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校长与白牡丹的二十个春秋

张有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严校长与白牡丹的二十个春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张有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张有德、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6月8日上午十一点笔者在青海西宁湟中区共和镇押必村一社老家拜访了严森国老校长。老校长退休前系湟中县维新乡学区(教委)校长,在校长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热爱教育事业,为本地区的教育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真是桃李芬芳满天下。老校长退休二十多年来一直居住在这里。小院位于押必村东头公路旁北侧,背靠押必小土山,院前一百多米处有押必河穿村而过。小院座北朝南,在一块风水宝地的平台上,从远处眺望就会看到二层楼房和院子前面的白牡丹院盛开的牡丹花,还能看到庄廊后面平台上盛开的白牡丹花和个别红色牡丹花朵,使人感到无比舒适和舒心。我当时欣赏的时候觉得院里花院里,房前屋后种植了大量的牡丹花卉,我以为是他培育出售的。人间六月芳菲尽,押必牡丹始盛开。但是回到我家里默默地回味老校家里有牡丹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和特殊的意义,忽然想起老校长是一位很知名的语文教师,曾经在湟中区第五中学初高中部担任语文教师,他的教学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在当地享有盛名。他不仅仅是教学能手,还会绘画,书法艺术,雕刻工艺,泥塑木工制作等,是远近闻名的能人型校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校长居住的院子是祖辈留下来的三间二层木结构楼房,初步推测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因为老校长今年是他属蛇的8 5岁本命年。此木结构建筑二层楼房是押必村唯一保留完整的古建筑风格的房子,很有代表性和历史背景价值。因为村里前十几年因为危房改造将木结构房屋全部拆除盖成了水泥结构的房屋,也有𡋾墅式建筑,但老校长的主房却一直保留着原始建筑风格。他在小院东侧盖了五间现代风格的房子,供家里人居住。在小院的花园里盛开着数十朵鲜艳的牡丹花,如雪覆地,近看时,花瓣层层叠叠,白得透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历史资料记载,喜欢白牡丹的文人墨客主要有曹雪芹和白居易 。‌曹雪芹在 《红楼梦》 中借宝琴之口咏白牡丹,诗句为“岂是绣绒才吐,卷起半帘香雾”,赋予了白牡丹灵性‌。诗人白居易则在其《牡丹》诗中赞美白牡丹:“白花冷暖随人变,独倚栏干看落晖。”表达了对白牡丹的喜爱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外,历代文人墨客对牡丹的赞美也体现在许多诗作中。例如,李白的《清平调》以牡丹比喻美人,赞美其华贵与雍容;刘禹锡的《赏牡丹》通过对比其他花卉,突显牡丹的王者风范;王维的《红牡丹》则描绘了红牡丹的娇艳与孤傲;温庭筠、皮日休、徐凝等诗人也都有赞美牡丹的诗作,展现了牡丹在文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严校长在老家院子周边种植一百余株白牡丹的举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与精神追求,主要表达了他高洁的人格和雅士的品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白牡丹在中国文化艺术中被赋予"纯洁无瑕、高贵优雅"的寓意,其素白花瓣与知识分子追求的清高、淡泊高度契合。区别于艳丽红紫牡丹的富贵感,白牡丹更显"端庄而不媚俗",呼应文人"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境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次就是学术精神的投射 。白色象征"求真与诚实",百株白牡丹的规模化种植,暗喻学者对知识纯粹性的坚守——如同培育牡丹需严谨科学管理,学术研究亦需持之以恒的深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三就是寄托着乡土情怀与文化传承 ,家族文脉的延续等特点。知识分子返乡种植百株白牡丹,可视为对家族文化符号的复兴。白牡丹还有"白头偕老"的谐音寓意,更寄托对家族和睦、代际传承的期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四就是故土文化的守护 。知识分子以规模化种植介入乡土建设,既是对"牡丹文化"非遗传承的实践(历史传承部分),亦是以学识反哺乡土的行动宣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五对农村精神家园的生态构建起引领效果和示范作用。在自然与人文的共生空间种株牡丹园形成微型生态系统,呼应文人"寄情山水"的传统。白牡丹"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被提升为营造诗意栖居的哲学实践——将故园转化为兼具审美与哲思的"精神净土"。还有对抗浮躁的象征性仪式 。种植牡丹需经年培育方能盛放,百株规模更需数十年耕耘。他己经退休二十多年,二十十年来这种"慢栽培"恰是对速食文化的无声抵抗,彰显知识分子在时代喧嚣中坚守内心秩序的姿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六表示出来了隐逸理想的现代表达。当代"归隐"的变体 。不同于古代隐士遁入山林,现代知识分子通过"牡丹园"在故土构建半开放隐逸空间。既保留"采菊东篱"的出世情怀,又以花为媒连接外界(如开放观赏、学术交流),实现"隐"与"显"的平衡。同时也是富贵意象的脱俗重构 。白牡丹虽属"富贵花",但其白色弱化了传统牡丹的世俗富贵寓意,转而强调"精神丰盈即大富贵",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物质主义的超越性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之,这一行为可视为严校长构建的立体精神符号系统: 个体层:以花喻志,彰显高洁人格; 家族层:根植故土,延续文化基因;时代层:以自然美学对抗异化,重塑现代人文精神。 百株白牡丹已然超越园艺范畴,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地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相关资料显示,喜欢白牡丹的人可能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是从白牡丹所代表的品质、其相关制品特点以及种植养护等方面进行推断的:性格方面,自信且有追求。白牡丹在花卉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象征着自信。它在百花争艳时敢于展示自己的美丽,有一种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信念。喜欢白牡丹的人往往也具有这种自信的特质,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挑战,在面对竞争时不轻易认输,积极追求自己的目标,努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优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雅与温柔。白牡丹绽放时从容华贵,气质天成,寓意着高洁、端庄、仪态万千。喜欢白牡丹的人通常也具有高雅的气质和温柔的性格。他们为人处世温文尔雅,注重自身修养,追求精神层面的丰富和高尚,对待他人友善和蔼,让人感觉如沐春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诚实守信。白牡丹象征着守信的人,喜欢白牡丹的人很可能把诚信看得非常重要。他们在人际交往和生活工作中,言出必行,遵守承诺,以诚信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审美与生活品味方面追求美好。白色的牡丹十分干净,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喜欢白牡丹的人内心往往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注重生活品质,可能会在居住环境、穿着打扮等方面追求精致和优雅,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独特的审美。白牡丹茶成朵的美丽外形,仿佛盛开的花朵,在保留毫香的同时,还带有清爽的瓜类香气,香气丰富且复杂。喜欢白牡丹茶的人通常具有独特的审美和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他们不满足于平淡和单一,更欣赏丰富多样、别具一格的美,在艺术、文化等方面可能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品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态度方面懂得享受生活。白牡丹茶口感丰富,能带来滑喉的舒适感,陈化过程丰富,品茶时能增添期待和乐趣。喜欢白牡丹茶的人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放松和享受的方式,他们愿意花时间品味一杯好茶,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注重生活的仪式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压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耐心和细心。养花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喜欢白牡丹这种花卉并亲自栽种养护的人,往往具备这些品质。他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花朵,观察其生长变化,耐心等待花开的那一刻。在生活中,他们对待事情也会更加认真负责,注重细节,有始有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牡丹在地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青海高原的“干柴牡丹”:作为青海特有花卉,干柴牡丹以耐寒、耐旱的特性扎根高原,其花朵硕大、色彩浓烈,常见于农家小院,成为本地人生活美学的象征。品种多样性:研究发现青海牡丹分3类10型,包括单瓣型的素雅、台阁型的繁复,甚至罕见的“黑朱砂”品种,展现独特生物多样性。文化传承载体:从清代延续至今的种植传统,干柴牡丹不仅是庭院装饰,更承载着高原居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仪式感,如民间修剪技艺的世代相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校长现在过着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老伴儿也很开心,今年是八十有五高寿的老人。大儿子儿媳妇从县机政府机关已经退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照顾俩位老人的生活起居,一家人其乐融融。小儿子儿媳妇在省城上班。三位女儿都成家立业,各自生活都很开心快乐。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都已经在学校里学习。真是四世同堂幸福美满,才财共来,福富双至,耕读传家,财源绵长,吉祥如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敬祝老师健康长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