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在学术的浩瀚星空中,有一群为重建中华古典博物学执着的探路者。他们以生命为笔,以热血为墨,在《中华博物通考》编纂的漫漫长路上,书写着令人动容的篇章。这支由众多专家学者组成的写作团队,秉持着兢兢业业、不图回报的精神,将天下学术大任扛在肩头,用舍身忘我的坚守,诠释着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情怀。</b></p> <p class="ql-block"><b> 团队的总主编张先生,无疑是这群探路者的精神领袖。他一生执着于学术事业,一腔热血始终为《中华博物通考》而沸腾。他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以及披肝沥胆、自信自强的精神,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引领着整个团队不断前行。然而,命运却并未眷顾这位辛勤的耕耘者。早在十几年前,张先生就被确诊心衰。近几年,年老体弱的他又接连三次感染新冠病毒,本就孱弱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近一年来,他反复住院,每次的心衰指数都达到正常人的几十倍。在医院的抢救室里,医生那句“再晚来几分钟,我们就无能为力了”的惊心动魄的话语,一次次地刺痛着众人的心。但即便身处如此绝境,张先生依然在病床上坚持工作,他用顽强的生命力,创造着令人惊异的学术奇迹。他视死如归的拼搏精神,成为激励《通考》全体作者的强大动力,在团队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b></p> <p class="ql-block">张先生在病床上指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b> 在张先生的感召下,团队中涌现出许多令人动容的身影。《木果卷》主编吴秉钧先生,多次遭受脑出血、心梗的病痛折磨,病情极为严重。但即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看稿审稿。他的夫人在身旁积极协助,远在千里之外的两儿两媳也纷纷伸出援手,全家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投入到书稿的编纂工作中。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成就了一卷完美的书稿,这份执着与坚持,令人为之赞叹。</b></p> <p class="ql-block"><b> 山师大的耿天勤教授,身兼《冠服》《香奁》卷主编之重任。他身患多种重疾,肾脏衰竭,常年在市中心医院进行透析治疗。然而,每当有编审任务下达,耿先生总是主动独担校勘重任,并且总能以最快的速度第一个交稿。尽管如今两位老先生已驾鹤西去,但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却永远留在了众人心中,令人肃然起敬。</b></p> <p class="ql-block">第一排右三为耿天勤教授,左二为吳秉钧教授。</p> <p class="ql-block"><b> 同样来自山师大的焦秋生教授,担任《气象》《地舆》卷主编。这两卷是后期临时增加的内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在关键时刻,他又被怀疑患有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不得不接连进行两次手术。面对生死未卜的困境,焦教授术前考虑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手头的稿子。他术前留下的话语掷地有声:“生死未卜,病前能交稿是一种安慰,病后继续完成是一种寄托。”这份对学术的赤诚之心,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b></p> <p class="ql-block"><b> 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三代《通考》同仁携手同行,历经三十六载春秋的砥砺奋进,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万千个日夜的辛劳付出,最终换来了这部凝聚着无数心血的著作。在这漫长的创作历程中,每一位参与者的灵魂都得到了升华,这种精神世界的唯美与高尚,若非亲历,实难深刻领悟。如今,我们惟愿这部承载着无数人梦想与心血的《通考》能够传世流芳,以此慰藉我们毕生的志业和已逝的《通考》作者,也让这份执着与坚守的精神,激励更多的后来者在学术的道路上奋勇前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