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的人生第一课(副本)(副本)(副本)

醉里挑灯看剑

<h3> 前几天,外孙放学后,从校车上下来满脸委屈,很不开心。我了解清楚后,外孙说的现象着实把我震颤一下,随之又感到有些恐惧和担心。 事情很简单,外孙粗心的把英语课的课件弄丢失了。他向同学借用一下。结果,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借给我外孙。包括他最要好的朋友。孩子第一次碰到这个问题,不知如何是好,情绪低落,糟糕透了。 我从孩子的脸上泪痕分明看到外孙为此曾经哭过,我心里一阵悸动难过。现在这小孩子怎么如此圆滑老道,如此的自私小气,集体拒绝了我外孙的这点可怜的请求。七岁不到的娃娃多么无助啊。一种莫名其妙的担忧油然而生。<br></h3> <h3> 回到家里,姥姥知道了事情的缘由顺便问了一下外孙,如果你同学丢了课本向你借用一下,你借给同学吗?外孙毫不犹豫的回答,借! 外孙的回答让我们既高兴又悲哀,很是纠结。这是当下孩子们成长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br></h3> <h3>  我的外孙就读于某实验小学。这所学校是一所新建学校,据说这个校长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专家,在中国很有些名望。不知道现在的教育理念是否还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br></h3> <h3> 我曾经也教过书,所以对外孙的学习和学校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有关活动也给予很多的关注。经常把外孙的校园的学习、教育、品德与我小时候的上学的时候各种课堂课外活动相比较。主要比较建国后的教育内容教学管理和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改革及教学情况的优劣。 <br></h3> <h3> 我小的时候那个时代,学生生活充满着阳光,无忧无虑的快乐成长。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放学后,大家各自在学习小组相互学习,快乐的完成作业。现在没有了学习小组,没有了交往,没有了帮助。没有 了乐善好施。<br></h3> <h3> 我认为,帮助别人并不是一件难事。那么,我们又何必“吝啬”呢?正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用心去帮助身边的人,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快乐!这类的思想教育不知学校里还搞不搞。 孩子们不借课本与人,无可厚非,但这件事背后思想渊源很深。孩子这么小,童贞未冺。这个行为肯定是孩子的家长的背后的指导点拨。是大人们把各自自扫门前雪的价值观注入孩子的的灵魂之中。孩子们之间没有起码的诚信和助人为乐的风气,各人只顾自己,没有社会担当,怎么能成为社会栋梁之材,怎么能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将来我们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冷漠的世界。<br></h3> <h3> 有人遇难,我们施之援手。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这一美德却正在滑坡,"老人摔倒不敢扶","助人为乐被嘲讽",雷锋精神被调侃,孩子这么幼小的心灵就被不良风气所污染,让我们不寒而栗。 <br></h3> <h3>  生活中,我们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遇到困难时,有人帮我们度过困难,遇到为难时,有人帮我们从危难中解脱,我们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去帮助别人,只有人与人之间都互相帮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