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房谋杜断(上)</p><p class="ql-block"> 房玄龄(579 - 648),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贞观元年(627 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杜如晦(585 - 63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后,助李世民筹谋,临机善断,官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为辅弼,订定各种典章制度。</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时,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共掌朝政,房氏多谋略,杜氏善决断,因有房谋杜断之称。太宗当皇帝前,就把他俩收为心腹为自己出谋划策;当了皇帝后,即任命二人为宰相,商议制定朝廷的各项制度和国家的各项法律。每每房玄龄在太宗那里研究国家大事,都要说:杜如晦不来没办法筹划。等到唐太宗把杜如晦请来,最后还是采纳房玄龄的谋略。他们两人深刻了解对方的长处,因此能同心同德,出谋划策,共同辅佐皇帝把国家大事办好。当时世人谈论忠臣良相,都要提到房玄龄与杜如晦。</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 武德元年(621年)十一月,李世民身为秦王,受命亲率大军征讨薛仁杲。房玄龄与杜如晦作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跟随在侧,为其出谋划策、决断军机。之前,唐军与薛仁杲作战,屡屡失利。</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大军出征不久,便遭遇了薛仁杲的先锋部队。薛军来势汹汹,士气正盛,唐军初战又不利,陷入了被动局面。李世民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房玄龄首先站了出来,他分析道:“薛仁杲占据陇右多年,根基深厚,其军队作战勇猛,且熟悉当地地形。此次初战失利,不可盲目冒进,我们应先按兵不动,观察敌军动向,寻找其破绽。”</p><p class="ql-block"> 这时,杜如晦接着说道:“如今薛军连胜,必然骄傲轻敌。我们可以派出小股部队进行骚扰,诱使他们出击,然后设下埋伏,将其击败。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敌军情报的收集,了解他们的粮草供应、兵力部署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李世民听后,觉得可行,便依计行事。</p><p class="ql-block"> 秦王李世民安排小股部队对薛军进行骚扰,这些部队灵活机动,神出鬼没,时而袭击薛军的粮草运输队,时而在薛军营地附近放火骚扰,让薛军不得安宁。薛仁杲果然中计,他被唐军的骚扰激怒,决定派出大军追击。</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提前在敌军必经之路设下了埋伏。当薛军进入埋伏圈后,唐军突然杀出,喊杀声震耳欲聋。薛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顿时阵脚大乱。李世民亲自率领大军从正面进攻,与埋伏的唐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在唐军的猛烈攻击下,薛军伤亡惨重,纷纷溃逃。</p><p class="ql-block"> 首战告捷后,李世民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们知道,薛仁杲仍然拥有相当的实力,不能掉以轻心。于是,他们进一步分析局势,制定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p><p class="ql-block"> 房玄龄认为:“薛仁杲现在龟缩在城池之中,凭借坚固的城墙进行防守。我们可以采用围困战术,切断他的粮草供应和外援,让他不战自乱。”杜如晦补充道:“在围困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制造假象,迷惑敌军,让他们不知道我们的真实意图。并且,要加强对军队的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为最后的攻城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再次采纳了房杜二人的建议,下令唐军对薛仁杲所在的城池进行围困。在围困期间,李世民密切关注着敌军的动向,不断调整战术。他们还利用离间计,使薛仁杲内部产生了矛盾,一些将领开始对薛仁杲心怀不满。</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薛仁杲的军队粮草逐渐耗尽,士气低落。李世民觉得时机已到,便下令发动总攻。李世民亲临前线,为唐军鼓舞士气。在他的指挥下,唐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城池,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终于攻破了城门。</p><p class="ql-block"> 薛仁杲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投降。至此,困扰李唐政权多时的薛仁杲势力被彻底平定。</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在唐朝初年,天下局势犹如一幅波澜壮阔却又混沌未明的画卷。各方势力割据,战乱频繁,百姓饱受疾苦,渴望着能有一方净土,能有明主带领他们走出这乱世的阴霾。唐高祖李渊虽已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但周边的割据势力却如毒瘤一般,时刻威胁着新生政权的稳定。其中,刘武周便是一股极为强大且野心勃勃的势力。</p><p class="ql-block"> 刘武周本是隋朝官员,却趁着天下大乱之机,在突厥的支持下,迅速崛起。他麾下猛将如云,军队士气高昂,一路攻城略地,气势汹汹。武德二年(619 年),刘武周与宋金刚联手,率领大军攻据太原,这座北方重镇的失陷,就如同在唐朝的胸膛上狠狠插了一刀。随后,宋金刚率领主力部队向都城长安进犯。消息传到长安,朝堂上下一片哗然,唐高祖李渊心急如焚,深知若不及时遏制刘武周的攻势,唐朝的根基都将受到动摇。</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胸怀大志,毅然挺身而出,主动请缨率军前去讨伐刘武周。他深知此役的重要性,不仅关乎唐朝的存亡,更关乎天下百姓的未来。而他身边的两位得力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毫不犹豫地跟随他踏上了这充满艰险的征程。李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屯柏壁,与宋金刚相持。</p><p class="ql-block"> 当李世民的大军来到前线,面对宋金刚的军队,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房玄龄深知宋金刚军队士气正盛,不可贸然强攻。他仔细分析了双方的形势,对李世民说道:“秦王,宋金刚借助突厥之力,军队士气高昂,但他们远道而来,粮草供应必然是个大问题。我们可以先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消耗他们的粮草和士气。同时,我们派人切断他们的粮道,让他们陷入困境。”</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的计策,觉得很有道理,便下令军队坚守营寨,不与宋金刚的军队正面交锋。宋金刚的军队多次前来挑战,唐军都不为所动。</p><p class="ql-block"> 杜如晦则在一旁密切关注着敌军的动向,他通过对敌军巡逻路线、营地布防等方面的观察,判断出了敌军的弱点所在。他对李世民说:“秦王,我观察到宋金刚的军队在西边的营寨防守较为薄弱,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派一支精锐部队从西边突袭,打乱他们的阵脚。”</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综合了房、杜二人的建议,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一方面安排士兵坚守营寨,另一方面秘密调遣精锐部队,准备随时出击。</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金刚的军队粮草逐渐短缺,士气也开始低落。李世民认为时机已到,便发动总攻。一声令下,军队如猛虎出山一般,唐军向宋金刚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同时,那支提前埋伏好的精锐部队也从西边突袭,宋金刚的军队顿时陷入了混乱。</p><p class="ql-block"> 在战场上,房玄龄和杜如晦紧跟李世民,不断地出谋划策,指挥着军队作战。他们时而根据敌军的变化调整战术,时而鼓舞士兵的士气。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李世民的军队大获全胜,宋金刚的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p><p class="ql-block"> 最终,宋金刚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仓皇逃窜。后来,刘武周、刘武周带着残兵败将逃往突厥。李世民的军队乘胜追击,收复了太原等失地。这场大战的胜利,不仅解除了刘武周对唐朝的威胁,也让唐朝的根基更加稳固。</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大唐初定,但天下仍未太平。占据洛阳的郑帝王世充势力嚣张,妄图割据一方,与大唐分庭抗礼。唐高祖下诏秦王李世民督诸军攻击王世充。秦王李世民遂亲自率军攻打洛阳。王世充见李世民大军压境,自知难以抵挡,便向占据河北的夏帝窦建德求助。窦建德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带领三十万大军一路攻陷管城(今郑州),推进到牛口(今荥阳牛口峪),意图与王世充前后夹击李世民。房玄龄得知后笑道:“窦(豆)入牛口,有进无出,焉有活理?”</p><p class="ql-block"> 虎牢关,这座古老的关隘,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时,它成为了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若窦建德顺利通过虎牢关与王世充会合,李世民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若能守住虎牢关,切断窦、王二人的联系,便能各个击破。</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深知虎牢关的重要性,召集房玄龄、杜如晦等谋士商议对策。房玄龄眉头紧锁,在营帐中来回踱步,思索良久后说道:“窦建德兵力雄厚,若正面交锋,我军恐难取胜。虎牢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军应迅速占据此关,以逸待劳,切断窦建德与王世充的联系,再寻找破敌之机。”</p><p class="ql-block"> 杜如晦听完,立刻点头赞同:“房公所言极是。我军占据虎牢关后,可闭门不出,与窦建德打起消耗战。同时,派一支精锐部队悄悄截断窦军的粮草供应,待其军心大乱,再一举出击,定能大获全胜。”</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听了二人的建议,当即拍板决定:“就依二位之计!”于是,他亲自率领三千五百人轻装部队疾进,迅速占据了虎牢关。窦建德的大军抵达虎牢关前,只见关上旌旗飘扬,刀枪林立,李世民的军队严阵以待。窦建德多次下令攻城,但虎牢关固若金汤,他的军队死伤惨重,却始终无法前进一步。</p><p class="ql-block"> 日子一天天过去,窦军的粮草供应开始出现问题。原来,房玄龄和杜如晦早已派人截断了他们的粮道。窦建德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p><p class="ql-block"> 房玄龄和杜如晦见时机已到,又向李世民献上一计。李世民依计行事,派人将战马赶到黄河北岸放牧,装作军中已无粮草的样子,引诱窦军发动最后的进攻。</p><p class="ql-block"> 窦建德果然中计,他见唐军牧马,以为有机可乘,便下令全军出击。李世民在关上观察到窦军的行动后,与房玄龄、杜如晦商议对策。房玄龄分析道:“窦建德倾巢而出,其后方必然空虚。我们可派一支奇兵绕道敌后,攻击他的中军大营,同时正面军队出击,前后夹击,窦军必败。”</p><p class="ql-block"> 杜如晦接着说:“此计甚好,但正面出击的时机至关重要。待窦军渡河一半时,我军出击,可将其一举击溃。”</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对二人的计谋十分赞赏,立刻调兵遣将。当窦军渡河到一半时,李世民一声令下,唐军如猛虎下山般从关上冲了下来。与此同时,绕道敌后的奇兵也发起了攻击。窦军顿时大乱,首尾不能相顾。</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时刻关注着战场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在李世民指挥下,唐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窦建德见大势已去,试图突围,但最终还是被唐军俘虏,后被斩首。</p><p class="ql-block"> 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在房谋杜断的辅佐下,以少胜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役不仅消灭了窦建德的势力,还让王世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不久后便开城投降,大唐统一中原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 武德四年(621年),李唐虽已占据大片江山,但河北一带又被窦建德旧将刘黑闼牢牢掌控,其军队骁勇善战,先后击败唐淮安王、幽州总管罗艺和黎州总管李世绩等人所率唐军,严重威胁唐朝在河北地区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这位英勇善战、智谋超群的天策上将,在隋唐之战中已立下赫赫战功,无奈功高震主,李渊对他的任用渐少。然而,面对刘黑闼这一强劲对手,李唐朝廷无计可施,不得不再次启用李世民。</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领命后,迅速召集麾下的能臣武将商议作战策略。“此次进攻河北,刘黑闼实力不容小觑,诸位有何良策?”李世民一脸严肃地问道。房玄龄站起身来,拱手说道:“主公,刘黑闼军队士气正盛,不宜贸然强攻。相州乃河北重镇,可先以只守不攻之策,消耗其锐气,待其疲惫,再寻战机。”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转向杜如晦。杜如晦略作思考,说道:“房大人此计甚妙。只守不攻可挫其锋芒,待刘黑闼撤军,我军再趁机追击,必能有所斩获。”李世民听后,果断下令依计行事。</p><p class="ql-block"> 战争打响,李世民军队在相州坚守不出。刘黑闼多次进攻,均被李世民的军队击退。时间一长,刘黑闼见相州久攻不下,士气逐渐低落,便决定后撤,甚至放弃了相州。李世民见刘黑闼的军队开始撤退,立刻下令追击。</p><p class="ql-block"> 然而,刘黑闼并非等闲之辈,他在撤退过程中设下了重重埋伏。李世民的军队追击时,遭遇了刘黑闼的顽强抵抗,最终无功而返。但刘黑闼也未能在突袭中取得胜利,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p><p class="ql-block"> 武德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双方在徐河(今河北保定东北)交战,刘黑闼部将刘十善、张君立大败,损兵八千。洺水县人李去惑占据城池降唐。李世民派彭公王君廓率一千五百名骑兵,与其共同守城。</p><p class="ql-block"> 当时刘黑闼急攻洺水城,该城四面环水,水宽五十余步,深三、四丈,刘黑闼在城东北修建两甬道准备攻城。李世民三次引兵增援,都因刘黑闼军顽强阻击不能进。眼看甬道即将修成,洺水城危在旦夕,李世民遂登上城南高坟,用旗语令王君廓突围,同时命勇将行军总管罗士信率二百士卒进城,代其坚守城池。刘黑闼军在甬道修成后,连续八昼夜,猛攻洺水城,恰逢大雪,唐军无法增援,洺水城于二十五日陷落,罗士信被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