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ff8a00"><b>广西山水行26.梧州英领事署旧址:黄墙下的反帝史诗</b></font><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在梧州市白鹤山上的河滨公园内,经过一个粤韵戏台,即可见一座明黄色建筑静立百年。周遭绿荫如盖、静谧清幽,唯有它,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反帝往事,成为镌刻在城市记忆里的血色丰碑。<br></div> 平房前立有一块黑色石匾,数行黄字表明了平房的特殊身份:英领事署旧址。这座百年老建筑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今日回望,往事仍堪回味。 之所以梧州会有英国领事署,因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帝国主义借不平等的《中英续订滇缅条约》附款专条,强迫清政府将梧州辟为通商口岸。那时梧州水运发达、河港繁华,大英帝国不得不重视。<br><br>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一纸不平等的《中英续订滇缅条约》附款专条,撕开了梧州的平静。彼时水运繁盛、河港喧阗的梧州,被大英帝国觊觎。英国人以仅够购置600斤中等大米的“二十四千铜钱”,强购白鹤山三个山头,又斥资5万港币建起领事署。他们竖起“大英国地界”碑,在山下立牌“华人不许上山”,将这片土地划为禁区长达30余年。<br> <br>1919年12月16日,一场冲突点燃了梧州人民的怒火。广西军马均部秦得标排长率28名士兵误登白鹤山,英国领事哨兵喝令离开,巡捕竟放出狼狗撕咬。秦得标被迫开枪击毙恶犬、击伤巡捕,英国领事史密斯横加干涉,反遭扣押。消息传出,英国驻广州总领事调派军舰示威,提出苛刻条件:马均统领道歉、士兵向英旗行礼、炮台鸣礼炮21响、处死秦得标……屈辱的协议激起梧州民众的强烈愤慨,反帝怒火如燎原之势蔓延。<br> <br>1925年,广州沙基惨案的枪声传来,梧州学生在英领事署前举行大规模示威,署内华人员工集体辞职。英国领事仓皇乘军舰退回香港,此后再未踏足。没有人管理的领事署,一天天荒芜起来。直到1928年底,广西省府以2.5万港元赎回建筑。<br><br>为纪念梧州人民反帝斗争驱逐英领事人员和购回领事署建筑这些历史,1932年,领事署旁竖了一座“还我河山”石碑。这里也兴建了河滨公园,免费向所有公众开放。成为人民抗争胜利的永恒见证。<br><br>不得不说,英国人真会挑地方,这里当年可是梧州城的制高点,直到现在环境还那么清幽。<br><br>领事署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形式兼有东西方风格:建筑柱廊外侧是人行通道,办公楼门面向内缩入1 至2 米,如岭南骑楼能遮阳挡雨。房屋四边走廊相通,大门前有7 条砖柱为连续拱券回廊,并配以石砌基座和黄色廊石柱,屋内有壁炉,屋面为琉璃瓦,屋顶有烟囱。在平面布局和立面处理上,英领事署则有着浓郁的西方建筑风格。整个建筑比例适当,造型庄重典雅,色彩搭配协调柔和。内部布局与立面设计,则尽显西式典雅。一眼看过去,树荫掩映下,明黄色建筑格外抢眼。<br><br>步入其中,厢房、办公室、住所一应俱全,虽壁炉不再有火,陈列馆内《“还我河山”梧州近代史陈列馆》却以图文、音像与实物,重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当年的“大英国地界”碑被妥善保存,似在警示后人:勿忘国耻。<br> 如今,这座建筑成为网红打卡点,不少游客在此摆姿拍照,却鲜有人知晓黄墙背后的沉重过往。<br><br>绿树掩映中矗立英领事署旧址的不远处,屹立着一块过人高的石碑,石碑上“还我河山”四个篆书石刻大字苍劲有力,尤为醒目,小字碑文字字泣血,讲述的是一个多世纪前梧州人民反帝斗争、驱逐英领事人员的不屈抗争和购回领事署建筑、建立河滨公园的历史。<br> 走出展馆,外花园在阳光下光影斑驳,恍惚间仿佛穿越回动荡年代。漫步河滨公园,古榕遮天、亭台隐翠,白鹤立在石上。相传,以前每在傍晚时分,常有白鹤飞回岗上歇息,飞鹤投林形成鸳鸯江边奇特的晚景,是梧州有名的“鹤岗返照”景点。传说有位白鹤仙女嫁给了勤劳的渔民,并以红宝珠教会渔民用灯光捕鱼。 而登上白鹤楼可以俯瞰梧州三江汇合风景,远眺,虽未得见“鹤岗返照”的盛景,却可见彩虹般的鸳鸯桥横跨江面,色彩绚丽很抢眼。江水悠悠东去,唯有英领事署旧址静静伫立,见证着这座城市从屈辱走向尊严的蜕变。<h5>(1514 图29 2025/5/19 )</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