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万  里  长  城  万  里   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总     结      篇</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摄友加老友,继2018年完成《重走长征路摄影采风行》活动后,于2021年10月又筹划了《万里长城万里行》摄影采风活动。 由于疫情的影响,使这个活动被迫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2021年10月16日至21日,从甘肃的嘉峪关开始到张掖市山丹县结束。第二阶段是从宁夏的银川市开始,到河北承德的金山岭长城。第三阶段是2023年八、九月份,先后游览了河北承德的潘家口水下长城、辽宁葫芦岛市的九门口水上长城和丹东市的虎山长城,共历时30多天时间。</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文化之旅。既全面历史的了解了万里长城修建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又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民俗风情。收获满满,印象深刻,终身难忘!本人已经用15篇的篇幅分别介绍了从嘉峪关到虎山长城15个重要节点的情况。现在从头到尾将经典的部分,串联起来介绍一遍,以便大家有一个完整的印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万里长城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p><p class="ql-block">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共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嘉     峪     关</span></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长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以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天下雄关” 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1372年)年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万平方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有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在两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天  下  第  一  墩</span></p><p class="ql-block">       长城第一墩,又称天下第一墩、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占地面积为33.500余平方米,开放时间为8:30-17:301</p><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一墩,作为明代长城西端的重要墩台,不仅地理位置险要,且自然景致壮观,融合了长城文化与丝绸之路风情,是观光探险、怀古游历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陡峭的讨赖河岸,是长城的天然屏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山丹汉明长城</span></p><p class="ql-block">       山丹汉明长城,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绵延近200公里,壕式汉长城和土筑夯打的明长城,虽建于不同年代,但走向、长度却完全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 像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并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绝无仅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点将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宁 夏 盐 池 长 城 关</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的长城关是明万里长城二百多座雄关中唯一以长城命名的关隘。长城关与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等同为明代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古代的盐池地处北方边陲,战略地位重要,加之地处陕甘宁蒙交界,北接毛乌素沙漠,没有山险做天然屏障,所以历代王朝为巩固边防,在这里修筑了多条长城,形成纵深环形防御体系。目前在盐池县还比较明显的长城共有四条。其中明代长城三条,总长度为186公里,另一条为隋长城,筑于隋开皇五年(585年)长30公里。隋长城遗迹在全国已是罕觅,盐池这段显得尤为珍贵。四条长城呈夹角之势将盐池包围,因此,盐池有“长城博物馆”之誉。因为盐池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古长城文化元素最多,所以,宁夏将“宁夏长城博物馆”设在了盐池县。</p>  <p class="ql-block">盐池古长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万里长城第一台  镇北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span> 榆林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4千米处的红山顶上,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修建的,属于明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因其宏伟的规模和重要的战略位置,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不仅是古代保护榆林的历史见证,也是明代“蒙汉一家”与和平互市的象征。历史与文化:镇北台原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用于监控明长城线上的贡市情况。它的修建与明朝的“隆庆议和”及“和平互市”密切相关,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台呈正方形,共四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建筑特色:镇北台的设计精巧,结构坚固,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台体为内夯黄土外包砖石的实心构造,由下至上逐层减小,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美感与实用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长   城   外   三   关</span></p><p class="ql-block">        明朝是修长城最多的朝代之一。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在山西地界,沿内长城的边沿又修建了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称为外三关。我历史上许多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都发生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抵御辽国入侵的英勇故事也大多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偏    头    关</span></p><p class="ql-block">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偏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宁     武      关</span></p><p class="ql-block">       宁武关,在今宁武县城区。始建于明代中期,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必经三关。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匈奴的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匈奴骑兵就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当时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所以大多数时候,宁武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历史上因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南下掠掳,经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所以在很多历史时期,这里的战争几乎连年不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燕      门      关</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山海关为天下第一关),是长城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座关隘以其险峻著称,有着“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长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由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重新修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全长5033米,高8至10米,上阔4.6米。每120米就有一座敌楼,彰显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与宁武关、偏关并称为“外三关”。雁门关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征战与壮志。隋扬帝杨广曾经率兵在此与突厥作战;唐将薛仁贵曾经在此追赶突厥兵马捷报频传;北宋杨业也曾几出雁门大破辽兵,使其闻风丧胆,博得“杨无敌”称号。英雄业绩,不胜枚举;生动故事,广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平      型      关</span></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为灵丘同繁峙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今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明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在岭上修建了关城,名曰平型关。做为明代内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关口,平型关东连紫荆关,西接雁门关,成为防御蒙古骑兵的重要屏障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平  型  关  战  役</span></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占据平、津后,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向山西省平型关、雁门关一带进攻,山西北部日军第五师团及关东军五部,由广灵进攻灵丘、平型关一线,企图会同正(定)太(原)线之敌,夺取太原。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命傅作义部前往抵抗,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在师长林彪率领下赶到平型关以配合友军。1937年9月24日夜,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率领3个团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峡谷两侧的悬崖上,并于第二天清晨成功伏击了日本侵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主力及其辎重车辆,歼敌1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八路军出师首战平型关,给锐气正盛的日军以迎头痛击,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士气。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国共两党军队第一次联手阻击进犯日军并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娘      子      关</span></p><p class="ql-block">       娘子关历史悠久。隋代开皇年间曾在此设苇泽县,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曾率领娘子军据守此关,所以后人皆称之为娘子关。据说,平阳公主在多年征战中亲临战场、身先士卒、参谋军务,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军队上下都对她肃然起敬,从而军纪严明,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去世后,唐高祖李渊特地下诏破例以军礼下葬,是中国封建史上,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娘子关与她的英名共存,一直延续到今。</p>  <p class="ql-block">平阳公主塑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固         关</span></p><p class="ql-block">       固关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固关长城北起娘子关,南至白灰村,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固关长城地势险要,历史悠久。清康熙帝西巡路经此地,赞叹此关的雄伟,赋《过固关》诗一首。险隘要塞的固关被国家文物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先生称之为“小八达岭”,是平定的东大门和太旧高速公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北 京 八 达 岭 长 城</span></p><p class="ql-block">       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国古代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北京的标志性景点,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位置: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距北京市区约60公里。历史:始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历时84年,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完工。它是万里长城中最早向游人开放、最具代表性的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二、建筑特色与结构地势险峻:八达岭长城地势险要,居高临下,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修筑原则:采用了“依托地形、用险制塞”的修筑原则,用料讲究,建造技术高超。结构组成:由关城、城墙、敌楼、烽火台等结构组成。城墙是砖石结构的代表,用整齐的条石砌墙身外侧,内部填充灰土碎石,结构坚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内     三     关</span></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不但有外三关,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同时还有对应的内三关,即指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它们位于河北省境内,是明代的重要军事防御关隘,合称为“内三关”。万里长城的内三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瑰宝。这些关隘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智慧,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由于行程的安排,我们没去倒马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紫       荆       关</span></p>  <p class="ql-block">  紫荆关现在看起来虽然不太显眼,但在历史上,它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隘!</p><p class="ql-block">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距北京约170公里。因其周围山多紫荆树而得名,是长城内三关中的重要一关。紫荆关的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紫荆关曾有多个称谓,如战国时期的上谷关、东汉时的五阮关等。</p><p class="ql-block">        紫荆关地势险要,东依万仞山,西据犀牛山,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长城之北,形成天然的屏障。关城内外建筑结构复杂,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九门九关石头城,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p><p class="ql-block">        紫荆关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大战役。例如,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久攻不破后,转而攻克紫荆关,进而攻取涿、易二州;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刺部通过紫荆关攻入北京,几乎令明朝灭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居      庸      关</span></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内三关中的第一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距离北京市区约50余公里。居庸关得名于秦代,意为“徙居庸徒”,即迁徙罪犯和士兵在此居住。关城建筑始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大将军徐达督建,至今保存完好。居庸关不仅是北京的西北门户,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兵家必争之地。其地势险要,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事防线,多次抵御外敌入侵。例如,在南北朝时期,慕容皝曾通过居庸关进攻蓟城;唐代,李德裕曾建议利用居庸关绝幽州粮道,以保长安平安。<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金   山   岭   长   城</span></p><p class="ql-block">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巴克什营的大小金山岭上。是明代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镇守北疆,继续兴建众多敌楼和战台,成为万里长城上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一段。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金山岭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大将徐达主持修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蓟镇总兵官戚继光、蓟辽总督谭纶在徐达所建</p><p class="ql-block">长城的基础上续建、改建。金山岭长城西起历史上著名的关口古北口,东至高耸入云的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沿线设有关隘5处,敌楼67座,烽燧3座。因其视野开阔,敌楼密集,景观奇特,建筑艺术精美,军事防御体系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水   下   长   城</span></p><p class="ql-block">       水下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的潘家口水库。整个景区水域纵深60公里,潘家口、喜峰口等长城关口没于水下,恰似镶嵌在燕山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潘家口古称卢龙塞,悠悠滦河由此流向关内。万里长城蜿蜒曲折,伸向水底,又从对岸挺身扬起,形成了万里长城的一处绝景-水下长城。湖区内碧波万顷,波光粼粼。两岸峰峦叠嶂,苍翠欲滴。人在白云生处走,船向青山顶上行,堪称"北国三峡,塞上漓江"。喜峰口古称松亭关,是历史上有名的古战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二十九路军在此抵抗侵华日军战斗激烈,后由此产生的《大刀进行曲》家喻户晓,为喜峰口长城增添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水下长城的历史起源</p><p class="ql-block">       1、有一段“钻”进水下,形成“水下长城”奇观。建于500多年前的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两个重要关隘,是当时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这一带的长城长约50公里,共有墩台21座。</p><p class="ql-block">       2、1975年,中国政府在这里修建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潘家口水库,蓄水后水位超过了长城高度,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淹没于水中,从此这段历经五百年沧桑的长城便隐身水下。</p><p class="ql-block">        3、水下长城的沉浮已经成为华北地区降雨量的一个晴雨表,历史上曾多次露出水面又归隐水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山     海     关</span></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东大街1号,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关,遂成为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牌匾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九门口水上长城</span></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九门口水上长城,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台子村和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九门口村交界处,始建于北齐,扩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属明代蓟镇长城东段,是连接山海关与锥子山段长城线上的重要关隘,地理形势险要,素有“京东首关”之称。</p><p class="ql-block">         九门口长城南起老牛山北侧山崖,北至20号敌楼止,共1980米,呈南北走向。其布局包括长城墙体、跨河城桥、一片石关城与墙体两侧的烽火台、拦马沟(壕堑)、拦马墙、哨楼、营盘等,从老牛山北12号敌楼至20号敌楼计有九座敌楼,一座墙台,在城桥的两端有两座边台,桥身筑有八个梭形桥墩,其城桥外侧两边增筑两座围城,这些建筑结构,形成一个攻可进,退可守,纵深数里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出土了铁炮、石炮、石雷、青花瓷碗、大缸、石碑等大批文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虎   山   长   城</span></p><p class="ql-block">      虎山长城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是中朝边境的著名景点,也是万里长城最东端的起点 。它因山形酷似老虎得名,主峰形如虎耳,因此也曾被称为“虎耳山” 。</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长城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约1467-1469年),最初用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后来因历史原因逐渐被掩埋,直到上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重新发现了这段遗迹,才确认它是明长城的东起点,改写了“长城东起山海关”的传统认知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编      后      语</span></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虽然是一项雄伟壮观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但是,它的修建虽然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侵扰,遗憾的是并没有达到修建者的初衷!正如乾隆皇上在避暑山庄所说,“万里长征并没有挡住一兵一卒,一座避暑山庄,却胜过百万雄兵”。蒙古骑兵满族铁骑之所以能够跨越坚固的长城,建立元朝和清朝,是因为宋朝和明朝晚期的腐败没落所致。所以真正的铜墙铁壁不是靠求助什么城墙能够解决的,而是内部综合国力的强大、政权的稳固,是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英勇顽强的精神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强大的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       衷心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您的鼓励是我创作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