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位伟大的思想家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集中地体现在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此,当代突显出两种学派在争论不休,一派认为这是百无一用书生般的清高,一派认为这是千年前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我赞成后者的观点,并关照当前我省实施多年的“山东问政”和“市长热线”,浅谈一下张载的“为生民立命”这千年命题的呐喊,到如今不是没有其响亮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为生民立命”,张载这声穿越千载的呐喊,是古圣先贤对执政者灵魂的叩问。然而历史长河几多浮沉,多少“民本”理想在朱门酒肉臭的现实中,如烟云般消散无踪。而今山东大地上,“问政山东”的犀利曝光和市长热线的彻夜运转,却正以真实行动为这千年命题奏响着最嘹亮的现代回音。</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问政山东”这面荧屏明镜,照出了官员额角的汗珠,也映照出民心所盼的深切。当主妇被油烟呛得泪水涟涟,当“咬人”的井盖在曝光后连夜修平,当那被层层推诿的断头路在问政后迅速打通——这岂止是监督的利刃?它分明是为生民“立命”而精心架设的桥梁。正如《管子》所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顺民心者,必先听其声、解其忧。在电视上曝露问题,是刀刃向内,更是为百姓开辟了一条直达青天的通道。</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市长电话如一条无形的生命线,让无数诉求在无声中接通,在电波里寻得归宿。铃声每一声响起,都是城市在倾听最细微的脉搏律动。一位老人为病重老伴打通热线,仅仅十数分钟后援助即至,她哽咽的感谢如细雨滋润着民心,又如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风,悄然暖化着冷漠坚冰。这小小电话线,早已超越了普通工具,它已成为现代治理体系中接通千门万户的“民心听诊器”,让“立命”二字真正落于实处,扎根于生活深处。</p> <p class="ql-block">诚然,有人质疑其形式主义之嫌。但请观其十年如一日之坚持:从电视问政的雷厉风行,到12345热线成为市民口中“有事就打”的习惯,这些举措早已在岁月中沉淀为一种制度文化,一种融入血脉的治理自觉。它们正从“术”的层面,渐渐升华为“道”的境界——恰如张载所寄望的,不单是生存之“命”,更是通往更美好生活的那条大道。</p> <p class="ql-block">当“问政山东”的镜头扫过一张张等待答案的焦虑面庞,当市长热线那端传来一声声终于舒展的叹息——历史与现实于此庄严交融,千年宏愿终于在现代治理的沃土上落地生根。张载横渠四句的古老智慧,此刻在山东大地上演化为生动实践,那一声声电话铃音,一次次荧屏追问,皆是民心与担当的交响,亦为这百年变局中驶向未来的航船注入了最强劲的民本动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手机再次震动,那铃声在历史长河中激起回响:那不仅是电子信号,更是民心在时代天平上脉动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作者 田诗玉 退休干部 地址 济宁市微山县文旅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