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伊斯坦布尔,这座横跨欧亚的超级都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她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承载着2600多年的岁月沧桑和文化积淀,散发着无与伦比的迷人魅力。</span></h1>  <h1><br></h1>  <h1>早在公元前657年,希腊殖民者拜占斯在此奠基立城,并赋予了它“拜占庭”的盛名。这座古老的城池自诞生之日起便注定不凡。</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为坐落于欧亚交接的关键节点,拜占庭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span>优势<span style="color:inherit;">和战略</span>位置<span style="color:inherit;">,迅速崛起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八方商贾云集,城市规模及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期间,波斯帝国曾对该城实施过短暂的统治,给伊斯坦布尔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异样的色彩。</span></h1>  <h1><br></h1>  <h1>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觊觎拜占庭的地理优势和战略地位,取代希腊统治者,将国都从罗马迁至这里,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他下令依照罗马风格,对城市进行大规模建设和改造,使之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市,开启了辉煌的新篇章。</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漫长岁月里,君士坦丁堡不仅是基督教文化的传播中心,更有拜占庭建筑艺术的扛鼎之作。</span></h1>  <h1>公元 368 年修建的瓦伦斯(苍鹰)水道桥(Valens Aqueduct )是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设施。它全长 971 米,最高处达 29 米,采用砖石结构双层拱门设计,至今还巍然屹立。</h1>  <h1>帝国建造的矩形结构地下水宫( Basilica Cistern ),长 140 米,宽 70 米,容积达10万立方米,保障了皇宫和周边部分市区的用水。建筑见证了拜占庭时期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圣索菲亚大教堂等众多建筑杰作拔地而起,给城市增添了几分威严和庄重。(四个邦克尖塔是后来伊斯兰君主增建的——注)</span></h1>  <h1>皇家还修建了竞技场(俗称跑马场),供王公贵族娱乐享受。</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大的城墙固若金汤,城市的防御体系得到强化。君士坦丁堡因此成为地中海东部无可争议的宗教、政治与文化中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3世纪末,伊斯兰教逊尼派以突厥人为核心的奥斯曼帝国崛起。突厥人横跨欧亚征战,融合了巴尔干、小亚细亚等地区的民族,形成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大帝国。</span></h1>  (穆罕默德二世画像)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453 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君主)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宣布定新都于此并启用“伊斯坦布尔”为新都的并行用名。此举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奥斯曼成为彪炳史册的东地中海强大帝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伊斯坦布尔”称谓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进城”(eis tin polin)。直至1876年,奥斯曼帝国才在《宪法》中正式确认首都为“伊斯坦布尔”,不过当时西方世界仍习惯称之为“君士坦丁堡”。</span></h1>  <h1>  随后奥斯曼帝国对伊斯坦布尔进行了大面积的伊斯兰化改造。一座座清真寺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天际线的核心景观;邦克(宣礼塔)昼夜5礼,喊经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伊斯坦布尔变成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哈里发(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的驻地。</h1>  <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奥斯曼帝国在一战战败,80%国土被协约国分割。</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凯末尔将军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经过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于1923 年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封建统治,击退了外国侵略者,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1>为了摆脱奥斯曼帝国的阴影,推进国家现代化和世俗化改革,塑造民族形象,国父凯末尔在 1930 年下令首都名称以 “伊斯坦布尔” 彻底取代 “君士坦丁堡”。邮政电信等业务部门随即跟进,全面调整。自此至今,Istanbul成为该城全球公认的名称。</h1>  <h1>  共和国成立后的伊斯坦布尔,经历了从政治中心到经济文化中心的蜕变。人口也从不到90万膨胀到1600多万(2024年)。城市发展兼容并蓄,古今交织,东西合璧。如今她继续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创新活力,书写着 21 世纪跨洲大都市的新篇章。</h1>  <h1>  5月下旬的一个清晨,随着南航班机在霞光中稳稳降落在伊斯坦布尔机场,一行人开启了对这个文明古都的观光之旅。</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角湾(Golden Horn)是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分支。它将伊斯坦布尔的欧洲部分一分为二。海湾在城市交通、贸易及历史发展中都有着重要地位。</span></p>  <h1>一行人饶有兴致地乘坐游艇,饱览黑海至地中海的第一个海峡——博斯布鲁斯两岸的城市风光。</h1>  <h1>湾内各种船只穿梭停靠,营造出一派繁忙景象。</h1>  <h1>长约500 米的加拉塔双层大桥(Galata Bridge)犹如一道彩虹跨过海湾,上层是行车道和人行道;下层是各种商店、餐厅、咖啡馆 ,形成独特的商业餐饮空间。另外,这座桥中间的桥面可以打开,供大型船只通过,满足水上交通需求。</h1>  <h1>游船从金角湾北岸出发,三岸标志性建筑依次映入眼帘,与层层叠叠古今建筑连成一片,呈现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景致,令人目不暇接。</h1>  <h1>金角湾北岸是贝伊奥卢区,有加拉塔塔等标志性建筑,还分布着众多商业街、艺术画廊、咖啡馆,融合了历史韵味与现代都市的气息,展现出城市的多元风貌。</h1>  <h1>海峡沿岸建筑,有半岛酒店(THE PENINSULA), </h1>  <h1>高处的标志性建筑是加拉塔塔(Galata Tower),它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历史。游客登塔可俯瞰城市美景与海峡风光,领略独特的滨水城市风貌 。</h1>  <h1>新巴洛克风格的清真寺穹顶与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交织,现代化大型体育设施与王宫、钟楼呼应。南来北往的人群在码头流转,海浪轻轻拍打桥墩和岸边的沙石,巨型邮轮等待一段新的航程。历史的厚重与都市的蓬勃共生,每处细节都铺陈出水岸独特的浪漫画卷 。</h1>  <h1>海事机关和艺术学院</h1>  <h1>皇家清真寺古典优雅,与苏泽广场、希尔顿饭店等现代建筑的简洁硬朗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表达出历史名城与现代国际都市的双重身份。</h1>  <h1>少女塔。曾经的军事瞭望塔,兼有灯塔、检疫站等功能。如今是伊斯坦布尔知名景点,登塔眺望周边与海景交融的城市建筑别有情趣。</h1>  <h1>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是1973 年 10 月建成通车的连结欧亚大陆的跨海大桥,所以也叫欧亚大桥。大桥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伊斯坦布尔标志性景观。我不由得想起当年“瓦良格号”通过此桥被贪婪的土知府狠敲过一笔竹杠,莫名嗔意油然而生!</h1>  <h1>一群鹬鸟掠过船头的水面,打乱了脑回路的闪念,于是重拾心情,继续畅游海峡。游船在大桥掉头,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块标志洲际分界线的白布。</h1>  <h1>返回码头,已近黄昏。仿古火轮起锚离港。</h1>  <h1><br></h1>  <h1>南岸的苏莱曼尼清真寺仍静静地俯瞰海湾。</h1>  <h1>瓦伦斯水道桥孔下班的车流如漏网之鱼。</h1>  <h1>有轨电车在主干道上来回穿行停靠,乘客有条不紊,秩序上下车。</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外地游客掏出手机,查看地轻轨🚈路线。</span></p>  <h1>沿街的商店仍在营业。</h1>  <h1>小贩路边支起营生,烤玉米和煮玉米50里拉(9元)两根,烤栗子800里拉(147元)一公斤。</h1>  <h1>一位大爷向人群兜售彩旗,估计过两天足球超级联赛要在这里一决雌雄。</h1>  <h1>人们的下班脚步匆匆,穿街过巷,与家人会合。</h1>  <h1>悠闲者在清真寺前广场散步,休憩打望。</h1>  <h1>轻轨小站路灯点亮。</h1>  <h1>宗教区域已经入夜。</h1>  <h1>环路上依旧川流不息, 老街区食府餐厅密集,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店堂里餐桌旁食客听曲,饶有雅兴。</h1>  <h1>世俗生活歌舞升平,与城市上空回旋着的晚课喊经声汇成奇妙的交响曲——伊斯坦布尔又是一个难眠之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