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晋江之名源于晋人沿江而居,西晋永嘉之乱,中原氏族为避战乱,往南迁徙,进入闽南沿江而居,因恋故土为江取名晋江。唐开元年间设立晋江县。</p><p class="ql-block"> 五店市位于晋江老城青阳,青阳因地有青阳山而得名,青阳有“气清而温扬”的含义。相传唐开元年间,蔡氏七世孙五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了五间店铺,以方便行人成为了古代集市和商旅中途,暂歇的驿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历经千年发展,现逐渐成为晋江老城的核心区。</p><p class="ql-block"> 2011年,晋江市政府聘请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对五店市进行保护性改造,把它打造成“闽南文化新街口,晋江城市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街区分为传统文化区,旅游休闲区,艺术养生区,品质商业区,突出“闽南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三大文化要素,把青阳古八景的“青阳苍翠,石鼓喧声,桃花叠浪,雁塔地灵,樟井圣泉”恢复起来。街区东南入路口“五店市”三个字取自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书法作品集字而成。街区LOGO形似闽南建筑最具特色的"马鞍墙"和"燕尾脊",像"山"又像"水",简明扼要地展示了五店市的历史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p><p class="ql-block"> 雕梁画栋宫殿式,中西合璧土木楼。</p><p class="ql-block">泉州古民居研究专家黄金良曾这样形容闽南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红砖-闽南特色的建筑装饰。那一片片,红艳艳的颜色气势逼人。</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建筑分为:皇家建筑和私人建筑。在颜色的使用上,有严格的等级差别,红色属皇家专用!闽南建筑并非皇家建筑,为什么广泛使用红色的砖瓦呢?而这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红砖古厝,富丽堂皇,既有天井相隔,又有回廊,还有燕尾脊直指天空,像极了一座座宫殿,因此,人们又称它们为“皇宫起”。为何可冒这样大不敬之称呼?这还得从“赐汝一府皇宫起”的传说谈起。</p><p class="ql-block">相传唐昭宗光化年间,闽王有一位才貌双全的王妃黄小厥来自泉州,有一天天降大暴雨,王妃心系亲人们身居茅屋而遭罪,不由得泪流满面,闽王怜惜他道:“爱妃,不用烦恼,寡人赐你府上建皇宫式的房屋!”王妃听罢立即跪谢,随后对传旨太监说道“陛下赐我府可建皇宫式的房屋,你速去传旨。”闽王说的“你府上”是单指王妃的家,这时她说成“我府”是故意含混其义,让太监误以为是整个泉州府。于是,整个泉州百姓就纷纷效仿。</p><p class="ql-block"> 双坡曲指屋脊两边的瓦面并非如其他地方的直线坡度,而是略下弯,呈幅度下降。</p><p class="ql-block"> 燕尾脊则正脊呈曲线,两端向上翘起,类似上弦月,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像燕子的尾巴一样。</p> <p class="ql-block">出砖入石是由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形状各异的红砖、石头、瓦砾三种材料交错堆叠的方式来构建墙体,是闽南红砖建筑的独特砌墙方式。这看似是砌墙匠人未刻意设计、随手而为的做法,竟然无心插柳,出了意外的效果,特别古朴自然。出砖入石在明代已有雏形,至清初成为闽南沿海建筑的普遍做法。这种砌墙方式不但坚固防盗,还冬暖夏凉!它为何会出现?相传是明代泉州沿海一带遭倭寇侵扰后,人们利用残垣断壁的砖石重建家园;也有传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次大地震,灾民们在一片废墟里就地取材构筑墙体。这种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无奈之举,无意中竟产生了强烈的残缺之美与自然天成的不规则之美,也体现了闽南人在各种苦难中崛起的坚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西合璧则是指华侨回国建造的(兼具中西风格的)建筑,有的材料还是漂洋过海运回的。五店市中的建筑皆为红砖建筑,横跨了明、清、民国三个时期,隐匿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大厦中。在政府保护下得以幸存,现有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皖南别墅,柳青新宅、朝北大厝、布政衙等147处历史风貌建筑。</p> <p class="ql-block">【柳青新宅】--民国典型闽南大厝</p><p class="ql-block">该宅是旅菲华侨庄铭岸于1935年令其子庄清良回乡组织建造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五开间二进三川脊顶砖石木结构,兼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构架,带双面护厝,石埕,埕头间,围墙。建筑面积91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栋值得细细品味的老宅!</p><p class="ql-block">首先,历久弥新,历经80多年风雨依然光鲜亮丽。</p><p class="ql-block">其次,私人定制,精工细作。</p> <p class="ql-block">墙自下而上:花岗岩基座-花岗岩面墙-青石腰堵-红砖面墙-窗花-水车堵等,不仅凹凸有致、富有层次感,而且精工细作,华丽典雅。红砖表面印有花纹,青石腰堵上雕刻着各种变体文字——有的形如竹叶,如“忠勇和平,世界悠然”;有的如香炉,如“有恒崇实,千秋吉祥”;还有武则天时期创造的“曌”字,如“自重爱郡,光明永透”等等。它们是闽南能工巧匠的创意结晶,令人遐思。</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三,门路雕饰,繁复入微。</p><p class="ql-block"> 木构架的牌楼,其间叠斗雕作牡丹,吊筒为花卉,花蓝造型,连栱刻戏文,雀替饰牡丹,凤凰,寓意富贵吉祥。</p><p class="ql-block"> 门路的石雕皆是镂雕,精美绝伦。自上而下的匾额、门联、身堵、腰堵 至柱础均体现石雕工艺的精湛!旁门门楣上含八仙及飞天形象,这是闽南建筑中常见的中西合璧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第四:家训格言 为人之道</p><p class="ql-block"> 在宅子门路的看埕堵,对看堵上,分别用石雕形式镌刻着四则格言,“凡有远虑之人,不特顾目前之生活,并虑及将来,勤俭贮蓄,预为之计” “富裕之后,益当谦逊,常存人贤于我之心,恭俭而不骄,自得天佑”;“人欲得一生之健康,当日日勤于职务,彼坐食游惰,决非摄养自爱之道也”,“读伟人之传记,研究古来大豪杰成业之原因,则有益于吾人之身心”。这些格言平实,恳切,针对勤俭积蓄,谦虚做人,勤奋实干,读书修身这四个方面,对后代无论是思想或行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此宅当时请了两队施工队伍,他们相互斗功,所以无论砖雕,石雕,木雕虽精美,但图案风格并不一致,不仅保证质量,还节省了大量的工钱,体现了闽南商人的精明及超前的商业意识。</p> <p class="ql-block">【朝北大厝】</p><p class="ql-block">-用尽建筑之佳材,极尽雕琢之能事。</p><p class="ql-block">该宅坐南朝北,朝向罕见,据传为辟邪祈福。整体布局为五开间二进硬山顶砖木石建筑,兼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构架,左设护厝,左右梢间及厢房上方建梳妆楼,占地面积87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屋顶采用闽南典型的燕尾脊,马鞍墙和三川脊,中脊镂空缀剪瓷花鸟图案,水车堵装饰交趾陶山水人物。</p><p class="ql-block">红砖镜面墙,主色调为红色印花砖,饰砖刻瑞兽,蝙蝠及万字花纹,青白石材门框搭配石雕联对。</p><p class="ql-block">石雕工艺十分了得,门匾、柱础,角牌都精雕细刻,那蕉叶匾透雕八仙及昆虫,细节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木雕艺术精湛,门前“四快图”分别有掏耳朵、打喷嚏、挠痒痒、抓虱子的人物,富于生活气息。宋代著名诗人刘克庄针对“四快图”写下诗句:“一人筅耳手不柱,一人坦背抓痒处,一人理发虱禽获,一人喷嚏虎惊去。”</p><p class="ql-block">朝北大厝的木雕,石雕在众多大厝中首屈一指。2005年,电视连续剧《南洋有情天》在这里拍摄。现为五店市民俗馆,通过布设闽南传统的生产生活器具,展示了一户五世同堂的闽南人家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生活原貌。</p> <p class="ql-block">【蔡氏家庙】-五店市之起</p><p class="ql-block">蔡氏家族是最早开发青阳的氏族,枝繁叶茂,传衍四十余代的钟鼎世家,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家族。</p><p class="ql-block">建于宋熙宁年间(1067-1077)由青阳蔡氏六世蔡长安钦锡进士后回乡倡建,经历代葺修,1940年遭日机炸毁,1987年重建,1989年完全建好。家庙采用五开间两进的砖石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屋内铺设黄瓦绿筒,设有五口天井,体现着晋南祠堂的特色,建筑风格特别宏伟,雕梁画栋,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蔡氏家庙,不仅承载着蔡氏族人的历史记忆,还见证了家族的繁荣与发展。内立称为“孝思堂”的神龛,龛前挂一列祖宗画像,神龛两侧的对联为:“论德论功论爵,尊尊亲亲,千年公道如见;自唐自宋至今,子子孙孙,一脉忠厚永存。”阐明了立功、立德、立命是宗族中受人尊崇的条件,训诫子孙以忠厚为本,踏实做人。大厅两侧朱红的板壁大书着相传为宋代名相文天祥手迹的“忠、孝、廉、节”,字径都有1米多高。以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标准勉励后人。梁枋间则琳琅满目的挂着“文武一品”,“国师”、“都督”等精致匾额。因为青阳蔡氏家庙是闽南蔡氏的“母乡”,其分居各地的族裔在登科出仕时都要到这里挂匾,竖旗杆,光宗耀祖。所以祠堂的匾额特别多。</p> <p class="ql-block">【布政衙】与【大夫第】:为官典范</p><p class="ql-block"> 布政衙为蔡氏二十世兄弟蔡立敬、蔡立爱于明万历年间当官后所建的府邸,布政衙分东西二座,中间隔出甬道共两家同用,古代讲究左为尊,考虑到弟弟官职大过自己,所以兄长蔡立爱主动要求将房子建在右侧,因而东座为弟弟蔡立敬的住宅布政衙,官至浙江布政司左参政(相当于现在副省级或厅级官员),西座为兄长蔡立爱住宅大夫第,官至奉直大夫(相当于现在副厅级或正处级官员 )</p><p class="ql-block">两兄弟为官忠君爱民,不畏强权,清廉正直,深受百姓爱戴!弟弟蔡立敬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年五十五,绅民为他勒碑纪念。在两兄弟家风影响下,后代出了不少人才,流传着“两朝三锡命,五代七丈夫”的传奇佳话。如今布政衙被设为“五店市家风家训馆”陈列了一部分晋江优秀传统家训。</p> <p class="ql-block">【庄氏家庙】-风水宝地,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塘东崎,檗谷大,庄厝祠堂盖南门外。”所谓“庄厝祠堂”即指青阳庄氏家庙,至于“盖南门外”,说它堪称泉南屈指第一。</p><p class="ql-block">庄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经历代重修。为七开间二进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砖石木建筑,建筑面积925平方米。三川脊顶,高低错落的屋脊各立燕尾,堆塑卷草,装饰彩瓷剪粘花鸟。堂宇轩朗宏敞,荟萃砖雕、木雕、彩画、髹漆等多种建筑工艺。内外悬挂“状元”、“进士”匾额数十方。 </p><p class="ql-block"> 祠宇风水极佳!正当阳山之中,北望泉州,清源山如同案桌,开元双塔恰似案头烛台,故人才辈出。由于庄氏人丁多,登科仕宦者多,资财充裕,祠堂屡经修葺扩建,愈加规模壮伟,美轮美奂。</p><p class="ql-block">祠堂开三通大门,平时只在两旁的黑漆大门出入,中间的朱漆大门总是关闭着,一尺高的石门坎上再加一道二尺高的木坎,老祖宗传下的规矩,要到祭祀祖宗的日子或迎接极尊贵的客人才能打开。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楣上悬挂着一列金字匾额,除中门上挂的“庄氏家庙”匾外,还有万历己未年庄际昌“状元”匾、“会元”匾、万历癸丑年庄奇显“榜眼”匾、乾隆己未庄有恭文武“状元”匾,因清代广东状元庄有恭乃青阳庄氏的传裔,且功绩卓著,庄氏家庙遂获御赐“金马玉堂”匾额。其他众多进士、举人的匾额则挂满祠内的正厅和下厅。中间“孝思堂”内的神龛中供奉庄氏一世祖古山公的画像。两旁厅壁大书“忠孝廉节”四个金字。梁枋间除“进士”、“翰林”等一列科举匾额外,还悬有不少近代及现代的纪念性匾额。</p><p class="ql-block">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青阳庄氏科举人物众多,是其他族姓难以企及的,自1474年族人庄荣首中举人至明崇祯年间的百年间,庄氏家族出了进士13名,举人14名,贡生4名。在清代,又有进士2名,举人5名,贡生4名。特别是明嘉靖八年,家族中有三人同榜考中进士,人称“一榜三龙”。明弘治十七年(1504)到明万历28年(1600)科举考试中,五科共10人中进士,人称五科十凤,“一榜三龙齐奋,五科十凤连飞”的美谈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南音馆和非遗馆的前身是庄氏的小宗祠。晋江是古代泉州的主体,长期偏安东南一隅,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达。古代晋江不仅创造了诸如草庵、五里桥等世界级的实体文化遗产;还完好保留了中原地区已经失传的古代中原宫廷音乐-南音;同时还创造了众多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流传的有深沪褒歌、安海唆啰嗹习俗、柯派高甲戏、晋江灵源万应茶、晋江布袋木偶戏、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闽台东石灯俗等。</p><p class="ql-block">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p><p class="ql-block">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 </p><p class="ql-block">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p><p class="ql-block">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等。泉州已将泉州南音申报“世遗”并成功入选,“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该栋建筑引进了晋江南音艺术团,让他们作为日常排练及交流、演出、活动的场所,来五店市的游客千万不要错过。</p> <p class="ql-block">结语:五店市之名始于唐朝开元年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街区目前占地面积126亩,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2016年2月曾作为央视元宵晚会泉州分会场的录制场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华侨觉得很乡土,外地人觉得很闽南”文化旅游新地标,作为“闽南文化新街口,晋江城市会客厅”五店市欢迎大家光临……</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造型提供:茶研阅舍簪花馆</p><p class="ql-block">红砖古厝,茶研阅舍,慢品人间烟火色。</p><p class="ql-block">青砖小径,墨染诗窗,静享岁月草木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