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京遊輪北太平洋遊記 (2)Viking Cruise of North Pacific Crossing: Land, People, and Glaciers2025 4.1

建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4px; color: rgb(71, 128, 244);">穿越北太平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出發前了解了行駛路線, 得知我們遊輪在離開日本後將在太平洋上不間斷行駛8晝夜, 在這期間除了船上哪兒都不能去。幸虧我們有一對老同學朋友夫婦跟我們結伴同行, 這樣大家一路上有個照應, 也不覺得無聊。為了滿足遊客的求知慾和提昇觀光經驗, 船上安排了一些科普講座, 介紹有關人文地理和自然科學常識。在娛樂方面, 除了每天晚上劇場的現場表演(大多為百老匯歌舞表演)以外, 在頂層泳池邊每天還上演一些適合老年人觀看的懷舊電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梅芳提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梅芳提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梅芳提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船上還有各類“興趣小組”, 如橋牌, 創意寫作, 針織手藝等, 由乘客中各項活動“達人”指導。船上還組織了一些促進乘客和船員互動的遊戲, 增進了解, 加強友誼。</p> <p class="ql-block">說起遊輪上的餐飲, 既使人愉悅, 又讓人擔心。船上除了有豐富的自助餐之外, 還有3個特色餐廳, 供應西式、亞洲式和美式菜餚。酒足飯飽後不少人在甲板上消食, 每繞船艙外甲板2圈是1英里, 這樣走4圈(2英里)可以基本達標(1萬步)。還嫌不夠, 可以去健身房或桑拿房減肥掉膘😂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4px; color: rgb(71, 128, 244);">國際日期變更線</span></p><p class="ql-block">穿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是一個獨特有趣的經歷。國際日期變更線(International Date Line or IDL)建立於1884年,經過太平洋中部,大致沿著地球南北經度180度線。它位於從本初子午线(英國格林威治的0度經線)到地球的中间(引自https://www.noaa.gov/)。具体来说, IDL橫跨美國阿留申群島(Aleutian Islands)和屬於俄羅斯的司令群島(Commander Islands)。然後再次向東南彎曲, 回到180°的位置。當人们跨越日期線時, 他们就成了時間旅行者, 向西跨過日期線, 日期就會晚一天; 向东跨過日期線, 我们就“回到了過去”。为了避免时差的戏剧性变化, 游轮采取了“渐变”调时差的做法, 每晚让乘客手动调整时间, 往前挪一小时(关闭手机和智能手表的自动时间功能)。4月26日當我們正式越過日期線後, 船長給全體乘客頒發了證書(見下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4px; color: rgb(71, 128, 244);">阿拉斯加</span></p><p class="ql-block">進入阿拉斯加後, 我們所到港口(Kodiak, Homer, Seward, Valdez, Sitka, Icy Strait Point, Skagway, Juneau), 進入眼簾的幾乎是一成不變的雪山冰川和漁船(如下圖)。這也不奇怪, 這裡的先民祖祖輩輩以漁業為生, 只是到了近現代阿拉斯加發現了新的自然資源後, 才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前來淘金和開採石油。</p> <p class="ql-block">19世紀末在加拿大育空(Yukon)地區西部克朗代克河(Klondike River)發現黃金, 從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淘金者, 據估計將近10萬名淘金者沿著白山口小徑(White Pass Trail)和奇尔库特小径(Chilkoot Trail)前往克朗代克河淘金。這些道路條件惡劣, 尤其是白山口小徑遍佈雪堆, 處處懸崖峭壁, 導致沿途許多驮运动物死亡, 因此被称为 "死马古道"(Dead Horse Trail)。淘金者沿途忍受着体温过低、雪崩和疾病等恶劣条件, 在山区艰苦跋涉, 最終到達目的地的只有約3萬人。</p> <p class="ql-block">今天在斯卡格威(Skagway)遊客可以乘坐觀光火車沿著當年淘金者艱苦跋涉的白山口小徑, 穿山越岭, 经过冰川, 沿峡谷行驶, 可以看到上世紀初專為淘金修建的鐵路。</p> <p class="ql-block">阿拉斯加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 它濒临二洋三海:北太平洋、北冰洋以及白令海(Bering Sea)、楚科奇海(Chukchi Sea)和波弗特海(Beaufort Sea)。其中的白令海就是“白令海峡理论”中著名的白令陆桥, 大約在1.5萬年到3萬年之間, 早期人類在末次冰河時期通過跨域連結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陸橋”冰川, 從亞洲遷徙到北美洲(<a href="https://education.nationalgeographic.org/resource/bering-land-bridge/" rel="nofollow">國家地理</a>)。此理論有考古和遺傳證據支持, 但對於這些早期移民的時間、遷徙次數和具體路線仍有爭議。</p> <p class="ql-block">長久以來, 阿拉斯加是個除了原住民之外別無他人居住的荒蕪之地, 直到19世紀上半葉成了沙俄的殖民地, 俄羅斯商人在科迪亞克(Kodiak)等港口建立以海獺毛皮交易為主的貿易口岸。順便說一下, 當時雖然阿拉斯加沒有直接參與中國晚清政府進行貿易, 但通過俄羅斯商人參與了廣泛的海上毛皮交易, 阿拉斯加和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海獺和其他毛皮是中國貿易的主要推動力。這些毛皮被換成茶葉和絲綢等商品,然後銷售到歐洲和美國市場。西特卡(Sitka)的俄羅斯主教府(Russian Bishop's House)的陳列館有一塊中國茶葉公司老字號“趙李橋磚茶廠”製造的磚茶。</p> <p class="ql-block">在這段時期, 俄羅斯東正教會向當地派遣傳教士, 建造教堂, 並鼓勵異族通婚。但隨著1853-56的克里米亞戰爭失利, 加之毛皮貿易的衰落和維持殖民地費用的增長, 眼看著沙俄的財政入不敷出。當時從戰略上說, 俄羅斯認為美國在該地區的存在可以阻止英國的擴張, 因此, 1876年俄羅斯要價7百20萬美元把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以每英畝0.02美元的原始成本計算(2023年為每英畝0.36美元), 美國的土地面積增加了586,412平方英里(1,518,800平方公里)。雖然當時世人並不知曉阿拉斯加地底下藏有豐富的礦物資源(黃金和石油), 但許多美國人相信阿拉斯加將成為美國在亞洲擴展貿易的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個多世紀過去了, 雖然俄羅斯人去樓空, 但沙俄文化的影響猶存, 尤其是俄羅斯東正教的影響。據統計, 今天約有5萬名阿拉斯加人仍信奉俄羅斯東正教,全州仍保留80座歷史悠久的東正教教堂。我們在柯迪亞克(Kodiak)參觀了一座俄羅斯東正教教堂, 還同教堂的一位工作人員交談並留了影。她就是當地人稱之為“克里奧”人(俄羅斯人同原住民通婚的混血兒後裔)。在西特卡(Sitka)我們還觀看了一場小型俄羅斯歌舞。</p> <p class="ql-block">江山易主, 但這塊大地的真正主人-北美印第安人原住地民族同內陸的美洲印第安人相比, 好不了多少, 同樣沒有話語權和自主權。19世紀末的淘金熱吸引了大量白人移居阿拉斯加, 他們來後實施種族隔離和類似吉姆-克羅法律(Jim Craw laws)的歧視性法律, 嚴重壓制了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機會和文化習慣, 實際上將他們視為二等公民。通過原住民長期鬥爭, 1915年阿拉斯加領地立法機關通過一項法律,允許阿拉斯加原住民享有投票權, 但條件是他們必須放棄自己的文化習俗和傳統。1945 年的《阿拉斯加平等權利法案》獲得通過, <a href="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aska_Natives" rel="nofollow">終止了阿拉斯加的種族隔離</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7年10月18日俄國和美國在希特卡(Sitka)正式簽署了阿拉斯加購買轉讓土地權的《割地條約》。在博物館中看到這樣一塊“抗議牌”, 其中寫到, “他們(指俄國和美國)買賣他們不擁有的土地, 並將我們排除在談判之外。《割地條約》稱我們為未開化的人, 剝奪我們的土地權, 並拒絕我們的公民權, 但這永遠無法消除我們與自己的家園的聯繫”。</p> <p class="ql-block">阿拉斯加原住民是個多樣化的語言和文化群體。有<a href="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ethnic-and-cultural-studies/alaska-natives-indigenous-peoples-alaska" rel="nofollow">學者</a>把阿拉斯加原住民分為三個不同的族群:美州原住民(Native Americans), 愛斯基摩人(Eskimos)和阿留申人(Aleuts)。這三個族群由11種不同的文化組成, 使用約20種語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age source: <i>Native peoples and languages of Alaska</i> (Krauss 198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雖然這些族群有著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習慣, 但他們之間有著共同的文化特性, 比如崇拜自然和動物, 注重儀式或故事中的象徵意義, 這些在他們的傳統藝術形式中(如編織,雕刻和串珠等)表現得尤其充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奇查戈夫島(Chicagof Island)當地學生表演的傳統故事說唱</p> <p class="ql-block">在奇查戈夫島上參觀時, 遇見一位當地圖騰柱的雕塑家, 他自稱有華裔血統, 祖先從廣東移居過來的, 還給我看當地媒體的報導。沒想到在這兒還能遇到“老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後放一些圖片, 都是沿途拍攝的自然景觀和阿拉斯加標誌性野生動物。</p> <p class="ql-block">摄影 建伟, Anna, 梅芳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