亮点纷呈。 </p><p class="ql-block">在2024年山东省科普演讲比赛枣庄赛区比赛中有28位同学获奖,在山东省科普演讲比赛中有5人获奖,在39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2024年薛城区奚仲中学被山东省科协评选为“优秀科普示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学科竞赛捷报频传: 张月老师带领的学生读书分享会获得市级奖励;王吉利、丁怡文老师带领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多次举办市级省级经验分享,李霞老师引领学生完成校园“责任田”种植项目;在区教体局“书香点亮教途”阅读工程推动下,各年级举办读书报告会、经典诵读展演12场,学科组更是以“表现性评价与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题进行了数次阅读心得宣讲活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三、 静思明辨求进:深省不足,明晰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欣慰于成绩的同时,我们亦清醒审视前行路上的挑战:</p><p class="ql-block">1.课题研究的“转化力” 有待提升:部分课题成果转化为常态化教学实践的路径尚需进一步打通,效益最大化需更优机制保障。</p><p class="ql-block">2.跨学科教研的“融合度” 尚需深化:学科壁垒仍需进一步打破,探索如“历史与人文精神”、“数学思维与社会科学”、“英语文化与语文思维的桥联”、“地理教学与地方风俗的探源”、“生物学科中的物理与化学”等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有待系统设计与推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3.差异化教研的“精准度” 可再优化: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新任、成熟、骨干)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具靶向性的专业支持网络。</p>  <p class="ql-block">四、 擘画未来新章:笃行致远,再启征程。</p><p class="ql-block">展望新学期,教科室将以更坚定的步伐与更开阔的视野,谱写教研新篇:</p><p class="ql-block">1. “研”之深:构筑研究新生态。 强力推动在研课题(特别是省级课题)的实践转化与成果辐射,启动聚焦“新课标·新中考”衔接策略的校级微课题研究。</p><p class="ql-block">2. “教”之新:点燃课堂新动能。 重点探索“大单元教学”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化实施路径,举办“未来课堂”创新教学设计与展示活动。</p><p class="ql-block">3. “师”之强:锻造发展新引擎。 升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分层分类定制成长方案。重点打造校级“名师工作坊”,发挥其引领与孵化作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4. “评”之智:构建评价新维度。 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数据库,为教学改进提供更科学、动态的数据支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回眸处,足迹深深,皆是全体同仁智慧与心血的铭刻;抬望眼,征途漫漫,更需我们以笃行不怠之姿共赴山海。教科室将继续秉持“研以促教、教以育人”的初心,深耕厚植,锐意创新,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里,为学校教学品质的持续跃升、为每一位师生的卓越成长,贡献更坚实、更蓬勃的教研力量!愿我们携手,在教育的星河里,永远保持探索的热忱与播种的虔诚,静待下一个季节的绚烂花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