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__我给考生送贺卡</h3> <h3>6月7日:我给考生送贺卡<br> 再过一个小时,今年的高考就要开考。全国1300多万考生,将走进考场,迎接人生第一次大考。此次考试的结果,将会影响考生的人生轨迹。所以,国人都十分重视高考。<br> 可能是因为自己只是个初中毕业生的原因,所以格外羡慕有幸参加高考的学子,格外关注每年的高考。今天特意制作了一个高考贺卡,先发个朋友圈,再转发给微信好友。<br> 这个贺卡的图片,是昨天坐公交车时,在建设大街所见:蜂巢大厦高耸入云。突发联想,高耸谐音即“高中”,以此为梗,祝愿各位考生都能“高中”。</h3> <h3>6月8日:我的第二张高考贺卡<br>苦读十年盼上岸<br>上岸又见山外山<br> 在我的认知范围里,学生应该算最辛苦的一部分人。现如今的中国教育,内卷的厉害。不用说学前教育,就只说6年小学,6年中学,漫长的12年求学路。学校正常教学之外,课外班已成常态,网课见缝插针,学子疲惫不堪。经过中考分流,好不容易拼到高考,战战兢兢的挤过独木桥。<br> 过了高考这个大关口,登临彼岸,以为可以松口气了。谁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考进大学,只不过是迈出上岸过程的一小步:本科毕业的就业率越来越低,继续深造的链条越来越长。即便是博士毕业,也还面临考公考编,并不能自然而然的实现“学而优则仕”的理想目标。<br> 昨天晚上睡觉前,与还在上小学4年级的小孙子聊天。他说再过8年,就该他参加高考了,不知道能不能考进“985”。我鼓励他,只要你保持目前的良好状态,考上“985”,肯定没问题。<br> 祝愿各位学子一路顺遂,皆得所愿。</h3> <h3>6月9日:我的第三张高考贺卡<br> 人逢喜事精神爽<br> 又到金榜题名时<br>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就要谢幕。昨天晚饭后遛弯至谈南路,在碧景园北门西侧的一个花店,看到预定高考礼花花束,就随手拍了张照片。今天高考就要结束,正好可以作为送给考生们的礼物。这比自己前两天街拍图片做贺卡相比,显得还得体一点。<br> 前后给考生们,送上三个贺卡,这是自己心迹的流露。说实话,我特别佩服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顶着万般压力,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高考这一搏击。其中的多数人,将走进高等学府,开始攀登象牙塔之旅。<br> 我在高考第一天的贺卡里,曾经说过“格外羡慕有幸参加高考的学子”这样的话。因为生不逢时,1966年初中毕业后即无学可上,不得已才于1969年来到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人到了部队,但心里依然充满着读书的渴望,一直关注着有没有继续读书的机会。<br> 曾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自己所在的658团被允许有两个名额。其中一个干部,一个战士。前者是后勤处的战勤参谋张晓林,被南京大学录取。后者不记得其名,没有考上,浪费了宝贵的名额。<br> 既然恢复了高考,自己觉得就有继续读书的机会。接触过函授教育,觉得太宽松,放弃了。后专门去南京大学咨询,有无旁听的可能。答复是可以旁听,但不承认学历。<br> 正可谓,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自己为求学之事犯愁的时候,1983年中国应运而生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_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向包括自己在内的社会考生,通过个人自学,大学主考,分省统一考试。当年,先在北京、上海、辽宁三省市试点。<br> 听说这个消息后,当即报名了上海市组织、华东师范大学主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次通过了“哲学”和“逻辑学”两门考试。1984年春天开始,江苏省组织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开始举行。为了就近考试,又在江苏报名了南京大学主考的“党政干部基础科”专业课程。1986年春夏之交,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首批毕业生,在当时的淮阴市参加了毕业纪念活动。<br> 自己虽然拿到了一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但是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为没有机会进入大学进行系统学习而深感遗憾。所以,每当高考季,看到学子们进入考场,心里就会涌动不明的兴奋。<br> 此生已与高考无缘,就为考生们发几张贺卡,以示心迹。真诚的祝贺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心想事成。<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