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年读淞沪抗战史,对坚守四行仓库这个章节印象非常深刻。七十年代台湾拍过电影《八百壮士》,林青霞饰演深夜泅渡苏州河的童子军杨惠敏,但我没看过。前几年国内出品的电影《八佰》,我很认真地看了,之后一直想,到时候一定要去一趟四行仓库。</p> <p class="ql-block"> 乘地铁12号线在曲阜路站下,出3号口,往前往右方向走几百米,我看到了它,就是这座楼,坚固的长方体,六层高,屹立在苏州河畔。这就是四行仓库,我此行的目的地,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不屈精神的象征,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 我没有立即走进去,而是先站在外面,默默地打量它,细细地辩认历史。这座大楼是我熟悉的,因为历史书籍里有它的图片,电影银幕上有它的场景和细节特写;但它又仿佛不是我印象中的样子,除了西墙上的弹孔、炮痕和大门口“上海大陆银行仓库”字体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大楼已经与现代城市和谐地相融,只有旁边的苏州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变迁。河对岸当年是外国租界的往事,已经十分遥远。历史与现实的重叠,让我有点恍惚起来。</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信签造型的雕塑,上面有谢晋元手写给妻子的清晰字迹“巧英吾妻爱鉴: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凇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哀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呼!”正气浩然,情真意重,我的眼眶有点湿润。</p> <p class="ql-block"> 四行仓库保卫战,从这场战斗本身的规模来看,并不算大,但它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背景,纪念馆用中英文双版的文字、大量的历史图片、报刊复印件,向我们展陈了1937年淞沪抗战的悲壮历史。当时,中日双方投入近百万军队,战事极其惨烈。中国军队谢晋元部420余名官兵,称“八百壮士”,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坚守闸北四行,其战斗事迹之英勇,爱国气节之豪壮,振奋了国人,震惊了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用版面、实物、雕塑、沙盘模型、影视片等多种表现形式,还原了当时在这里发生的战斗。我看到中国士兵与夜袭进来的敌人正在搏斗,激烈紧张,栩栩如生;冒险渡河送国旗来的童子军向守军献旗,守军正庄严敬礼,就是这这面国旗,冒着敌人的炮火,被中国军人升起在四行仓库的楼顶,飘扬在已经基本沦陷的上海城市上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同仇敌忾、战斗到底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 从1937到2025,八十八年只是历史长河的弹指一挥间。我曾经在一些旧的电影片段中,看到三十年代的上海街景,看出当年的繁华与忙碌,十里洋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与历史长河相比,所有来来往往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当百年后的人们翻开史册,人们记住的永远不会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名字,不是那些将自我蜷缩在安全的茧房中的众生,而是那些在绝境中高举火炬、让希望永不熄灭的身影,这才是超越生死的永恒。四行仓库里勇士们的抉择,让战斗的生命迸发出超越时空的璀璨光芒。</p><p class="ql-block"> 民族需要有精神,精神需要有载体。曾经有一位思想家这样说:“只要哭墙存在,犹太人的灵魂就不会消亡。”我们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记忆,仅就抗日战争史而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海四行仓库,延安窑洞,接受日本投降仪式巨幅油画,等等,都是记录民族的苦难、抗争和荣光的载体,传承民族精神,需要保护好这些载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返回的时候,我还从曲阜路口上地铁。突然想到,“曲阜”这两个字的文化意义与四行仓库的不屈精神,是一种巧合,看似遥远,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着自己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的民族,一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平时表现为“忠、孝、节、义”,一旦遇到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就会产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不仅经济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不仅有陆家嘴的天际线,有浦江两岸的传奇,还有四行仓库,有许多的抗战文化、红色文化遗存,我此行计划都要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与 古 为 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分享中国近代历史文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END—</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