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高考Ⅰ卷语文谈1+1+1=1作文写作

楚野文康

<p class="ql-block"><b>真题再现:</b></p><p class="ql-block"><b>2025年新高考Ⅰ卷语文作文题:</b></p><p class="ql-block"><b>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b></p><p class="ql-block"><b>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Ⅱ) </b></p><p class="ql-block"><b>假如我是一只鸟,</b></p><p class="ql-block"><b>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 </b></p><p class="ql-block"><b>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b></p><p class="ql-block"><b>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b></p><p class="ql-block"><b>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b></p><p class="ql-block"><b>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b>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文既要“知其形”,还需要再深入其里,各“知其意”之后再整合出那个“1”,即题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材料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分析:这一则材料决定了题目“读写结合”的特征,这一特征又只能从语言表层,需要考生到文本深处去深究原因,从人物的身份、处境等来思考这种矛盾,这种反常背后的“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他”(方宝庆)鼓书艺人身份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就要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有此矛盾”,为什么“可是”,为什么“开不了口”。通过文本阅读,可知日本侵略这一民族灾难下,个体遭遇、现状(逃难、面带煤)对一个职业人的影响或改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材料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假如我是一只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分析:这则材料与上句叙事文本中的材料有所不同,是诗句,出自诗人艾青的名篇句。学生会从“常识”或“知识”的层次,知道这句诗的背景为抗战。但这不是主要的,而且在数智时代,这甚至已经失去了“知识”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需要对这句诗作具体分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假如”是诗的假托,是比的写法。“我也应该……”中的一个“也”字,是借比喻而言人,即鸟犹如此,人情何以堪!“应该”也是人之必须。“嘶哑的喉咙”有何寓意?喉咙为什么是“嘶哑”的?因为民族灾难,是因为灾难面前民族的不屈的意志。为什么要“歌唱”?“歌唱”什么?因为家这土地深沉,因为灾难中对保守家园的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材料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分析:一提起穆旦的这首《赞美》,这句“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无法忽视的诗眼。甚至,我们不妨去推测这句“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就是让命题人动了出作文题心思的一个“灵魂句”。命题有时是“一句引领”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句“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很具有“共情力”。这道作文题的写作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这最具有“引发”力量的,可能就是这个句子。这句话,放在当下的民族复兴、国际视野的当下,仍然有强大的号召力。甚至不妨推测为,可能是这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句与《义勇军进行曲》的开头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相呼应,由此而联想到80年前的中国抗战,联想到国际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都是外在的“引发力”,而更为内在的“引发力”是什么呢?是诗句中的“因为”。诗句是2句,这2句诗,用“因为”关联起来,就有了某种理性的内核。这里的“我”和“你们”,有个体和群体的关系,而“我”和“你们”的“拥抱”,所构成的“一个民族”,则在“我们”群体后面又有族群的一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再看“因为”所构建的因果关系。“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结论,是因为民族抗战,让这个民族有了空前的团结,有了民族成为“一个”的样子,而不是鲁迅先生杂文中所批判的那种“一盘散沙”般的存在。而为什么会有“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改变?是因为“带血的手”,是因为在民族灾难面前敢于流血,敢于牺牲,敢于起来抗争,而这为着民族不劫掠侵害而牺牲自我、勇于反抗的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直接原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有了对每个“1”的细致揣摩,切磋琢磨,就有了“1+1+1=1”这个等式中最后那个“1”为何的可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如果以“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为题目引用三材料的终结句,那就是“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那么,“没有起来的民族”是什么样子?就是材料一中的“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的状态,这状态,是以方宝庆为代表的个体在外敌入侵所导致的民众逃难、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困厄难言的压抑痛苦现状,再关联材料二,但是,这个国家和民族中的每一个“我爱这土地”的个体,即使因痛苦哀号或者呐喊抗争而让喉咙嘶哑,也不会对这土地失去一丝一毫的爱意。而正是如此的爱,才会让材料三中的“我”有了“带血的手”,这血是为民族家国而流的血染成,这是用嘶哑的喉咙之后,以生命的血肉之躯为着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而这“带血的手”,就有了感召力,而让这灾难的民族团结,奋斗,有了让这“民族起来”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命题人在高考试题分解中称这道作文题为“民族魂”,原因也在此。虽然这“民族魂”的概括,只是方便我们这些考场之外的旁观者用以“品头论足”的概念,而对于考场中的考生而言,能够以“民族魂”三字而“一言以蔽之”,不知道何其难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1+1=1”这种材料作文形式具有独特的隐喻性和辩证性,其核心在于理解三个“1”如何融合、协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整体“1”。这种题目往往强调的是整体性、协同性、融合性或转化性。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审题立意方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理解材料中的“1+1+1=1”关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明确每个“1”的具体含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确定每个“1”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概念或者事件。例如,材料可能描述三个不同的元素(如人、物、理念等),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或价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示例:如果材料是关于三个不同的团队成员,第一个“1”代表团队成员A的领导能力,第二个“1”代表团队成员B的专业技能,第三个“1”代表团队成员C的沟通协调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 分析“1+1+1=1”的深层含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种关系强调的是三个元素的协同作用,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1”往往具有新的意义或价值,而不是简单地相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示例:在上述团队成员的例子中,“1+1+1=1”可以理解为三个成员的能力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团队,这个团队的综合能力远大于各自单独的能力之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从整体角度把握材料主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寻找共同点或融合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三个“1”中找出它们的共同主题或融合点。例如,三个“1”分别代表不同的文化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整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示例:如果三个“1”分别是传统手工艺、现代设计和科技应用,它们共同融合形成了一个具有创新性和文化内涵的产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 挖掘材料的深层寓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思考材料中的“1+1+1=1”关系所隐含的哲学或社会意义。这种关系可能象征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协同合作的力量、多元融合的智慧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示例:如果三个“1”分别是个人的努力、团队的支持和社会的机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立意可以是“个人、团队与社会的协同成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联系社会现实或个人经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结合社会现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思考材料中的“1+1+1=1”关系与当下社会的关联。例如,三个“1”可以是三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共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示例:如果三个“1”分别是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它们共同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立意可以是“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新兴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 结合个人经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个人经历出发,思考三个“1”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例如,三个“1”可以是个人的兴趣、努力和机遇,它们共同塑造了个人的成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示例:如果三个“1”分别是个人对音乐的热爱、长期的练习和遇到良师的机会,它们共同成就了个人在音乐领域的成就。立意可以是“热爱、坚持与机遇:成就音乐梦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具体立意示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协同合作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示例材料:三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工程师、设计师、市场营销人员)共同开发一款新产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立意:不同专业背景的人通过协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形成一个高效、创新的产品。立意可以是“协同合作:多元融合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 多元融合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示例材料:三种不同的文化元素(传统艺术、现代科技、国际潮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立意: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可以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的发展。立意可以是“多元融合:文化创新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示例材料: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生态平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立意:生态系统中的每个部分都不可或缺,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平衡。立意可以是“整体与部分:生态平衡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写作思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开头引入材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简要介绍材料内容,引出“1+1+1=1”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示例: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看到不同的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整体。正如材料中所描述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 主体部分展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一段:分析每个“1”的具体含义和作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二段:探讨“1+1+1=1”的协同作用,说明三个元素如何相互补充、相互融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三段:结合社会现实或个人经历,进一步阐述这种关系的实际意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结尾总结升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结“1+1+1=1”的核心意义,呼吁读者关注这种协同合作或多元融合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示例:总之,“1+1+1=1”不仅仅是数学上的等式,更是生活中的一种智慧。通过协同合作和多元融合,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b></p>